德育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姚凤琴折晓霞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2年第01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多样的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和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将德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学科的本质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德育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深入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是教育部所指定的考试用书,是由众多教育专家根据初中学生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而编写的重要学习用书。

书中涵盖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及多种多样的世界优秀文化。

而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初中语文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深入学习和把握教材内容,才能根据考试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依托教材文本渗透德育,深入研究教材文本而挖掘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明确德育目标。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的一篇史传文,讲述了唐雎带着保卫国家的重要使命奉安陵君的命令出使秦国,进而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说服秦王而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使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能看到秦王的骄横,更能够看到唐雎的英勇無畏、沉着机智。

针对这一文言文,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将德育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这一目标符合《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文本内容的主旨,也能让学生从文本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细节描写之中感受唐雎身上的精神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无数文人骚客伴随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文言文作品。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其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内涵。

主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文言文的阅读,把握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进而体会文本主旨,从而从深刻的主旨中提高学生的内心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例如,《庄子》故事两则中包括《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言语之间轻松、闲适,富有别样的诗意,展现了庄子高洁的人生志趣。

学习这两篇故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以及“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的主旨,引导学生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从而理解庄子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豁达独立的人生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庄子讲鹌鹑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他怎样的心境?”“比较
庄子与惠子的差异,把握文本主旨,体会庄子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通过对文本主旨的探索和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庄子的超然与豁达,感受其自在洒脱的魅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其感染而有所触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许多不同题材类别的文言文作品,其中人物类和叙事类占较大比重。

这些具有人物成长经历的作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吸引其去了解和体会人物的性格、经历和品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文言文中所塑造的大多是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的人物形象。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了解这些人物的经历之时,自然会被其行为和言语所散发的精神所感染,受到灵魂的洗礼。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把握文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去探索其精神魅力,开展德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例如,《愚公移山》是列子所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其中主要塑造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描写了愚公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而最终感动天地将山移走的故事。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愚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提出“文章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些对于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谈一谈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他抱着远大的抱负和移山的信念,克服移山路上的重重困难,展现了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从中深受感染,进而养成始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阻碍的坚定价值信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

诵读是了解文章情感和内涵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现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

诵读,是一门艺术。

当诵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人们必然要将情感融入其中,进而跟随故事情节的变化体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魅力。

另外,在欣赏优秀的文本诵读音频时,人们也会跟随其语言节奏和韵律而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诵读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例如,《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一则优秀的议论文。

它将真挚的情感融入议论、叙述、抒情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路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字词的读音以及含义,初步了解文章情感。

然后,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朗诵音频,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感受诸葛亮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抱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在学生有所感触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情感激发之下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进而挑选学生进行文本诵读。

在学生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诵读中,一种浓浓的臣对君的赤胆忠心便在自然而然间流露出来,整个教室都萦绕在这种
氛围之中。

学生的心都被这份情感牵引着,久久都未平静,学生于无形之间接受了一场灵魂洗礼、美德教育。

总之,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德尚礼的民族,一直注重人的思想道德和内在品格的培养。

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崇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优秀人物,也产生了许多具有很强精神魅力的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即使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璀璨的生命光辉。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文言文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带领学生深入其中而获得审美的陶冶和心灵的洗礼,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学)(责任编辑岳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