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困境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管理专业困境及对策
作者:李春波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年第2期
李春波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学府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促使高等学府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手段。
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其处境更为艰难。
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31-02
收稿日期:2016-08-04
作者简介:李春波(1967—),男,黑龙江尚志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5A06)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发展艰难,几乎所有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均无法幸免,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各企业会重新思考人才的内涵,会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人才的标准。
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学府,会面临更高的挑战和机遇。
工商管理专业是为社会提供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
面对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如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重新定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手段是什么?都是迫在眉睫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困境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但社会对其并不陌生。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几乎均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各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少特色,课程设置趋同。
所以,普遍给人们的感觉是,专业涉猎的面广且内容比较杂,缺乏针对性,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面对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面前又极其尴尬,具体困境如下:
(一)专业课程设置广而不专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专业涉猎的内容广,而且比较杂,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人才的培养,缺乏专一性。
在人才培养规格中,普遍描述培养优秀的中高级管理者。
但在课程设置上几乎千篇一律,给学
生的感觉是课程体系涉及的面很宽,缺乏针对性。
并且,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性,
很难将其落实到实处。
在求职中,难以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会计等专业毕业生相竞争,由
于缺乏专业技能性,求职时非常尴尬。
(二)各院校大同小异,缺少特色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的内容普遍趋同,虽然在规划中均提
出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满足地方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但纵观各大学的人
才培养规划不难发现,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所提特色在规划中略有体现,但在操作中,由于
各种因素很难付诸实施。
有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只是加入一两门与众不同的课程,似乎已经
突出特色了,但仔细品来又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这样一来,使本来就不太明显的特色
变得更加暗淡,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极为普遍。
(三)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均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以及企业对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使得实践教学的难度在近几年逐渐上升。
如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些形同虚设,企业很难允许没
有实践经验的在校生参与实践管理活动。
因此,企业实地参观成了企业实习的主要手段,而实
地考察往往也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与效果。
因此,实践教学只能局限于校内
的实验室,依赖于老师的实践教学手段,这就对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资金雄厚的一部分院校基本上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但大部分院校由于资金和具有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匮乏,而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需要。
造成实
践教学手段单一,且脱离实践是普遍现象。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不明显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不明确,各大学在培养目标中均描述培养
高级或中级管理人才,乃至基层管理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很难找到与这些人才培养目标一
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很难发现清晰的对这三种人才培养的差别性,以至于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而且,在课程设置中受干扰和限制的因素过多,造成人才培养规划的课程
设置缺乏一定的空间和灵活性,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主性,产生趋同性极强的后果。
所以,培
养目标讲得清,操作难,出现比较严重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不清,甚至不合理的局面,很难培养出有针对性的工商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根据本学校的培养能力和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的需求
来进行定位。
培养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高级管理人才
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如下:
1. 要具有较高的修养和良好的品德,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和精神。
人们常说:小用看能力,大用看品行。
高级管理人才在品行上的要求会更高,没有良好的品行难成大器。
缺乏良好品行的高级管理者,由于其智商高,会具有更高的隐蔽性,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2. 高级管理人才要具备全面的概念技能和突出的行政技能。
著名管理学者卡兹提出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行政技能。
高级管理人才应着重具备概念技能和行政技能,应善于决策,尤其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并能根据决策目标制定出完整的计划。
这主要表现为应具备较强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分析规划能力、把抽象变成具体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决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资源的分配能力、创新变革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
[1]
3. 高级管理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公关技能、善于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培养团队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企业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
(二)中级管理人才
中级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1. 应具备一定的修养和品性,具备管理者应具备的心胸和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格和表率作用。
这样才能更好行使管理者的职能,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2. 在技术上,要更加突出执行力、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主要表现为分析和规划能力、总结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资源的分配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控制能力、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
(三)基层管理人才
基层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首先应具备合格的品性,这也是任何管理者均要具备的条件,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打造出团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基层管理人才更加突出技术技能,如实践的操作技能、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同时要具备培养和组建团队的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合于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可以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如下两种培养模式中选择培养模式。
1. 建立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群。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性不强,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专业涉及的范围广,可以培养“多面手式”的管理者。
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置,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提高专业特长,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具体做法是: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可以设置市场营销管理课程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财务管理课程群,每个课程群
由3到4门课程组成。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课
程群,该课程群还可以与高、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群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的
全面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2. 建立目标培养课程群。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标准,采取多层次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培养标准相匹配,建立与目标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课程群。
根据目标,可设置高层管理者培养课程群;中层管理者培养课程群和基层管理者培养课程群,每个课
程群由3到4门课程组成。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
的课程群,并与专业课程群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多元化和差异化,为社会培养实
用型人才。
(二)加强品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品行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德才兼备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条件。
所以,无论是在课
程体系设置中,还是在日常的教学或管理中,均要重视对学生品性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和培养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义务活动,尤其是公益性活动。
培养学生
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并计入学生的创业学分。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
品行培养方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合格的大学生。
[2]
(三)科学构建人才培养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困境,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的
内容、方法与手段。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沟通与联系机制,与企业合作实现
订单式培养。
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大力构建校内实验室,从大一开始
组建模拟实验团队,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训和比赛。
在这些团队中,培养2到3个优秀
的团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相关的模拟大赛,并根据比赛结果计入创业学分,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在比赛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和管理理念。
[3]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培养优秀的学生,其前提条件是要有优秀的教师。
因此,应不断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
培养,选拔年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甚至是国门,不断开阔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面和内容,
健全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提高相关的技能,锻炼
各种能力。
激励教师走进企业,在企业学习相应的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弥补理论
与实践脱离的弊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参考文献:
[1] 汪克夷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
[2] 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3] 张梦霞.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