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外观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锐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标准
QEH-GC-
09002 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外观技术要求
前言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并规范需方和供方对产品的统一认识,本标准具体规定了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外观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储存等。

以适应产品制造过程及交付的需要。

遵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份: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份: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从2009年8月1日起实施,所有出厂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有客户特殊要求的除外)。

本标准由锐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修证
本标准使用单位: 福建省锐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修改人:
2009.07. 01发布 2009.08.01实施
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外观规范
1.目的与范围
1.1 目的
通过规定常用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为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外观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储存规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并保持供方与需方及相关单位交流的一致性。

1.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 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

2. 引用标准
GB/T 2828.1-2003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 2829-2002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3. 定义
3.1、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定义:
以双表面经过化学处理过的PET或其它薄膜片材经过真空电镀、印刷、蚀刻、成形后嵌入模内用注塑(树脂为PMMA、ABS或PC)工艺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遥控器或笔电等产品的表面装饰件。

3.2 、模内覆膜(IML)注塑产品适应范围:
适用于部份高端家用电器、汽车仪表内饰、通信手机、化妆盒、电话机、游戏机等电器产品的表面装饰上。

3.3、产品分类
3.3.1、外用:用于部件的表面显示时间或来电显示的LCD护镜,或是外露型部件的LCD护镜。

3.3.2、内用:用于部件的显示屏LCD的护镜。

3.3.3、其它部位:用于部份高端家用电器如电视或空调的遥控器、面板、汽车仪表如速度表或水表、OA产品如摄像头、传呼机、电话机、无绳电话、游戏机等的表面防护装饰。

3.4装饰区域定义(具体见图示)
3.4.1、透明显示窗口:部件透明、装上机壳后为保护LCD的部份;
3.4.2、灯孔及摄像头:部件上为指示灯或闪烁灯以及用作摄像的目镜部份;
3.4.3、装饰区:部件中围绕透明显示窗口,用油墨或电镀工艺装饰的部份,其中有LOGO、图案、商标、MARK等;
3.4.4、边界区:部件侧面,其中有些有曲面包边或其它造形包边或不包边的区域部份;
3.4.5、背面及结构要素:部件反面贴在机壳上的部份,其中有些为平面,有些带有曲面,有些还有定位柱及导柱部份;
3.5外观缺陷
3.5.1、缺陷分类
3.5.1.1、结构性缺陷 3.5.1.1.A 、注塑缺陷:
1、压印:因模腔内有异物,导致合模注塑后产品表面或反面产生凹点;
2、凸点:因模腔内有异物,导致合模成型后片材表面或反面产生凸点,经注塑后形成凸点;
3、披峰:由于注塑工艺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制品边沿、分型面、顶针位等处产生的塑料废边;
4、缩水:由于注塑工艺参数或模具制作上的原因,当塑胶流动通过较薄的截面后,其压力损失很大,保压后很难保持较高的压力来填充较厚部位,从而造成的凹坑;
5、白点:由于塑料米内的纯净度、环境、片材上的问题,经注塑后窗口内显示有白色点状物体;
6、黑点:由于塑料米内的纯净度、环境、片材、注塑工艺、几台设备等的问题,经注塑后窗口内显示有黑色点状物体;
7、附着力:由于注塑工艺参数或印刷工艺参数、模具设计等的原因,造成的油墨与塑料件脱离;
8、脏污:由于模具或片材本身存有污渍,经形成塑件后产生脏污状; 9、脱层:由于印刷工艺参数或原材料的原因,造成片材与油墨脱离;
10、缺料:由于注塑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塑胶无法流到某一角落,造成缺料;
11、变形、翘曲:因注塑工艺问题,而造成的平面变形;
12、熔接线:塑胶在制品熔接相汇合的界面上所形成线状痕迹;
13、气泡:由于原材料未充分干燥,水分在高温的树脂中气化而形成气泡,或由于模具排气不良,造成困气形成气泡;
14、顶白、顶凸:由于塑胶制品的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凸起;
15、冷料:停机过久的状态下,流道内的树脂有点硬化,刚开始注时将会有该现象; 16、料花:由于原材料未充分干燥,水分在高温的树脂中无完全熔化,而造成的料花; 17、冲墨:由于注塑工艺参数或印刷工艺参数的问题,造成胶口处或视窗边沿油墨冲散; 18、冲光油:由于注塑工艺参数或印刷工艺参数的问题,造成离浇口最近的视窗边沿有一团
装饰区
背面及结
油渍物状;
19、裂:可分压裂和拉裂,压裂指注塑压力过大或油墨问题造成的银边裂,拉裂指注塑工艺
参数,模具问题而造成的开模后产品某部位破裂;
20、变色:指由于料温太高或模温太高而导致产出的塑料颜色与封样件不同。

21、折边痕:四周边或某边沿表面有轻微或严重的线状痕迹;
22、片材边沿裂:片材周边或边沿因冲切、成型不良而产生有白色裂纹;
23、位置歪:片材或注塑件的相关位置不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4、片材包边拉白:片材经过成型挤压后,其边沿与不光滑的硬物相磨擦而产生。

