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体验诗情画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诵读中体验诗情画意
永康市龙山镇桥下小学胡芳奕
获奖时间:2010年4月【内容摘要】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

古诗词教学,应在
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标。

诵读时,我们应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传授各种朗
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
练效果;善于营造朗读情境,在反复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境。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
在诵读中去体验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吧!
【关键词】诵读创设情境朗读技巧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鉴赏和审美能力。

然而,我们现在的古诗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

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的魅力。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死气沉沉。

很多老师仍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进行分解。

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中。

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好诗不厌百回读”,诵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古诗词教学,应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人文精髓的呢?
一、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涵而不露的中国画,都是一曲优美的曲子,但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一下子并不能进入到古诗的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入
情入境。

如将诗文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以诗化的语言描述古诗意境,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渲染,不仅可填补诗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更造成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孩子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学生顿时眼睛发亮,精神饱满)“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孩子伸伸懒腰起床了(师边说边做伸懒腰的动作),他推开家门,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起舞。

(你们见到蝴蝶会怎么做?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是呀,这个孩子和你们一们,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悄悄地走过去,想趁着蝴蝶落在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

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在孩子捉到它之前,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一下子就飞进了黄澄澄的油菜花中。

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边说边出示半幅教学挂图:一片茫茫的油菜花海)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故事讲到这,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已全部激发出来,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真奇怪,蝴蝶怎么会不见了呢。

”有的说:“他哇哇大哭起来(还表演了一下哭的动作),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

”还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追了这么久的蝴蝶,就没有了。

”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一一否定,顺势出示另外半幅课文挂图说:“你们看看,蝴蝶突然不见了,这个孩子不但不生气,反而拍拍手跳起来,很开心,很兴奋。

这是为什么呢?”看到学生们迷茫的眼神,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中的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

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话刚说完,孩子们便急急翻开课本寻找答案了:有的独自摇头晃脑吟诗;有的用手指指点点与同桌交流;有的神情专注、仔细阅读。

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咏鹅》一诗时,在学生诵读前,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了一幅引吭高歌的白鹅戏水图,寥寥数笔,诗意全现。

教学《悯农》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每篇古诗文的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融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体察、感悟、陶醉、熏
陶。

二、传授各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只停留在嘴上,毫无美感可言。

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

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

我一直认为,朗读技巧,我们是应该教给学生的。

学生在初学朗读时,根本不知道何谓有感情地读,怎样读才能体现你内心的喜悦、悲伤或是愤怒。

古诗词的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古诗有更丰富的情感。

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
”,延长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停顿用“ / ”,重音用“
·
用“—”,升调用“↑”,降调用“↓”表示。

节奏古诗文的诵读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后部分划分成“×/××”形式。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居易的《草》可以这样划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

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

如《泊船瓜
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泊船瓜洲》一诗“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
强次减弱,语速平缓。

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另外,我们应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在这样的朗读感受中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课后也有自读自悟的时间,这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三、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练效果
心理学表明:7-10岁儿童的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在25分钟左右。

由此看来,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或做小动作。

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

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如《小池》这首诗虽然只有四行文字,但节奏舒缓,曲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为了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时尽量把古诗的语言通过老师轻柔、舒缓、甜美的范读,再配上音乐与挂图,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

接着教师板书全诗,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感情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这首诗就犹如一幅饶有风味的“初夏荷池”水墨画,画面淡雅、恬静。

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长度,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四、善于营造朗读情境,在反复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境
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诵读需要朗读者入情入境,方能得其真意,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


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要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

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才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上悠扬动听的古筝曲。

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当然,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反之将达不到效果。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诵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古诗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从而认识语言的音乐美,从语言形式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古诗文,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掘不完的矿,会给学生营养,会给学生宝藏。

吟诵古诗文会滋养学生的身心,徜徉古诗文,会启发学生深思,去做人。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此期间诵读大量的古诗文,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又能启迪心扉,真正让学生能“一辈子受用”,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忠厚著,《古诗和古诗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2.朱煜著,《语文新参考:小学语文名篇赏析及教学建议(1—6年级古诗教学建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程仲,《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之我见》,《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2月;
4.张建国,《让生命在人文诗意的境界中享受对话》,《教学月刊》,2005年3月;
5.裴玉琪,《赏读古诗词积淀文化底蕴》,《教学与管理》,2005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