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简谱) 红蜻蜓-“衡水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红蜻蜓》
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

歌曲为3/4拍、宫调式,共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

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达10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

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又与旋律的其份额结合紧密。

歌曲虽然短小,但曲调极其优美抒情,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歌曲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的旋律,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2、能专注地聆听歌曲,感受合唱的效果,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歌曲深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声部合唱时音准的把握以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

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2)、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

(播放第二声部旋律)3)、老师划旋律线4)、唱第二声部旋律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C、加力度唱。

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来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5)、唱第
一声部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了的音乐B、划旋律线C、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D、唱唱6)、两声部结合唱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三、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红蜻蜓》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2)、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教学反思《音乐性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设计思路:《红蜻蜓》是一首日本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以《红蜻蜓》音乐的表现性、表情性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音乐要素中的“旋律线”的表现特征,挖掘歌曲的内在情感和形象塑造。

(二)、课堂得失:1、教学过程亮点:(1)、利用旋律线揭示音乐的表现特征对中小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觉最重要的依赖于对旋律的感受,而对旋律的反映也是一种对音乐整体性d饿反映。

当我们把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时,尤其应高度关注学生对旋律的感受与体验。

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综合。

一般来说,随着旋律线的走高,人的情绪也会随之激动起来。

声音就会越来越强,所以在音乐表现时就会采用渐强的方式来处理,反之亦然。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边听音乐边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旋律线,并随旋律线的高低,线条进行粗细变化,形象地表现旋律的音高走向和力度变化。

在学生的反复演唱中,又通过教师的指挥,强化和巩固学生对旋律线与力度变化的体会。

这种方法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聆听体验,又能逐渐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习惯。

(2)、运用直观手段展示歌曲的旋律走向在教学歌曲旋律时,我采用了听音乐画旋律线的方法出示歌谱旋律,运用画旋律线法来理解音乐,既简单明了,学生又容易接受。

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来表达了歌曲中的音高关系、力度变化,从而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

形象直观的旋律线,促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3)、通过情景创设营造歌曲的意境情景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学生从“境”中见“形”,从“形”中悟“美”,从“美”中生“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借助创设的“蜻蜓飞舞在黄昏时”的情境进行音乐的声部训练,让学生在自己的歌曲中体会蜻蜓在空中飞舞的情景,用歌声表达出蜻蜓及自己对黄昏美景的无限留恋之情,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熏陶都在无声中水到渠成。

2、教学过程缺失:(1)、学习形式还不够丰富。

(2)、在运用单纯旋律线的教学方法时,虽然已经注意到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会有困难,也用了一些,让学生边打拍子边唱的办法来克服,但还是有些学生因不习惯没有小节线的旋律写法从而造成对节奏掌握有所欠缺。

(三)、课后反思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属性。

有句话说得好:“过程很愉悦,内容很音乐”。

我们在教学中要
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音乐的内容上,这个内容不仅指音乐的情绪情感,还包括音乐的组织形式,如音乐要素、音乐音响等。

新课程实施至今,不管从各种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音乐教材的呈现,都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性,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将教学关注点放在音乐作品的外显意义上,放在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对非音乐本体的认识上,音乐教学缺失了“音乐性”。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是不无关系的。

我们在努力提升自身音乐修养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充分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音乐性,找准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符合音乐的表现手段,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