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作者:王松梅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9期
摘要: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提出了产业链的内涵,但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且主要是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粮食品种产业链的分析及建立模型进行效率评价,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产业链;产业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41-02
在西方学术文献中,有关产业链的思想的思想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Adam.Smith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Adam.Smith以其著名的制针企业的例子生动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说明了企业内部分工与专业化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A.Marshall发展了 Smith 的思想,并把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了企业间的分工。
纵观国外学者的论述,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1]。
产业链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本文将对国内关于产业链的内涵及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产业链的内涵
在我国,“产业链”一词最早是傅国华提出来的。
之后,国内学者在国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继从产品形成、价值网络、产业关联、产业集合、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战略联盟等视角来定义产业链。
(一)从产品形成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郁义鸿(2005)、芮明杰等(2006)、李星群等(2 007)、何一(2009)从产品形成视角来定义产业链,认为它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者,再到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
马士华等(2000)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信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
(二)从价值链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杨公朴、夏大慰(2002)认为,产业链是由同一产业内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3]。
李万立(2005)认为,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产业链,也叫做价值链[4]。
石冬梅(2007)、吴彦艳(2009)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成品与销售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功能网链[5]。
(三)从产业关联角度定义产业链
简新华(2002)提出,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6]。
杨公朴、夏大慰提出,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7]。
鲁开垠(2002)认为,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8]。
龚勤林(2004)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9]。
吴金明、邵昶(2006)提出,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10]。
林中燕(2008)把产业链界定为“在相关产业组织中,依据特定的经济关系,客观形成的、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11]。
白永秀、惠宁(2008)提出,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12]。
(四)从产业集合和产业集群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郑学益(2000)提出,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13]。
林学强(2002)提出,产业链是指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联体[14]。
卢明华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的产业集合[15]。
杜义飞等(2004)提出,产业链是针对一系列相关联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寻找导致这些产品满足需求的,从原材料的提供到市场的销售等等,前后顺序关联的、横向延伸、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6]。
(五)从战略联盟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定义产业链
蒋国俊(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17]。
李心芹等(2004)将产业链界定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18]。
任保平(2005)从微观上将产业链界定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
系”[19]。
刘贵富等(2006)将产业链界定为“一定地域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0]。
二、关于粮食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研究我国粮食产业链
吴志华(2007)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我国粮食产业与供应链,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21]。
何官燕(2008)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特征与现状,提出了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对策,如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机制、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等[22]。
陈倬(2011)从粮食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类型,提出粮食供应链管理目标就是降低这两种脆弱性,形成“高效+安全”的粮食供应链,而供应链整合是降低粮食供应链脆弱性的有效途径,并从探索组织创新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信息共享技术和实行风险闭环管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整合思路,并提出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整合模式[23]。
孙丹、赵予新(2012)研究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并提出要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24]。
(二)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李军民(200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进行了研究。
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对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提出了建议[25]。
刘岩、高云巍(2009)研究了吉林省玉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策[26]。
于邢香、耿建敏(2012)指出,粮食产业链模式效率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外资对整个链条的控制加强、粮食产业服务体系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山东省传统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应建立科学的粮食生产观、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提升粮食产业实力[27]。
(三)建立模型对粮食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进行评价
李军民、唐浩和周清明(2008)以湖南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深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比初加工企业高,但两者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28]。
马松林(2012)定量描述了中国粮食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区域分工效率。
他通过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认为,影响粮食加工业区域分工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各地区的从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粮食产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析认为,河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在粮食加工环节上的综合效率最高[29]。
于邢香等(2012)通过对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运用AHP法建立了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在对山东省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指出,粮食质量、粮食总需求量、加工技术、总产量、种植结构、产品价格、储运成本等因素对粮食产业链竟争力有重要影响;在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重点把握好粮食质量源头环节,同时重视加工环节、储运环节等在提升整条产业链竞争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0]。
三、总结和评价
综上可见,尽管我国学者对产业链和粮食产业链的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1)国内学者们对于产业链的定义都是从“链”的角度出发,由已有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等概念引申过来的,但就产业链的内涵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比较权威的概念;(2)国内对粮食产业链的认识多是从其他产业链如农业产业链借鉴过来的,对粮食产业链的研究还是以实证为主,并且主要是对具体地区或具体粮食品种产业链的研究及效率评价,理论研究不够系统,还处在较浅的层面上。
今后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如全国、粮食主产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建立比较统一的模型对粮食产业链进行效率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3] 程宏伟,等.西部地区资源产业链优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2005,(3).
[5] 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赵丽红.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4).(下转93页)
(上接42页)
[6]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7] 刘贵富,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8] 章长生.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广西铝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9.
[9]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
[10]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1] 林中燕.产业链视角下的信息服务业蛛网模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12] 白永秀,惠宁著.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3]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3).
[14] 林学强.构筑产业链提升区域竞争力[J].福建经济,2002,(8).
[15]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 程剑.我国茶油产业链与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8] 李心芹,李仕明等.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19] 任保平,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西北
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0] 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1] 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2] 何官燕.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2008,(3).
[23] 陈倬.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财经论丛,2011,(6).
[24] 孙丹,赵予新,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粮食科
技与经济,2012,(5).
[25]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8,(3).
[26] 刘岩,高云巍.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及发展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7] 于邢香,耿建敏.山东省粮食产业链延伸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3).
[28] 李军民,唐浩,周清明.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效率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8,(3).
[29] 马松林.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的粮食产业链优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
[30] 于邢香,耿建敏,张有志.基于AHP的山东省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J].粮食流通技术,2012,(3).
[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