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厦门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3.03.29
【实施日期】2003.03.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厦门市统计局2003年3月29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按照加快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总体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

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2002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1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
加值264.21亿元,增长9.9%。

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72.2%和27.3%,分别带动GDP增长0.2、11.1和4.2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589元,比上年增长12.7%。

三次产业比例为3.4:55.8:40.8。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2002年,我市继续贯彻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投入,财政对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明显。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4.2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商税收47.48亿元,增长12.2%,企业所得税8.46亿元,下降44.0%。

财政支出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建设性支出26.12亿元,增长11.0%,经常性支出52.34亿元,增长10.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张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对台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市场物价持续走低,结构性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尽如人意;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2002年我市农村″两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成功化解了西海域清理、岛内禁养牲畜、加入WTO后农产品加工出口不利、旱灾时间长、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等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涌现如意、银祥等2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产量增加。

农作物因旱灾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37.37
万亩,下降22.13%;粮食产量13.74万吨,减少24.44%;种植业总产值完成11.40亿元,增长1.42%。

受结构调整和部分稻田因旱灾改种蔬菜的影响,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32.83万亩,总产量54.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7.18%与11.78%;水果主要品种龙眼、荔枝丰收,但价格较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产值的增长。

水果产量5.22万吨,增长1.36%,其中龙眼产量达2.87万吨,增长24.46%;花生播种面积13.14万亩,产量2.06万吨,分别减少5.49%与20.22%;花卉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万亩,达1.08万亩,比上年增长23.58%,实现产值8643万元,增长23.59%,成为农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涌现了一批生产花卉、红萝卜、马铃薯等专业村,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畜牧业较快发展。

银祥“放心肉”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畜牧业生产产业化,并实行产销连锁经营,推动畜牧业较快增长。

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7.88万吨,增长11.46%;生猪存栏41.40万头,出栏86.31万头,分别增长10.55%与19.46%;家禽存栏294.55万只,比上年减少0.58%,出栏784.55万只,增长4.78%。

渔业生产在积极配合西海域清理整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海域功能的改变,同时加大对低洼盐碱地鱼池的改造,推广新品种,扶持出口加工企业,渔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完成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1.40万吨,比上年增长5.5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94万吨,增长3.67%;海洋捕捞产量3.07万吨,增长23.91%;淡水养殖产量2.39万吨,下降1.52%。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415.8公顷,比上年下降38.70%。

其中,荒山造林241.4公顷,下降25.24%;迹地更新面积174.4公顷,下降53.09%。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

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0.9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6.4%。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3%;农用小型拖拉机
0.52万台,比上年下降13.12%。

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

全年农村用电量3.7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09%。

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66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7.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出现了第一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1.5亿元,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25.5亿元,增长26.4%。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867.03亿元,增长29.1%,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5%;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3.15亿元,增长1.7%,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5.2%;集体企业产值8.46亿元,增长2.0%,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0.8%。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77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摩托车、装载机、民用钢质船舶、罐头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长,而录放音机、照相机、传真机、成品钢材、低压开关板、合成化纤聚合物等产品产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附表一);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增长,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亮点。

41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1.3%;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全市129家上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5%,比上年增长38.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8.2,比上年提升25.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70.4%;产品销售率98.0%,成本费用利润率8.0%;总资产贡献率13.0%,比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85591元/人,比上年提高6.4%。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

施工工程396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数2385个;全年完成施工产值82.03亿元;全年新签合同价款44.75亿元;单位工程竣工2226个,竣工产值60.25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6.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54.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6.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

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06.57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268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4%。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2.21亿元,增长9.57%;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30亿元,增长13.4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2.33亿元,增长10.07%;城、乡集体投资完成2.01亿元,下降34.66%;城、乡个人投资3.49亿元,下降9.98%;其他投资完成30.39亿元,增长18.30%。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全市64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99.5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4.19%。

在重点项目中,PTA、市府大道(公园南路-海军古码头段)、蔡尖尾山隧道、云顶隧道、北大生物园等11个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

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空置面积均有所下降。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26.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17%;商品房销售额69.42亿元,下降5.06%;商品房空置面积130.81万平方米,减少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39.07万平方米,减少19.85万平方米。

房产销售价格稳中有升。

全年商品房预售面积182.85万平方米,增长27.28%。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总体形势良好。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2.70
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全年完成各类货运总量2676.39万吨,增长5.04%;完成客运总量4758万人次,增长9.15%;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0.44亿元,增长12.46%;口岸出入境旅客119.74万人次,增长19.96%。

厦门港干线港地位得到加强。

全港现有泊位76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7个。

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之列。

2002年新开辟航线14条,全港年底累计共开辟航线55条,其中至美国、欧洲、中东、日本、韩国、香港等远洋航线42条,内支线5条,内贸线8条,航班密度达每月315班次。

各部门积极配合,进出港的货物通关速度提高;通过降低港口货物运输等费用,降低货主和船东的费用负担,大大提高了厦门港的竞争力,原来经周边地区或港口运输的外贸货物有相当多改经厦门港中转。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734.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5.4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30.28%与35.66%。

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前移,居前40强。

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67%,其中运输起降5.17万架次,增长17.18%。

在运输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4.09万架次,国际航线0.67万架次,港澳地区航线0.41万架次,分别增长11.8%、72.5%与12.1%;航空港旅客进出港人数首次突破400万人次,达42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5%,其中国内航线增长12.9%,国际航线增长46.9%;航空货邮吞吐量13.92万吨,增长30.48%,航空港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10位。

至年末,全市共开通航线达89条。

其中,国内航线73条,国际航线14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条。

与国内外52个城市直达通航。

铁路运输客货发展不平衡,货物到发总量小幅增长,旅客到发总量小幅下降。

至年末,全市始发客车11对,覆盖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

全年铁路旅客到发总量549.39万人次,其中游客发送量276.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下降2.5%与0.41%;
铁路货物到发总量745.9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271.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9%与14.5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6%。

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1亿元,下降1.4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4.78亿元,增长15.3%。

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4.22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16.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84万户。

到年底,全市固定电话装机总量达100.39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也达84.27万户,其中CDMA用户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超过1万户。

旅游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较快增长,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

全年接待境外游客46.98万人次,增长6.21%,其中外国游客比重首次过半,占52.67%。

海外游客在厦逗留天数上升到4.24天。

旅游创汇3.65亿美元,增长17.36%。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

消费品市场受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的刺激,加上外来购买力的推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打破了前两年缓慢的增长态势,增幅明显加快。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3%,增幅比上年加快3.6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3.75%。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8.62亿元,增长14.98%,市场占有率达73.75%,比上年上升1.95个百分点,其中,港澳台与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长33.76%。

连锁超市、专业店等新业态商业发展迅速,带动全市商业快速增长。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9.46%,增幅居各行业之首;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13.56%,高于全市餐饮业平均增幅6.21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吃的商品类增长44.58%,穿的商品类增长21.05%,用的商品类增长41.23%。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结构的改变,热点消费明显,汽车消费日趋走热,限额以上贸易业汽车类零
售净增额7.46亿元,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