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天堑变通途_品德与社会_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的交通发展状况,
知道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青岛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技能目标: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及家乡的情感。
4. 过程与方法:用交流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各种交通的发展状况,知道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将现在交通与过去交通进行对比,进而了解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励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品质。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港珠澳大桥的视频、设计师刘晓东的演讲视频
学生:1.学生采访家长,了解我国以前交通状况
2.从家乡青岛交通发展情况和全国交通发展情况当中选自己
感兴趣的一方面,搜集资料,筛选信息。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们都去过哪里?是怎么去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旅行。
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你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可真多!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跟交通有关,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交通。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经历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发展。
】
活动二采访调查,感受落后
1. 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小调查,回家采访你的父母、爷爷奶奶等人,了解过去的交通情况,通过采访,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路况,交通工具等方面进行交流。
)
同学们采访的很仔细,感受很真切,是个合格的小记者。
2. 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过去的交通图片,我们来看一下。
(介绍图片内容)
3. 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介绍,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以前的交通工具缓慢,交通设施也很落后。
是啊,落后的交通极大降低了人们生产劳动的效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设计意图:针对学情,运用采访调查法,图片感知法,引导学生了解以前的交通情况,进一步感受交通的飞速发展。
】
活动三交流展示感受发展
正因为如此,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交通事业,发展交通、改善交通。
1 课前老师让大家分别搜集了一些咱们家乡青岛以及我们国家近些年交通发展的相关资料,下面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注意有序发言,认真倾听。
一会儿我们来进行全班交流。
2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 全班交流青岛交通发展信息。
感谢各位同学发布的详实信息,这一条条公路,一条条铁路,一条条航道,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交通风景线,展现了家乡交通的崭新面貌。
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家有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交通事业建设中去,全国范围内交通事业发展同样迅速。
全国交通发展情况怎样呢?哪个小组来交流?
选一个小组交流全国交通发展信息。
感谢这些同学的精彩分享。
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全班交流补充。
5 同学们,刚才你们交流的大多是交通建设方面的资料,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呢?每个同学说一种。
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大家看,(出示图片)从自行车到电动车,到摩托车,到磁悬浮列车,中间只隔三四十年,大家说交通工具的发展快不快?
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日新月异。
(板书:日新月异)
6 全国有多少条铁路,公路线呢?
这把大家难住了,你们看:(出示全国铁路公路线示意图)什么感觉?
是啊!太多了,密密麻麻,都数不过来了!公路、铁路发展的快,水运、航空等发展的也很迅速,大家看(出示柱形数据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的,近些年,水运、航空的交通建设数字增长特别快。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线组成的立体交通,已经延伸到了每一个省区,全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板书:四通八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上台分享,全班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全国的交通发展信息。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与之前的交通情况加以比较,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交通的飞速发展。
另外,在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的品格。
】
活动四师生交流,体会作用
那么迅速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人们生活(衣食住行、探亲、旅游)、农业、工业、商业、外贸等多层面去说。
看来,发达的交通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
各种交通线,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交通发展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板书:促进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从生活切入,让学生畅所欲言,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交通发展不仅带来出行的方便,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活动五欣赏诗词,巩固感知
1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也一直关心国家的交通事业。
1956 年6 月,毛主席在武汉横渡长江(课件展示),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课件展示画面)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
在这首词里,毛主席赞叹道“天堑变通途”,(板书:天堑变通途) 天堑意思就是“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修建了长江大桥,使长江两岸畅通无阻,变成通达的路途.所以主席写出了“一桥飞架南北,(手指黑板)天堑变通途”。
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不仅有武汉大桥,还有南京大桥、九江大桥等85 座大桥横跨在江面上了。
2 同学们,长江是天堑,你们知道还有那些地方也是是天堑?
