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四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嘉峪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四诊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②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A.①②⑤④③B.②⑤③④①C.④①⑤③②D.②⑤④③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答题时要认真读句子进而把握段落的中心意思,抓住句中关键性词语或关联词语,研究句子内部的关系,进而判断语段顺序。

答题时应按照论述的条理和层次,按备选项的排列,逐项品读,看看那一个排列最有逻辑性,读起来最顺畅,即可确认是此题答案。

读题可知,这几个句子阐述了快乐与痛苦的关系,②句可作为总领句,⑤句用比喻说明,③④句分说快乐和痛苦,最后①句引用名言论述。

故选B。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可否认网络通信技术没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B.脐橙是当地著名的经济作物,许多赣南农民以种植脐橙为生。

C.班主任严肃处置了小明欺负班上弱小同学。

D.他的成绩不仅在学校很突出,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的能力。

A否定不当。

三个否定相当于一个否定,句意成了“网络技术没有为生活带来方便”,与事实不符。

去掉“没有”即可。

C残缺宾语。

句末应加上“的行为”。

D分句间的语序不当。

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先班级,再学校。

二、名句名篇默写
3.用诗文原句填空。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__________________,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____。

(张志和《渔歌子》)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

(舒婷《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选手夏鸿鹏说,身患重病时,他梦见许多心仪的诗人。

李白眉宇间满是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山河破碎中信念坚定:“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借助诗歌的激励,他得以积极面对生活。

(分别用《行路难》《过零丁洋》中的语句填写)
【答案】在河之洲行到水穷处忽如一夜春风来斜风细雨不须归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入则无法家拂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洲、斜、拂、蛛、沧、汗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画菊
高军
①赵县长一回到家中就来到画案前,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勾勒点染起来。

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只有赵县长喜欢舞文弄墨。

他除在家中画几笔,从不在公开场合显摆。

当县长事情就多,有时回到家中还不等拿起画笔来就有人来拜访,他也会毫不客气地继续画他的菊花,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来人敷衍着。

②这天,他刚刚在一张横幅上拉出整幅画的主枝和辅枝来,畜牧局的蒋局长就进了门。

全县局级领导班子马上就要调整了,这次会提拔两名副县级干部,蒋局长这几年抓生态养殖很有特色。

赵县长抬起头来,平静地打了声招呼:“来啦。


③蒋局长显得热情多了,把腋下夹的那个小包拿到手中,迅速走上前来。

④赵县长不动声色地把正画着的那张宣纸拿到一边去,另换上一张方形宣纸,拿着画笔在纸的右部提顿自如地勾出了几根向上直立的花茎。

墨色的菊花茎峻拔劲挺,立即显示出一股超凡脱俗之气。

蒋局长站在那里,认真地盯着赵县长的手。

赵县长聚精会神地看了一会儿这几杆花茎,然后用大笔头开始侧锋点染。

几提几转几按,富有浑厚稳重之感的菊叶就画出来,再随意勾勒几笔,有弹性有节奏的叶筋画出后,整幅画的大体模样就出现了。

⑤赵县长拿起画笔在宣纸上提顿自如地勾出了几根向上直立的花茎。

墨色的菊花峻拔劲挺,立即显示出一股超凡脱俗之气。

蒋局长因为不懂绘画,有些忐忑地称赞道:“很好看。


⑥赵县长轻微地笑笑,另拿起一支羊毫毛笔先蘸点清水,然后蘸点白色颜料点画出一个个菊花花瓣,接着用墨色在白色未干之时勾勒一下花瓣,色调与线条互相渗透,很快融为一体,生动韵味就溢出纸面来了。

⑦蒋局长赶紧又称赞道:“真好,真好,太像了。


⑧赵县长任他随意说,并不搭理他。

画面左边还有一大块空白,赵县长盯着这个地方,沉思着。

过了
半天,才蘸点淡墨开始快速皴擦,接着几笔勾勒,一块挺拔的山石就矗立在那菊花图中了。

⑨蒋局长看到这里,感到有一股超凡脱俗、清逸豪迈的夺目之气迎面而来,好像不由自主地被逼退了一步,身上竟然冒出一层细汗来。

⑩赵县长径自对着画面微微颔了几颔首,开始提笔题款。

⑪蒋局长看到赵县长的笔触又伸向画面,赶紧向前一步,随即小声念出来:“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⑫赵县长抬头轻轻看他一眼,就又低下头题上时间和名字,然后慢慢钤印章。

⑬在这期间,赵县长听到蒋局长又念叨了几遍这两句题诗。

因为作品已经完成,他身心放松下来,就接过话头和蒋局长交谈起来:“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两句诗。

陆公一生洁身自好,以菊花的品行养其性情,坚其意志,我最佩服,所以喜欢随意涂鸦几笔。


⑭赵县长看到蒋局长把拿在手中的包又夹回了腋下,这才来到沙发前,指着另一个沙发:“来,咱们坐下说话。


⑮“我该回了。

赵县长,您也休息吧。

”蒋局长神情轻松起来,转身要走。

⑯“也好,”赵县长走到画案前,把自己刚完成的这幅画折叠起来,“我信笔涂抹的,送给你了。

天不早了,一路走好。


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菊花”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画菊》,画菊的过程既是表现赵县长精神的过程,又是蒋局长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

