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0分)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真空罩中正发声的闹钟,逐渐抽出罩中空气声音减小
B.敲击装水的玻璃瓶,水多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C.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的方面着手控
制噪声
解析:B
【分析】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声音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图中的瓶子,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多的瓶子振动慢,发声的音调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来控制噪声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叙说正确的是()
A.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传的远
B.次声波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解析:A
A.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的快,故A正确;
B.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
但声源振幅不一定小,故B错误;
C.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是根据传播速度来定义的,故C错误;D.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3.(0分)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D.提高声音的音调
解析:B
剧院及音乐厅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B。
4.(0分)音乐会上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
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解析:A
男中音声带的振动频率慢,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女高音声带的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0分)“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
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小强的喊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音调
解析:B
A.小强的喊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A错误;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正确;
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错误;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声音的响度,D错误。
故选B。
6.(0分)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C.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
D.水母感受到了阳光光照的变化
解析:A
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0分)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解析:B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选项错误;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B选项正确;
C.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选项错误;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8.(0分)“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一项功能是将正常录制的音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
已知人发出的声音率范围为60-2500Hz。
应用此功能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响度比正常声音的大
B.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速度比正常声音的大
C.人耳听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
D.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
解析:D
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振动幅度不变,则响度与正常声音的相同,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则在空气中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与正常声音的
相同,故B错误;
CD.已知人发出的声音率范围为60-2500Hz,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不会变少,但会有一部分声音变成超声波,人耳接收不到,故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故C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9.(0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解析:B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因为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墙外面也能听到墙内的声音,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可听声能传播很远,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D错误。
故选B。
10.(0分)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解析:C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
故C符合题意;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0分)小明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如图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解析:B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 符合题意;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0分)小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声音的变化和钢尺振动的变化可以得出()
A.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音色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解析:D
【分析】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AB.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有关,钢尺的材料与结构不变,则音色不变,故AB不符合题意;
C.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则振动幅度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13.(0分)如图是赛龙舟比赛活动中,某龙舟上的鼓手正在击鼓号令的场景。
关于鼓声,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B.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D.鼓声传进教室,影响听课,所以鼓声是噪音
解析:A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音调越高,但传播速度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发声体都在振动,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是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鼓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所以是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0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高考期间建筑工地禁止夜间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
解析:B
【分析】
(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4)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A.大力敲鼓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抽出真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15.(0分)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平直公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②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③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④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C
①由图可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1=1
2
×0.5s=0.25s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s1=v波t1=340m/s×0.25s=85m 故①正确;
②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1
2
×0.4s=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s2=v波t2=340m/s×0.2s=68m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s2=85m-68m=17m
③④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17m;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0.9s,则17m共用时间为
t′=Δt-t1+t2=0.9s-0.25s+0.2s=0.85s
汽车的车速为
v车=
17m
0.85s
s
t
'
=
'
=20m/s
故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0分)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________;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解析:音调 90
[1]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笛孔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17.(0分)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就能探听出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填“能量”或“信息”)。
解析:固体 信息
[1]螺丝刀把声音信息传递给工人师傅,这现象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
[2]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8.(0分)(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根据发生的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______。
在月球上,做图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解析: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传递能量 不能
(1)[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如图乙所示,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增大,说明响度的大小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来决定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3]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在月球上作该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不能弹起,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9.(0分)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_____m/s ,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则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 m ,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解析:17
[1]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 s 。
[2]根据回声测距的原理,声音从发出到人接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
11340m 0.1=17m 22
s vt ==⨯⨯ 故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要大于17m ,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20.(0分)某同学在学过声音的特征以后,到学校物理实验室借了两个不同的音叉,用同一示波设备,做了四次实验,并记录了四次实验的波型图,如图A 、B 、C 、D 所示。
A .
B .
C .
