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模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模式分析
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昊芳
I摘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用模式的方式来氟速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从直线型模式到社套系统模式,大众传播学的模式研究经历了几十过程,拉新韦尔等先驱对此领域也进行了很多探索,走圭尔的《大众传播模j0啪对于模式研究意艾重大.【关键词】大众传播走圭尔模式
麦圭尔的‘大众传播模式论》试图以模式的手段来叙述大众传播学说的发展历史.这种模式的形式非常直观。
对于入门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正是由于其偏向简单,模式结构化,条框化,容易局限人的思维,不利于后来者的开拓。
然而,对于以简明的方式来构建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模式所表达的意义重大.
首先.麦圭尔对一些经典的基本模式做了舟绍,整理了传播学结构模式图的基本发展脉络。
从直线型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再到社会系统模式.每一阶段模式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直线型为例,一九四八年,拉斯韦尔提出了五w模式,用直线型模式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marddLa刚1)在其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卜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就是:谁(who)?说了什么(s盯swh砒)?通过什么渠道恤whichol锄e1)?对谁【Tbwhom)?有何效果(w洫wh越e脏co?拉斯韦尔模式可以普遍应用于大众传播。
它意味着,传送同一信息的渠道不只一种.。
谁”提出了对信息的控制问题:“说了什么”是内容分析研究的主题:。
通过什么渠道”是对媒介做分析研究:。
对谁说的”是对接收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
有何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拉斯韦尔的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拉斯韦尔公式显示了早期传播模式的典型特征,但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重要的两点在于他忽视了反馈因素.以及没有看到社会过程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
而香农—韦弗模式在传播渠道中增加了噪音的负功能因素。
1949年。
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表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教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
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
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噪
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
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
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构成噪音的原
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
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
复某些重要的信息.这样,传播的信息
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
复的那部分信息即。
冗余”.传播过程中
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
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
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
所减少。
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
境和传播效果并不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
找到,而且这一模式仍然是单向直线的。
因而不能用它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传播
行为.数学模式虽然为传播学研究带来
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它并不完全适用
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
它将传播者和
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
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l它未能注
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
的因素。
因而也就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这些缺点同时也是直线传播模
式所共有的。
德弗勒进一步对香农—韦弗模式做
了重要补充,增加了另一组要素,12上显示
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德弗勒互动模
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
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弗勒是从
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
件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
析后得出这一模式的.该模式最为明显
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
分之问的有机联系.就传播来说.社会
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
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十组成部
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
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
发,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
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
量的系统而存在.德弗勒的这一模式主
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
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众传播必然会
受到社会中此消彼长的各种力量的影
响,这些力量之间对比平衡的保持或打
破,都会对大众传播构成影响。
这一模
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家、
政府或政党的控制和指导的大众传播。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出
现,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性,单向传播模
式的绝然决裂。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
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
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
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
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
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
双方所共享。
另外。
它对|三【前单向直线
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
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
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缺点是
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
因为在
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
平等的。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
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
点。
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模式
的高度循环,使得传播各方真正处于一
个系统中。
丹斯的螺旋形结构是对奥斯
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一种有趣发
展。
它显示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强调
了不断变化者的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
影响。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建立了一个
感知—生产一感知链,说明人类传播过
程可以被看作是主观的,有选择性的,多
万方数据
浅析声乐与戏曲声腔的发展关系
河南省洛阳文化艺术学校焦这
哺要】本文从戏曲声腔、民族声乐及西洋声乐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中.西艺术应相互借鏊,博采众长,建立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体乐,科学运用专业教材厦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使戏曲声腔,民旋声乐艺术发扬光太.
【关键词】戏曲声腔民族声乐西洋声乐措篓发展。
戏曲声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体系中。
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所以形成这两种不同的体系.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中包括京剧、昆剧、豫剧等各地方剧种的演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的。
演唱艺术、声乐艺术.中国的戏曲同欧洲的歌剧是属于两个体中国戏曲在声腔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表现形系的声乐艺术.这是两个体系的文化,不仅中国戏曲声乐有这式,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讲艺术,衡量一种艺术的价值种特性,以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同欧洲的文化和艺术都是属于就在于它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是它独具的.别人是没有的。
不同的体系.这一点无论在戏曲上、绘画上、医学上、甚至哲学如果某一种艺术不具备自己的独特性,这个民族的艺术便失去上、美学上等,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区别。
因此。
我们首先要承认了存在的价值。
中国的戏曲声乐同欧洲声乐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之一、戏曲唱腔形成与西洋声乐的关系
变的和不可预测的。
人类传播系统是开一般条件(在这些一般条件下,人们观察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心状态的放的。
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效果的产生)的主要发现和理论,来说明主观报告,园而过于“心灵主义”了.
下都具有广迂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和帮助预测在特定情况下对个体行为的麦圭尔箍后从模式整体的制作流程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影响的发生.这个模式的中心命题是,上来把握大众传播的体系特点.主要论午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
格伯纳一个行动的特定描述更可能导致学习那述进行“大众传播”工作的大众媒介机构模式有不同的图示.而他的文字模式则个行动;它对个人来说,愈是具有激发的一些方面。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图解模式的构力,这一行动在个人所看到的全部行为系模式代表大众媒介体系的一种自由主造;①某人②对某事有所感知⑤然后作节目中也就愈突出。
针对杜会,议程设义或自由市场模式,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出相应的反应④在某种状况下@通过一置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巢次报力量平衡的任何变化,都能对所描述的定的途径或借助于某种工具⑥获取某些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面是作为整体结构和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个模式重可资利用的材科⑦采取某种形式@在一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系列点集中在德弗勒所称的美国体系中的定的环境和背景中⑨传达某些内容⑩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
低级趣味”内容的功能上,它是根据“满到某种效果。
可见,这是一条由感知到观的社会效果。
它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足受众所需”这个原则运转的.这种内生产再到感知的信息传递链。
该模式的公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在特定的容包括媒介产品的绝大部分。
对受众根优点是适用广砭。
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时闻公众所讨论的问题正是媒介所突出据假设的趣味或偏爱层次(高、中、低)的插过程,也能够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的内容,而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正分布加以区分.但是在划分偏爱和内容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
依照这一是媒介最强调的事情。
但是这一论题然的用语方面却存在一个基本的缺陷.高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有许多不完备之处,譬如,议题设鹫到底级、中级、低级趣味之间的差别是按惯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起端于媒介,还是起端于公众成员及他主观划分的,因而是不明确的.r
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们的需求,或是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麦参考文献
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圭尔对受众中心模式单独做了介绍。
这[1】丹尼斯・麦圭尔,斯文・温德尔送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
该模式只些模式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人们如何处置著.祝建华。
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媒介取代了研究媒介如何对付人们。
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Ⅱ旧.中国人其不足之处.定。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接着麦圭尔从大众传播分别对个人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做了模式分析。
我们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
满足”的过版社.1984年
分别挑选一种模式来做分析。
针对个体,程。
这个模式从受众的信息寻求出发,【4】张图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康斯托克的电视大意个体行为之影响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但也受到许多批【M】.复旦太学出版社,2003年
心理学模式重点在于通过汇总一些有关评,例如它的功能主义特点,阻及经验主
・165・ 万方数据
大众传播模式分析
作者:吴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名:
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2007,""(9)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丹尼斯·麦圭尔.斯文·温德尔.祝建华.武伟大众传播模式论 198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1984
4.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g200709142.aspx
授权使用:河海大学图书馆(南京校区)(hhdxtsg),授权号:12691c61-4b0e-4c5e-85bd-9e6301136f06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