对,九曲十八弯的云贵高原有天堑,悬崖山谷间是天堑,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天堑,如今这些天堑都已变通途。
A 大家看:这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修建者,克服了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经过7 年的努力,于2006 年7 月1 日建成通车。
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
B 大家看(出示课件)这是四渡河大桥,坐落于崇山峻岭中,是中国在深山峡谷里修建的全球最长悬索桥。
桥面距谷底560 米,相当于200 层楼高,是世界首座跨度达900 米以上的山区特大悬索桥。
这里的天堑变——通途。
C 请看(出示课件)龙江大桥位于云南省,大桥垂直横跨在龙江之
上。
龙江大桥促进了中国和缅甸的贸易往来。
天堑变——通途,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无论是水流湍急的长江,还是终年积雪的高山,或者是沟壑纵横的峡谷,如今那里的天堑都已成——通途。
我们领袖毛主席会为此欣慰,就是天上的神仙也会感叹人间的交通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诗词创作背景,进一步感受过去交通的落后通过出示铁路,桥梁建设方面的图文资料,理解“天堑变通途”的真正含义,再次感知交通的发展变化,感受现在交通已经实现了诗歌里描绘的场景,激发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
活动六倾听心声升华情感
1 请大家再来看一副图片(出示图片),这是哪里?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特大跨海大桥。
这是一项海上桥梁,人工岛屿,海底沉管隧道结合的工程,工程全长50 公里,是全世界难度最大,投资最多,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轰动了世界。
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播放港珠澳大桥夜景视频。
2 你们有什么感受?
的确,港珠澳大桥像一条长龙,蜿蜒在江面之上,美丽壮观,使人震撼。
港珠澳大桥连起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促进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
被英国桥梁专家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这
些荣光的背后,是建设者们伟大的付出,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3 播放总设计师刘晓东的演讲视频。
此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谈建设者,谈学生自己。
小结: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一座座天堑变通途,(手指标题)实现了中国标准,彰显了中国能力,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希望同学们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将来为未来的交通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那时候,我们中国巨龙将插上更加有力的、腾飞的翅膀,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富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的夜景视频,感受到大桥的壮美,激发自豪感。
倾听设计师的心声,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将来为交通事业,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
附:板书设计
9.天堑变通途
日新月异
四通八达
促进经济发展
附:刘晓东演讲视频中的演讲词
这就是港珠澳大桥,现在已经傲立于伶仃洋上,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
大桥。
我负责设计最难的海底隧道部分,我们要在海面以下四十七米,建造6.7 公里的沉管隧道。
当时,我们国家,在沉管领域的技术水平,还相当于是个小学生,而港珠澳大桥就是一道高考题,小学生去高考,想过关太难了。
所以当时我们一开始想到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请外援。
我们选择了欧洲一家公司,对方答应派出二十多人来进行技术指导,但提供的咨询费的报价,接近十五亿元人民币。
我们没有这么多的预算,所以试图跟他们协商:“给你们三亿,我们可以合作什么”?没想到对方非常干净利落地拒绝了我们,“送给你们一首歌,歌名叫《祈祷》”。
工程已经箭在弦上,我们只能靠自己。
八十多位设计师和工程师,常驻现场,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七年没有假期,三千多工人陪我们一起“走钢丝”。
2017 年5 月2 号,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成败在此一举。
港珠澳大桥最后的接头,是一个巨大的楔形机构,长度是十二米,重量超过六千吨,是个巨无霸。
要把它放到三十米水下,两个沉管之间的空档里,最小的间隙只有十厘米。
有人把它比喻成“海底穿针”,不过这个针是六千吨的巨无霸,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尝试。
我平时是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在最终接头安装前,有三个晚上我睡不着。
5 月2 号那一天终于等来了,当时有一百多家媒体在现场直播,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担心、受怕,怕失败。
经过十几小时的奋战,我们终于实现了海底隧道的顺利贯通。
同样是沉管合龙,沿用欧洲百年不变的方式,我们需要超过四个月,而我们只用了一天!我们在水下三十米,对接的最大误差,只有二点六毫米,这是全世界最小的误差,史无前例。
除了那一天,港珠澳大桥还为世界沉管,贡献了六十四项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标准。
我们首创了钢圆筒筑岛技术,常规方法需要两年,我们只要七个月。
之前全世界沉管隧道,没有不漏水的,我们港珠澳大桥做到了。
我很荣幸,在三十四岁那一年,参与到了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中,今年已经四十七了,从一个激情满满的小伙子,走到了中年,这十三年是人生最好的时光,全部给了这座桥,而它也给了我无数的荣光,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师的自豪与骄傲。
七年前,我们是沉管隧道的小学生,七年后的今天,我引用国际隧协一位隧道专家的话:“由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已经由一个沉管技术的相对小国,跃升为沉管技术国际领军国家。
”
港珠澳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港珠澳大桥标记中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