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近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精准翻译句子(二)(2021-2022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精练五精准翻译句子(二)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
夏人来索。
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乃止。
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
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
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
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选自《宋史·种谔传》)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
解析 (1)“所以”,用来……话,如何;“报",回复,答复;“易”,交换.
(2)“因”,于是,就;“示”,给……看;“南”,南归,南行,向南去。
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
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
西夏派人来索要令。
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
”西夏人才停止要人。
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
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
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
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
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
ﻬﻬ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
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
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
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
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 (选自《元史·谢让传》)
(1)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谢让为此设立了法禁,规定禁止从邻郡买粮食者有罪,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
(2)堂堂圣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作为治理的准则,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们的毒害呢!
解析(1)“籴”“赖”,补足谓语“规定".
(2)“讵”“任"“罹”.
参考译文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
大德年间,诏令设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谢让为都事,凡御史奏章及公文,其可否全由谢让决定.又召入朝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升任户部员外郎.当时东胜、云、丰等州的百姓饥荒,乞求在邻郡买入粮食,宪司担心这样会造成贩卖牟利的结局,禁止买卖,将此事上报给朝廷。
谢让为此设立了法禁,规定禁止从邻郡买粮食者有罪,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谢让上奏章说:“古今统治天下者,皆有法律辅助治理。
堂堂圣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作为治理的准则,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们的毒害呢!”皇帝赞赏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于是命中书省纂集典章,因为谢
让精通法律之学,就委派他任校正官,赏赐给他青鼠裘衣一套、侍宴服六套。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2)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解析(1)“采”“参”“条",定语后置句式。
(2)“燕闲”“顾问"“器使"“甄拔”.
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
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
淳熙二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辛弃疾平茶寇,上功太滥。
淮谓:“不核真伪,何以劝有功。
”擢知院事、枢密使。
上言武臣岳祠之员宜省,淮曰:“有战功者,壮用其力,老而弃之,可乎?"赵雄言:“北人归附者,畀以员外置,宜令诣吏部.”上曰:“姑仍旧。
”淮曰:“上意即天意也.”雄又奏言:“宗室岳祠八百员,宜罢。
"淮曰:“尧亲睦九族,在平章百姓之先;骨肉之恩疏,可乎?”时辛弃疾平江西寇,王佐平湖南寇,刘焞平广西寇,淮皆处置得宜,论功惟允。
上深嘉之。
(1)辛弃疾平茶寇,上功太滥。
淮谓:“不核真伪,何以劝有功。
"
ﻬ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雄言:“北人归附者,畀以员外置,宜令诣吏部。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辛弃疾平定茶寇,上书请功太滥。
王淮以为:“不核实真假,凭什么劝勉有功之人."
(2)赵雄说:“归附的北人(金人),给以员外身份安置,应当令他们去吏部(报到)。
”
解析(1)“上功”“何以”“劝”.
(2)“置”“诣”,定语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
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
淳熙二年,王淮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辛弃疾平定茶寇,上书请功太滥。
王淮以为:“不核实真假,凭什么劝勉有功之人。
"王淮被提升为知院事、枢密使。
孝宗认为武将祠禄官名额应当减少,王淮说:“立有战功之人,壮年加以使用让其为国出力,年龄大了将其抛弃不管,这怎么可以呢?”赵雄说:“归附的北人(金人),给以员外身份安置,应当令他们去吏部(报到).”皇帝说:“姑且按惯例办理。
"王淮说:“皇上的意思即是天意。
”赵雄又上奏说:“宗室祠禄名额为八百员,应当罢去.”王淮说:“尧亲睦九族,在普遍百姓之先;疏远骨肉之恩,可以吗?”当时辛弃疾平定了江西寇贼,王佐镇压了湖南寇贼,刘焞平息了广西寇贼,王淮均处置得当,论功行赏公正无私。
皇上大力称赞了他。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巎巎字子山,康里氏。
累迁至礼部尚书.巎巎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
”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
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书治乱,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国家咸乱。
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达官色惭。
(选自《元史·巎巎列传》)
(1)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巎巎因为声望很高,又官居高位,并且很喜爱儒士超过了对饮食的渴求,所以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以他为领袖,聚集在他的门下。
(2)你想把你的家庭搞乱,我不能阻止,但你千万不要用这种言论把我们的国家搞乱.
解析(1)“雅”,很、极;“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这里是名词意动;“萃”,聚集.
