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的千古之谜。

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

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不仅甲骨文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富有生命力。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副其实悬而未决复活限制
B.名副其实疑云重重还原障碍
C.当之无愧悬而未决还原障碍
D.当之无愧疑云重重复活限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一片甲骨何以震惊天下,从寥寥几句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的
B.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C.却很难体会得到,寥寥的几句讲述何以能让一片甲骨震惊天下
D.但寥寥几句,却讲述了这一片甲骨如何能震惊天下的故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也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

B.甲骨文因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成为了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

C.甲骨文因为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D.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必须扭转基础教育就围绕考试而教,学生围绕考试而学;学校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

B.2019年,我国践行扩大开放承诺,务实举措接连落地,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外资保持稳定增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表率。

C.会林文化奖集文化性与国际性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高端话语平台,向世界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士镌刻丰碑。

D.据《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都有过睡眠困扰,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早上睡不醒、醒来头脑很沉和做梦多。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

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

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

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

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

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推陈出新细微汇合
B.鲜为人知推陈出新式徽融合
C.寂寂无闻革故鼎新细微汇合
D.鲜为人知革故鼎新式微融合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B.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当代青年人并不能很好地拯救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不断创新和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不仅年轻人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今天不只是年轻人在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艾斐
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

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

因为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

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是:心者,情志、意欲也。

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由此可见,历来的文艺创作,虽然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流露和“情”的抒发,只不过是作者借了人、事、物、象的“壳”,并将“心”和“情”藏匿在壳中隐形罢了。

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

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

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

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成的。

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

像柳青之于改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

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

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

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

(选自2016.10.10《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

B.《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和物理意义的解释。

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

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

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铁定规律。

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

D.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才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也拥有“传世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

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

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①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得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蜀汉雄壮的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高举战旗,飞速北进,威震中原。

B.颔联“天清杀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了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前四句写景,由春到秋,由白昼到夜间,概括诸葛亮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

D.后四句夹叙夹议,以史实为据,尖刻而带着几分欣慰,表明了诗人的褒贬之意。

2.尾联“老臣”两字有何妙处?请联系杜甫《蜀相》诗句“两朝开济老臣心”作简要分析。

6、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荀子《劝学》)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

(张养浩《____·潼关怀古》)
(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速读,按字面解释,就是快速地阅览。

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目的是应对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书,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机会。

早在20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读书专题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广告,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被时代淘汰之意。

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然后反复翻之读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

一些出版社顺应社会上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推出众多的“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一类的图书。

结果,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

其实这是“速读”惹的祸。

为了读者能够速读,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一部名著或经典,被压缩或精简成数千字、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

有读者发现,这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还会让者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的正面价值被夸大以后,培训速读的商业机构就应运而生。

它们收费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网络教学等各种
方式,培训阅读者的速读能力。

他们安慰受训者,最常见和最有蛊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速读能力,只是缺少速读方法。

经过训练,改变阅读习惯,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然而即便成功通过速读的培训,具备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样呢?这样的速读,能享受多少阅读的乐趣呢?
速读有极强性和实用价值,这一点无可非议。

然而阅读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

一个纯粹的阅读者,其阅读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

只有不受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体验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维护阅读的信仰和尊严。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能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条件。

然而就阅读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图“快”。

图书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性质决定了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速读。

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有些阅读者希望更快地阅读更多的书籍。

B.报刊版面经常出现“速读”,是为了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众多的速读丛书,起到了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的作用。

D.图书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图书的使用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2.对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速读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但不会速读也不会被时代淘汰。

B.把名著或经典压缩、精简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简介,这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误会。

C.作者拒绝速读的原因是商业机构为了收费招生蛊惑人心:速读能改变阅读习惯且能激发出阅读潜能。

D.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却无法达到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的阅读目的。

3.某高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展了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每个等级都规定一定的阅读篇目和数量。

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简要评析上述做法。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淡竹
苏怆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
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的是空的吗?不。

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

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

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

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可以很出世。

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

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年第12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揭示了江南湖州“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的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
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E.本文采用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2.本文题为“淡竹”,第3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述,请简要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4.阅读全文,请你揣摩文中“淡”的丰富意蕴。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大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比如,它的娱乐性使得民众更少地思考,它的五花八门使得民众沉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它的来自个人的不可确定性和庸俗与低级趣味的嗜好与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精英文化曾经是大众文化之前备受世界宠爱的东西,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精英文化是一种具有思考性与担当精神的文化,它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越来越重要。

精英文化的“前瞻性”与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势必造成两者间的冲突。

“先知性”是作为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强调的,他们作为敏感的先觉者,把自己所感到的变革气息诉诸笔端,反馈给广大民众,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新文化运动。

而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商业性和世俗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市场品性,因此冲突成为必然。

精英文化的“高雅追求”与大众文化的“世俗追求”导致了两者的冲突。

中国文化自《诗经》的风雅精神开始就一直执着于高雅追求。

而大众文化则带着鲜明的标准化倾向,即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同时它还兼有娱乐性,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

这些都决定了这对矛盾的存在。

而精英文化的“自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之间更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律性”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特征,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正始之音”都受一种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并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创作自觉。

而大众文化则完全没有这些,更多的是受外在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

这对矛盾可以说是创作领域一切冲突的根源所在。

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精英文化的土壤源于大众文化。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在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得到提升,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