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神经递质和受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腺体分泌增加:消化腺,汗腺 平滑肌收缩:支气管,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 抑制心血管活动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瞳孔缩小等。
② M受体亚型
M1、M2、M3、M4、M5等。 M1在脑内含量丰富; M2主要在心脏 M3和 M4存在于平滑肌 M4还存在于胰腺腺泡和胰岛组织,
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
超极化抑制
⑵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依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与联系 方式不同,分
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
又称交互性抑制
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兴奋某
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 +
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 神经元。
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的 活动协调起来。
肌肉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 十烃季铵(Decamethonium)
重症肌无力: 体内产生一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
膜上N2受体的抗体,使骨骼肌不能接受运 动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2)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M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① 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
骨骼肌舒血管
⑵ 胆碱能受体 cholinergic receptor
根据药理特性分类: N 受体:烟碱受体 (nicotinic receptor) M受体: 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
1)烟碱受体(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 配体化学门控通道
① 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 作用(N样作用)。如: 兴奋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 引起骨骼肌收缩等。
神经节C之间的联系。
(三)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0.3-0.5ms/突触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与反馈 6.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四)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 根据抑制的机制发生的部位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定义: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 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 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 元发生抑制。
NO; CO;
5.神经递质的共存 ⑴ 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 同一种神经递质。
⑵ 递质共存现象: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递质 。
递质共存的意义:
①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 ACh:分泌唾液 VIP: 增加唾液腺血供, 增强受体对ACh的亲和力
M5亚型作用不清。
M受体分布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 的效应器上
汗腺、 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
③ M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 Atropine
2.Norepinephrine 及其受体: 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 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
2.反射的中枢整合
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 1)中枢同一水平整合 2)上行高级中枢整合:大脑皮层
反射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适应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元分类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联系 (Divergence):
意义:使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扩大 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多见于传入通路
去极化抑制
(2)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 轴—轴型突触的存在
仅轴兴突奋末A梢,A引与起神 C经产元生CE形PS成P。突触;
仅兴奋B末梢, A产生EPSP,
但轴C突不末发梢生B发与生 反A纤应。维末梢形
末梢B先兴奋,
一成定轴时—间轴后型末 梢 产突A生触再的。兴AP奋幅,值所
减小,导致递
质 产B与释生C放的不减EP直少SP接,减形C 小成而突抑触制。
② N受体亚型 神经元型、肌肉型两个亚型。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1型烟碱受体)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节 节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肌肉型烟碱受体(N2型烟碱受体) 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
③ 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Tubocurarine);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 六烃季铵 (Hexamethnium);
⑷肽类Peptides:
① 下丘脑调节肽,7种 ② 阿片肽 ③ 脑-肠肽 ④ 其他: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升压素(VP) 缩宫素(OXT), 心房钠尿肽等
⑸ 嘌呤类(Purine):
腺苷(adenosine)、 ATP
⑹ 脂类(Lipid):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PG) 神经活性类固醇
⑺ 气体类:
将在后续课程中结合神经系统 各部分的功能予以介绍。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整合 1.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 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 规律性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的组成
依传入、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的数量 单突触反射:腱反射(体内唯一) 多突触反射
(2)拮抗剂(Antagonist) :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但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配体
3.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⑴ 相对特异性;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⑷ 竞争性;
4.Receptor的分类 ⑴ 按天然配体(体内存在的化学物质)
: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能受体等;
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
⑵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 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注:外周神经递质,只有NE。
①肾上腺素能受体分类及阻断剂: 分类:α、β
α α1受体:平滑肌收缩,哌唑嗪 受 体 α2受体:育亨宾
2.聚合式联系 (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 经元发生整合,多见于传出通路。
3.中间神经元链锁式联系 (Chain) :
意义: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Loop) :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5.单线式联系(linear ): 视网膜中央凹处的视锥C、双极C、
②可能与信息的化学编码有关。
(二)受体 (Receptor) 1.受体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 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膜受体 核受体 胞浆内受体
2.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Agonist and Antagonist
(1)激动剂(Agonist) :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NO、CO不完全符合,但也是递质
4.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 (依其化学结构) ⑴ 胆碱类 Cholines:ACh ⑵ 单胺类 Monoamines: NE、E、DA、5-HT、His
⑶ 氨基酸类 Amino acides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Glu) 门冬氨酸 (Asp)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Gly)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的效应: 与受体特性有关 与配体的特性有关 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与受体特性有关
α受体 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 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肌收缩等;
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
β受体 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 舒张
但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
与配体的特性有关
NE对α受体作用强,对β受体作用弱。 E对α和β受体作用均强。 异丙肾上腺素对β受体作用强。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 由神经元合成的,在突触前末梢
释放,特异作用突触后膜受体,产生 突触后电位 的信息传递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5条)
⑴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和酶 系统,并能够合成该递质。 ⑵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释放入突触 间隙。 ⑶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⑷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方式(如重摄 取)。 ⑸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加强或阻断 递质的作用。
取决于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如器官上有α和β两种受体,其效应取决于 何种受体数量上占优势。
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 数量上占优势,产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
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β受体占优势,产生 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Cent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
+
-IPSP
② 回返性抑制
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