3.5.1.1.B、机械损伤:
划伤:注塑之前的片材或经过注塑后的制品受到外界尖锐的事物划过后所留下的长条痕迹;
有硬划伤和轻划伤之说:硬划伤在标准检验条件下很明显;而轻划伤则需在一定的角度看才
可看到;
磨伤:注塑后的制品在处理浇口或工艺斜顶时由于操作不规范,打磨头损伤到透明视窗或打
磨过度,造成制品有损伤的痕迹;
碰伤:注塑后的制品受到外界事物的碰撞后所留下的痕迹;
拉模:制品注塑后脱模或取出时由于模具原因或注塑工艺条件不稳定造成制品拉损,有泛白
或变形现象
3.5.1.2、装饰性缺陷:
漏油:由于网版上网胶掉落,在印刷时油墨印漏到本不该有的表面上
锯齿边:视窗内、外边缘线条不直,以段为形式呈现锯齿的现象;
手印:由于操作不当将手汗印在产品上没擦拭就将油墨印刷上了;
变形:由于网版、菲林、或定位不准造成表面字体、图案等有拉长、缩小或变粗、变细等同
标准样件相比有变形的现象;
划痕:印刷作业过程中相互摩擦导致制品表面有不同程度的伤痕.
多出:印刷作业过程中制品表面字体或图案边缘有凸出的油墨块;.
缺掉:印刷作业过程中字体、线条或者色块区域没有印刷完整.
印糊:印刷作业过程中字体或者色块区域不清晰成模糊状.
黑点:依附在制品中能去除的黑色点状物体.
白点:依附在制品中能去除的白色点状物体.
脏污:制程过程中造成制品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污垢或者异物.
漏光:由于网版有异物,在印刷作业过程中制品表面有局部油墨层过薄或者没有而露出底材
颜色的现象.
色差:制品表面颜色与标准品或者极限样件颜色有差异.
异色点:印刷作业过程中制品表面出现与印刷颜色不相同的点.
掉油墨(附着力不良):印刷后油墨与基材出现分层脱落现象.
掉镀层:镀膜后镀层与基材出现分层脱落现象.
套色歪:印刷后各套色存在明显偏移现象或者左右上下明显不对称.
硬化层脱落:制品表面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硬化处理层破坏而脱落.
UV效果不良:UV效果出现哑光或粗细的情况,与标准样件对比相差很多; 渗透:后面套色的油墨渗进前套色的油墨里面导致混进;
底色厚薄:底色印刷时不能达到规定的厚度而出现偏厚或偏薄的现象;
刮板痕:由于印刷不良,导致需要刮板返工的情况,经过注塑后所留下的痕迹;
油墨裂开:产品印刷后由于快干的缘故油墨出现裂缝的现象;
碰坏:底色印刷完毕,还未完全干时油墨层碰到其它事物导致的不良;
闪点、麻点:制品表面呈现出银点或麻点状的不良现象;
3.5.1.3、可去除缺陷:
1、污渍:产品上出现手印、油污、灰尘等污染物,可用酒精、白电油等去污剂擦拭干净;
2、毛刺、批锋: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在塑胶制品的边缘或分型面处所产生的塑料废边,可用刀片剔除;
3、浇口:塑料进入模具型腔的入口所产生的余料,可用刀片、剪刀去除;
3.5.2、缺陷等级:
外观等级定义见3.8和4.
3.6、封样件
3.6.1、色彩极限封样件:指印刷或电镀时产品表面色彩与标准样件对比相差的最高限度样件,它包括鲜艳度、亮度等指标;
3.6.2、外观判定封样件:指成品的外观与标准样件对比相差的程度样件;对于其外观方面,因成品有些定位在高档、高中档、中档、中低档、低档,且最终消费者有部份是满足于功能,有部份是满足于款式,所以,针对成品的档位有制定合格一级品和合格二级品之分,但一级品和二级品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在外观上,二级品可能相对于一级品有极少数的一些轻微的缺陷,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3.6.3、结构判定封样件:指成品的结构与标准样件对比相差的程度样件.由于结构会影响其装配,有部份甚至会影响功能,所以,在这方面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如有结构方面的不良,是不允许的.但有时客户会接受一些轻微变形的产品,这时,会针对客户的特殊要求制定一些结构方面的封样件;
3.7、缺陷大小比对菲林
为方便操作和检验作业的控制与判定,特定制一些诸如点的大小、划伤或条痕的长度及宽度的标准菲林,在作业过程中,有时对判定的标准不十分清楚的时候,将其作为比对的依据,以增强判定的权威性;
3.8、产品外观等级
3.8.1、合格一级品:
通过内部转换客户检验文件和复制客户极限封样检验出来的产品,无论从外观上,
抑或是从结构上,都能极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近似乎为完美的产品;
3.8.2、合格二级品:
通过内部转换客户检验文件和复制客户极限封样检验出来的产品,在外观和结构上,
有一定的瑕疵,但此种瑕疵可为客户或最终消费者接受;
3.8.3、不合格品:
超出客户的检验文件和极限封样所规定范围的产品,无论从外观上,还是结构上,均存在
着较大的问题点,且为客户所不容.但不合格品中有部份可以通过返修或返工补救,此部份应作出另外的处理!有部份不能补救时,则为不合格品!
4、要求
4.1、合格一级品、二级品要求、不合格品定义(列表)
表一:外观缺陷合格一级品和二级品、不合格品列表
5、检验及试验
5.1、检验方法
5.1.1、检验条件
5.1.1.A、检验员:
视力:裸眼视力(包括矫正视力)需达到1.0以上(大于或等于),无色盲;身体:健康,可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左右,且保证此两个小时精力充沛,不会受其影响而导致出现失误;
5.1.1.B、照明:
白天室内漫反射阳光或30W日光灯,需达到800-1000LUX,离检验桌面90公分至120公分;
5.1.1.C、观察角及距离:
眼睛与被测物距离为30±5cm,灯光照到产品上与眼光成45±15度的夹角,产品拿于手上,与检验桌成45±5角的夹角,单手或双手食指与拇指持住部件的上下两端,上下左右旋转15±5度,观察产品整个表面;观察产品边界区及背面结构要素时,可参照上面的定义,但不能高于其定义;
5.1.1.D、观察时间及背景:
每个镜片观察时间表面不能超过6秒,整个产品不能超过10秒;背景色考虑到有些产品
LCD为彩屏,有些为黑白屏,有些为镜面,所以,目前有四种背景可选,具体由客户确定:黑色、
白色、镜面、及绿色;
5.1.2、检验方法:
首先撕开保护膜从保护膜或防护纸上取出部件,(原则情况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部件的上下两端用力卡住取出),在上述检验条件下看镜片表面是否有脏污或其它不良;如有脏污的情况,(右手)持一块无尘布或无尘纸,沾上专用的清洁水,轻轻的擦拭产品表面,勿使其划伤,擦拭干净后再观测表面是否清洁和有否其它不良;在观测的过程中,要依据上述的检验条件,并结合标准封样件及极限封样件判定该产品是为合格一级品,还是合格二级品,或是不合格品;如判定为合格一级品后,将其放入其相应的保护膜中,合格二级品也放入相应的保护膜中,如为不合格品,则将其保护好后放入不合格栏中,待品管员再次确认;
5.2、试验方法(见附件B)
5.3、检验规则
5.3.1、总则
5.3.1.1、检验类别
检验分为逐批检查(出厂检验)和周期检查。