B.第⑮段写蒋局长神情轻松起来,是因为蒋局长来赵县长家的目的达到了,显得特别开心。

C.“菊花”象征着“高洁刚介”,正是本文所要反映的主旨,画菊的过程就是主旨的揭示过程。

D.结尾“一路走好”含义深刻,既指赵县长祝福他回家路上小心,又暗示他当官之道要高洁刚介,走正道,不走邪道。

3.文中第⑨段描写了蒋局长看画的反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试分析赵县长这一人物形象。

5.阅读第③段和第⑭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试分析它们写法上的
...的不同点。

被子一拿出
....相同点和作用上
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答案】1.峻拔劲挺、超凡脱俗、浑厚稳重、清逸豪迈。

2.B
3.表明蒋局长心灵受到了震动;衬托出赵县长画中所蕴含正气的巨大力量;为下文蒋局长把准备送出的“包”又收回作铺垫。

4.文化品位较高,有修养,喜欢舞文弄墨;做人做官有智慧,借画菊花巧妙地教育了下属;清廉正直,
从不显摆,以“菊花”送人,阻止送礼。

5.相同点:运用细节描写,前后呼应,一气贯串。

不同点:本文写蒋局长把腋下夹的那个小包拿到手中,又夹回腋下,突出蒋局长从赵县长作画中深受正气的感染,明白了赵县长的用意,从侧面表现了赵县长做官的智慧。

链接材料,百合花被子是小说情节的纽带,把被子借给包扎所,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最后把它盖在烈士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准信息区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

本题信息区域为④⑤⑥⑦段,关键语句有“墨色的菊花茎峻拔劲挺,立即显示出一股超凡脱俗之气”“富有浑厚稳重之感的菊叶就画出来”“色调与线条互相渗透,很快融为一体,生动韵味就溢出纸面来了”“蒋局长看到这里,感到有一股超凡脱俗、清逸豪迈的夺目之气迎面而来”。

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蒋局长来赵县长家的目的是送礼,其目的没有达到。

据此,答案为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文中第9节描写了蒋局长看画时的反应,侧面表现赵县长所画“菊花”的“超凡脱俗、清逸豪迈的夺目之气”;“不由自主地被逼退了一步,身上竟然冒出一层细汗”则暗示了赵县长画中所蕴含正气的巨大力量,使得“蒋局长把拿在手中的包又夹回了腋下”。

进而暗示了小说主旨,彰显正气的巨大力量。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及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赵县长这一形象。

如:“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只有赵县长喜欢舞文弄墨。

他除在家中画几笔,从不在公开场合显摆”——文化品位较高,有修养,为人低调;“有时回到家中还不等拿起画笔来就有人来拜访,他也会毫不客气地继续画他的菊花,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来人敷衍着”——率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两句诗。

陆公一生洁身自好,以菊花的品行养其性情,坚其意志,我最佩服,所以喜欢随意涂鸦几笔”——清廉正直、洁身自好;文中借画菊教育下属的情节,表现他做人做官有智慧。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试题分析: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找出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紧扣语段赏析即可。

答题格式:词语(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

选文和链接材料都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但作用是不相同的。

选文重在通过写蒋局长的神情、动作来侧面表现了赵县长做官的智慧。

链接材料则通过描写“花被”和小
媳妇的动作神情来表现新媳妇的觉悟,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和爱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广西地处南岭之南,由于多山的地势,古时广西的文化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后来由于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中原丰富的文化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逐渐影响到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一些中原士人因各种原因来到广西,给广西的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柳宗元的到来为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教育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②中唐时的广西,氏族的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仍然在社会上占主流,这与儒家观念占主流的中原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柳宗元针对当时柳州的这种落后的状况,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移风易俗,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上的原始状况。

③元和十年,柳宗元上任伊始即开始把推行儒学作为他移风易俗的措施,以期通过儒学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

于是,他把重建孔庙作为一项改变民风的重要措施,希望为人们树立一个精神偶像和灵魂。

但是,长期形成的习俗与民族性格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而文化传统影响的缺失,更使得官方所推崇的儒学一时难以在广大当地百姓中产生认同。

于是,柳宗元根据广西巫风盛行、相信鬼神的特点进一步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试图进一步改变柳州落后的风俗习惯,其具体措施就是重修大云寺。

以期借佛来辅助教育,借佛的慈悲来达到戒杀息鬼的目的。

通过以上措施,当时柳州的民风确实有了较大的改观和变化。

④除了移风易俗、改变民风之外,柳宗元还兴办文教,凭借自己文名远播的影响力为广西培养了许多的人才。

这些柳宗元的弟子们除了学习知识外,在思想文化乃至性格上肯定受到柳宗元的很多影响,所以戴义开先生在《刚直的柳州人》一文中说柳州的古代为官者大多具有“刚直”的特点,并且说这里有柳宗元的影响。