D .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可知,在上述四个波形图中,响度较大的是 ________ 两图,音调较高的是 ___ 两图。
解析:BC BD
[1]比较A 、B 、C 、D 四个图可知,B 、C 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相等,并且最大,所以B 、C 的振动幅度相同,并且大于A 、D ,故B 、C 的响度较大。
[2]比较A 、B 、C 、D 四个图可知,相同时间内,A 图物体振动了1次,B 图物体振动了2次,C 图物体振动了1次,D 图物体振动了2次,故B 、D 物体的音调高。
21.(0分)地震时有些动物能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它们听到了地震时产生的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6s 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此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m (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
解析:次声波 4500
[1]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远,人感觉不到,但有些动物能感觉到;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1632
s s t =⨯= 根据s v t
=可知,该处海水的深度: 1500m/s 3s 4500m s vt ==⨯=
22.(0分)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min 内振动了72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Hz ,人类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利用声呐装置发出的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可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 解析:不能 超声波
[1]昆虫的翅膀在1 min 内振动了720次,所以翅膀振动的频率:
72012Hz 160s
f ==⨯次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 ~20000Hz ,12Hz 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装置.
23.(0分)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 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速为340m/s,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是______ m .若鸣笛的同时,船以72km/h 的速度向前行驶,悬崖与听到回声处的距离_______m
解析:680m 640m
[1]声音从船鸣笛处到悬崖所用时间
t =
12×4s=2s 由v =s t
可得,悬崖与船鸣笛处的距离 s =vt =340m/s ×2s=680m
[2]由v =s t
可得在t =4s 的时间内,船行驶的距离: s 1=v 1t =20m/s ×4s=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2=v 2t =340m/s ×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船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 =s 1+s 2,所以
s =
122s s +=80m 1360m 2
+=72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船距山崖的距离:
s ′=s −s 1=720m−80m=640m
24.(0分)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m/s ;
(3)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m .
解析:介质种类 温度 0 1531
(1)[1][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同种介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声速也不同;
(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填0;
(3)[4]根据题意可知 1531m/s 2s 1531m 22
vt s ⨯=== 25.(0分)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响度相同的是___.
解析:甲和乙 甲和丙
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周期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26.(0分)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考生的耳朵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相同/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s.如果看到闪电后,6s 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__m.
解析:振动 空气 不同 2040
[1] [2]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考场里的空气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4]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光的传播速度太快,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传播时间可以认为是6s ,所以雷电距离观察者的距离 s =vt =340m/s×6m=2040m
三、解答题
27.(0分)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 ,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1)85m;(2)17m;(3)20m/s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s
t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2)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
(3)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
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s
t
'
'
=
17m
0.85s
=20m/s。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17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28.(0分)一辆汽车朝一座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司机在距离山崖620m 的位置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
已知汽车的速度是72km/h,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解析:330m/s
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700m﹣620m=80m;
汽车的速度:
v车=72km/h=20m/s;
由v=s
t
得,汽车行驶的时间:
t车=
s
v
车
车
=
80m
20m/s
=4s;
由题意可知:t声=t车=4s;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700m+620m=1320m,声音的速度:
v声=s
t
声
声
=
1320m
4s
=330m/s。
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0m/s。
29.(0分)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m跑项目中,取得7s的成绩。
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计时,测得时间为8秒,则小明的实际成绩为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1)7.14m/s ;(2)8.15s
解:(1)小明的平均速度
50m ν7.14m/s 7s s t =
=≈ (2)由s v t
=得 50m 0.15s 340m/s
s t v ≈声声声== 8s+0.15s=8.15s t t t =+听声实=
30.(0分)在长为918m 的某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间隔2.52s 。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求: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声音在该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
(3)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
解析:(1)2.7s ;(2)0.18s ;(3)5100m/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918m 2.7s 340m/s
s t v ===空空 (2)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该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为
s -2.52s 0.18s t ==金 2.7
(3)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为
918m 5100m/s 0.18s
s
v t ===金 答:(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2.7s 。
(2)声音在该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0.18s 。
(3)声音在该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510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