5.3.1.2、检验方式
逐批检查由公司质量检验部门进行,需方也可参加。

周期检查由公司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或委外质检部门实施。

5.3.2、逐批检查(出厂检验)
逐批检查的项目按表四进行。

抽样规则按GB/T 2828.1-2003和GB/T 2829-2002要求进行.
5.3.3、周期检查(型式检验)
周期检查项目按表三实行。

抽样规则按GB/T 2828.1-2003和GB/T 2829-2002要求进行.。

5.3.4、不合格质量水平RQL
按判别水平Ⅱ级的一次抽样方案,不合格质量水平AQL按表三。

5.3.5、抽样规则
周期检验的样品应从逐批检查合格的不同批中随机抽取。

5.3.6、检验周期
周期检查的检验周期为每季度一次;
5.3.7、不合格处理
当周期检查不合格时,公司必须停止生产,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并追查处理已出厂的产品。

6、包装运输&储存
6.1、包装
用对产品不会造成不良的纸或塑料袋包装,然后把它们放入带有防震衬垫的纸箱或木箱,包装箱应能防潮。

有时可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包装.
6.2、运输
运输可采用一般正常的交通工具,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包装箱淋雨受潮、太阳直晒和机械碰撞损伤等。

6.3、储存
本制品储存温度为-20℃~50℃,相对湿度≤75%的无腐蚀气体的室内环境里。

有效储存期为自包装之日起半年。

(以合格证上的包装日期为准)
附录 A
涂膜附着力十字切割试验法与等级
A1 试验工具与材料
切割刀具:刃口锋利完好( 角度15?~30? )的界刀;切割靠尺:边缘平直的不锈钢板尺,刻度0.5mm;剥离胶带:宽度25mm的3M600胶带,也可按需方,规定的胶带但胶带的粘结强度43 ±5 g/mm;软毛扫:试验室常用软扫;光台;4倍放大镜。

A2 样品:按正常生产工艺制作,涂膜区30X30。

数量:5 片。

A3 试验步骤:将样品放在光台,按间隔1.0mm ,在涂膜区水平和垂直两向各切割11道,切割长度约20mm. 切割时用力均匀,正好切透涂膜层但未切入片基薄膜;用软毛扫清扫切削;撕下洁净的胶带,长约70~80mm,按胶带中心对准涂膜切割中心,将胶带通过拇指压贴在切割区上,保证胶带与切割区涂膜粘贴结实无气泡;静置90秒±10秒;以与切割平面成90o的方向快速撕下胶带。

A4观测:在光台上观察涂膜的被剥离状况,可借助放大镜。

A5 结果:对照表A1,得出涂膜的附着力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