(2)“而”,通“尔",你的;“御",阻止;“慎”,务必,千万;“乱”,混乱,此处是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
巎巎字子山,隶属康里氏.多次升迁至礼部尚书。
巎巎对于需要纠正的有过失的时政,他从来没有沉默过。
巎巎因为声望很高,又官居高位,并且很喜爱儒士超过了对饮食的渴求,所以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以他为领袖,聚集在他的门下.有位凭借权势的达官说道:“读书人有什么好,你竟如此喜爱他们。
”巎巎说道:“世祖认为儒学足以使天下达到太平,他让裕宗向赞善王恂学习。
世祖曾在夜间召我的祖先来到他的床边,让我祖先讲说《四书》以及古今治乱的史实,到半夜还不睡。
世祖高兴地说:‘我之所以让你向许仲平求教,正是想让你把那些有益于国家的言论告诉我,你应更加勤勉礼敬,来符合我的期望.’现在你说不喜欢读书人,难道你不考虑圣祖、神宗的极为喜爱儒士的深意吗?况且,儒学的大道,遵从它则君主就会仁爱、臣子就会忠诚、父亲就会慈爱、子女就会孝顺,人伦都具备,国家都太平;如果违背了它,则人伦都丧失,国家都会混乱。
你想把你的家庭搞乱,我不能阻止,但你千万不要用这种言论把我们的国家搞乱.”说得那位达官面有愧色。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拜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
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注],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拜保静军节度使.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援桴鼓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
乃下令:“具糗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
”觇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
(选自《宋史·王德用传》)
注艺祖:宋朝人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称呼。
(1)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御史中丞孔道辅继言之,且谓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遂罢为武宁军节度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使谍者来觇,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
(2)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征服敌人的军队了.”
解析(1)“类”“得士心”“典”.
(2)“觇”“第”“得实以告”。
参考译文
王德用字元辅。
至道二年,(宋军)分五路出兵攻打李继迁,德用当年十七岁,担任先锋,率领一万人在铁门关一带作战,他杀了十三个敌人,俘获的畜产有好几万。
……授予他检校太保、并签书枢密院事。
德用身体相貌雄大坚毅,脸黑,颈部以下白皙,人们都觉得他长得奇特。
言官们说德用长相像宋太祖,御史中丞孔道辅接连说到这件事,并且说德用获得士兵的爱戴,不应该长久地掌管机密,于是罢除他为武宁军节度使。
……授予他静军节度使。
契丹派间谍来窥探,有人请求抓捕杀掉间谍,德用说:“只管放了他,他得到实情回去告知,这样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征服敌人的军队了。
”第二天大规模地检阅军队,战士们拿着鼓槌击鼓跳跃,前进后退坐下起立(都很有章法),一整天也没有杀一个人。
就下令说:“准备干粮,听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帜所指的方向(前进)。
”窥探的人回去告诉契丹,说宋朝的军队将要大举进攻了.
ﻬﻬ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归者接踵。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
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解析(1)“檄”“劳”“自拔"“存抚”,大意对.
(2)“诣"“罗拜”“休息”,大意对。
参考译文
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回来的人接连不断。
王崇古广泛地召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
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远从江淮、湖广密集到边塞附近。
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镇,故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十分之七的费用。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
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
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遣宾客,百姓厌苦。
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
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
后览嘉叹,昭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
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刪改)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
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武则天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
索要他写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
(2)郭元振就在帅帐中与之谈判。
恰逢天下着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
参考译文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
十八岁考中进士,担任通泉尉。
以侠义自任,不以细务为意,曾经铸造私钱、贩卖上千人口,所得钱财用来赠送宾客,百姓深以为苦。
武则天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
索要他写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
武后看后大加赞赏,还把他的诗篇赏给学士李峤等人看,就提升他为右武卫铠曹参.神龙年间,郭震升任安西大都护.此时,西突厥酋长乌质勒率领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主动向朝廷提出议和。
郭元振就在帅帐中与之谈判。
恰逢天下着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乌质勒年事已高,又多次俯身下拜,经不住风寒,会谈结束后就死了。
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尹焞字彦明。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
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焞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
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
”不报。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ﻬ(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
(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
解析(1)“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
(2)“不识”,不知道;“尝”,副词,曾经;“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
ﻬ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
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做学问具有追根问底的习性,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
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
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
”皇上没有回复。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导致他们侵扰我国。
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
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司马池,字和中。
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
数日而诸负者皆入。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司马池心里十分不安,晚上也睡不着,说:“我的母亲向来多病,家里怎么会没有异常之事呢?"
(2)曹利用惊讶地说:“官员骗我说已给我送了.”于是赶紧下令将它送交朝廷。
解析(1)“心动”“素”“岂无……乎”,大意对;其中“心动”译为“内心悸动、异动”亦可。
(2)“绐”“输”“亟”,大意对。
参考译文
司马池,字和中。
考进士,正当要举行殿试时,突然有信报司马池的母亲死了,朋友为了不影响他的考试,将报丧信藏起来没有告诉他。
司马池心里十分不安,晚上也睡不着,说:“我的母亲向来多病,家里怎么会没有异常之事呢?”于是就与自己的朋友谈,朋友只告诉他母亲病了,司马池闻言号恸大哭着跑回去了。
后来考中进士第,出任永宁主簿。
枢密使曹利用上奏要司马池任群牧判官,司马池辞谢不就,但朝廷还是授给了他。
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说:“命令不实行,是因为上级违犯了它。
你所欠的马费还很多,不先送,怎么去催促他人。
"曹利用惊讶地说:“官员骗我说已给我送了。
”于是赶紧下令将它送交朝廷.数日之中各位负责者都完成了任务。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四月,除礼部主事.初,宾尹(指汤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
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
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
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
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
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
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节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解析(1)“讼"“耻”,句意对。
(2)“惟……是”“以"“出……于外”,句意对.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三十六年四月,授官礼部主事。
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后来芮永缙又揭发梅振祚淫乱的罪状。
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
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
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
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
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