而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的读书人,他们以其独特的地位,充当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对社会风尚起着引领的作用。

因此,柳宗元又通过他们,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⑤另一方面,凭借柳宗元的名气与其诗文的影响,客观上又扩大了广西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明代唐宋派的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

因此,柳宗元作为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柳宗元以外,广西还流寓过大量中原及外来的文人墨客,比如宋代的江西人黄庭坚、河北大名人柳开、明正德年间的常熟人桑悦等人都曾在广西的宜州、全州、柳州等地做过官。

这些外地人来到广西,凭借自己的地位,都曾给予了广西的文化建设以很大的影响。

此外,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里,也记录了大量广西的地方风物,这对于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1.对“柳宗元为改变广西人们生活及思想的原始状况”所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建孔庙,推行儒学。

以期通过儒学“淳教化”,来改变人们的原始状态。

B.重修大云寺,采取援佛入巫、扬佛抑巫的方式,以期借佛“以佐教化”。

C.柳宗元教导弟子,不仅教给他们文化知识,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通过他们扩展影响。

D.柳宗元专为柳州山水写记,对外作以宣传,让人们关注柳州,关注广西。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是为柳州乃至广西带来中原文化影响的重要的人物,他在柳州采取的许多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B.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通过重建孔庙、重修大云寺等措施,逐渐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C.戴义开先生认为柳宗元的弟子们因受柳宗元性格的影响,大多都具有“刚直”的特点。

D.通过徐霞客的游记,广西特有的风景及物产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增进中原及其他地区对广西的了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散文家归有光在《柳州计先生寿序》中所说“柳之山水,待子厚而显”,是为了证明“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的到来才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观点。

B.中唐时期,柳州以氏族观念甚至原始的意识传统的思想为主,而中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C.文章围绕“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这一观点,条理清晰地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证。

D.文章①段与②③④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⑤段补充其他外地的文人墨客对广西的影响。

【答案】1.D
2.C
3.A
【解析】
1.D文中并未提到柳宗元专门为柳州山水写记。

属无中生有。

2.C项原文“戴义开先生在《刚直的柳州人》一文中说柳州的古代为官者大多具有‘刚直’的特点”。

3.A错误,文中举归有光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凭借柳宗元的名气与其诗文的影响,客观上又扩大了广西及岭南地区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①近期,各地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座难求”的火爆情况,让人深切感受到老年人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合肥,为了进入老年大学,有老人凌晨4点就在校门口排队等待;在济南,一所老年学校半天时间迎来近30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在武汉,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当下,学习正成为老年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

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时期。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或走进老年大学,参加兴趣小组,学舞蹈、声乐、摄影,练英语、书法、瑜伽……老年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

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③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对自己负责。

的确,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交际圈子有限,生活本就相对单调;
再加上不少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老年人也更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

如今,一些老年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各种养生骗局、传销骗局频频盯上老年人,某种程度上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虚有关。

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尤其是在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

时代阔步向前,不可避免会让老年人陷入一些难以适应的生活场景,对此,学习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老年人可以在不断地学习中,跟上时代脚步,体会到更多获得感。

⑤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如何才能实现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到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毫无疑问,学习,是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秘诀,是为人生增添晚晴的最好养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的?
2.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前段时间,黑龙江鸡西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而与超市发生争执,其中虽有误会,但“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啊”的质问,依然引人深思。

面对这种情况,学习能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时代。

【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文章标题直接点明;结尾归纳总结得出或分论点概括归纳得出。

2.首先通过很多地方的老年人学习热情高的事实和现象引出论题。

然后论证“学习可为老年人生活增添色彩,向周围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学习可满足老年人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身价值”“学习可使老年人跟上时代脚步,体会更多获得感”三个分论点。

最后,总结得出“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的中心论点。

3.这段材料应放在第④段。

从此论据可以看出,其举的事例与第④段“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联系紧密,此外其论述了老年人不緊跟时代进行学习会在某些生活场景中与人发生纠纷,学习可以使老年人跟上时代脚步,可以证明第④段的观点:学习可使老年人跟上时代脚步,体会更多获
得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与分析。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特别是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的能力。

而这里的标题“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就是中心论点。

也可由结尾“毫无疑问,学习,是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秘诀,是为人生增添晚晴的最好养老。

”归纳总结得出或分论点概括归纳得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本文首先通过很多地方的老年人学习热情高的事实和现象引出论题。

然后②③④段论证“学习可为
老年人生活增添色彩,向周围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学习可满足老年人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身价值”“学习可使老年人跟上时代脚步,体会更多获得感”三个分论点。

最后,总结得出“学习,是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秘诀,是为人生增添晚晴的最好养老。

”的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

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从材料内容分析,其事例与第④段“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联系紧密,此外其论述了老年人不紧跟时代进行学习会在某些生活场景中与人发生纠纷,学习可以使老年人跟上时代脚步,可以证明第④段的观点。

所以这段材料应放在第④段。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
②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案】1.①都,全部②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2.(我)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3.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

(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

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

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
【解析】
【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现指品质低劣、下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