经侧枝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反过来再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
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意义:
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
活动及时终止,并使同一
传
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
出
活动同步化。
两类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主要发生部位
传入侧枝性 抑制
感觉传入神经元
回返性抑制
传出神经元
被抑制的神经 非同类神经元 元
同类神经元或 该神经元本身
生理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 的活动相协调
负反馈,使神经元活动 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 内各神经元同步活动。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定义: 通过某种生理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 使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小而受到抑制的方式。
⑵ 按受体存在部位:突触后受体 ⑶ 按受体激活机制分类突:触前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A.离子通道型受体: 又称促离子型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由配体结合部位和离子通道两部分组成。
如:终板膜上的N型ACh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B. G蛋白耦联受体 又称促代谢型受体
大多数神经 递质受体为此 类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合成Ach 的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以ACh为 递质的神经纤维。(释放ACh)
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结合的受体。 分布:胆碱能纤维所对应的突触后膜上。
⑴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汗腺
A
C
A末梢
RP -90mV AP +30mV 120mV
MP -70mV
100mV
(3)突触前抑制产生可能机制: 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度↓时程缩短→ 流入A末梢Ca2+量↓→递质释放量↓→ 突触后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主要存在于突触前膜。 酚妥拉明
β β1受体:心脏,阿替洛尔;美托洛尔 受 体 β2受体:平滑肌舒张,丁氧胺 普萘洛尔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的治疗? β1受体特异阻断剂,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
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 细胞膜上。 但不一定同时具有α和β受体。
5. 受体的调节regulation of receptor
上调 (增量调节) :递质分泌不足时, 受体数量增加,亲和力升高。
下调 (减量调节) :
意义: 受体数量与亲和力 对递质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
(三)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P348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其受体
⑷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多发生于感觉传入路中;
需经两个以上中间神经元
多突触传递;
课 堂
噪 声
产生的潜伏期长(20ms);
②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
突触后抑制 抑制的机制 突触后膜 发生的部位
释放的 抑制性递质 递质
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 的性质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膜
兴奋性递质 (减少) 去极化 (变小)
腺体分泌增加:消化腺,汗腺 平滑肌收缩:支气管,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 抑制心血管活动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瞳孔缩小等。
② M受体亚型
M1、M2、M3、M4、M5等。 M1在脑内含量丰富; M2主要在心脏 M3和 M4存在于平滑肌 M4还存在于胰腺腺泡和胰岛组织,
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
超极化抑制
⑵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依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与联系 方式不同,分
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
又称交互性抑制
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兴奋某
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 +
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 神经元。
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的 活动协调起来。
肌肉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 十烃季铵(Decamethonium)
重症肌无力: 体内产生一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
膜上N2受体的抗体,使骨骼肌不能接受运 动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2)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M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① 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
骨骼肌舒血管
⑵ 胆碱能受体 cholinergic receptor
根据药理特性分类: N 受体:烟碱受体 (nicotinic receptor) M受体: 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
1)烟碱受体(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 配体化学门控通道
① 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 作用(N样作用)。如: 兴奋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 引起骨骼肌收缩等。
神经节C之间的联系。
(三)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0.3-0.5ms/突触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与反馈 6.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四)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 根据抑制的机制发生的部位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定义: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 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 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 元发生抑制。
NO; CO;
5.神经递质的共存 ⑴ 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 同一种神经递质。
⑵ 递质共存现象: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递质 。
递质共存的意义:
①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 ACh:分泌唾液 VIP: 增加唾液腺血供, 增强受体对ACh的亲和力
M5亚型作用不清。
M受体分布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 的效应器上
汗腺、 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
③ M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 Atropine
2.Norepinephrine 及其受体: 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 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
2.反射的中枢整合
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 1)中枢同一水平整合 2)上行高级中枢整合:大脑皮层
反射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适应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元分类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联系 (Divergence):
意义:使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扩大 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多见于传入通路
去极化抑制
(2)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 轴—轴型突触的存在
仅轴兴突奋末A梢,A引与起神 C经产元生CE形PS成P。突触;
仅兴奋B末梢, A产生EPSP,
但轴C突不末发梢生B发与生 反A纤应。维末梢形
末梢B先兴奋,
一成定轴时—间轴后型末 梢 产突A生触再的。兴AP奋幅,值所
减小,导致递
质 产B与释生C放的不减EP直少SP接,减形C 小成而突抑触制。
② N受体亚型 神经元型、肌肉型两个亚型。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1型烟碱受体)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节 节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肌肉型烟碱受体(N2型烟碱受体) 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
③ 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 (Tubocurarine);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 六烃季铵 (Hexamethnium);
⑷肽类Peptides:
① 下丘脑调节肽,7种 ② 阿片肽 ③ 脑-肠肽 ④ 其他: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升压素(VP) 缩宫素(OXT), 心房钠尿肽等
⑸ 嘌呤类(Purine):
腺苷(adenosine)、 ATP
⑹ 脂类(Lipid):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PG) 神经活性类固醇
⑺ 气体类:
将在后续课程中结合神经系统 各部分的功能予以介绍。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整合 1.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 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 规律性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的组成
依传入、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的数量 单突触反射:腱反射(体内唯一) 多突触反射
(2)拮抗剂(Antagonist) :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但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配体
3.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⑴ 相对特异性;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⑷ 竞争性;
4.Receptor的分类 ⑴ 按天然配体(体内存在的化学物质)
: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能受体等;
⑴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
⑵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 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注:外周神经递质,只有NE。
①肾上腺素能受体分类及阻断剂: 分类:α、β
α α1受体:平滑肌收缩,哌唑嗪 受 体 α2受体:育亨宾
2.聚合式联系 (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 经元发生整合,多见于传出通路。
3.中间神经元链锁式联系 (Chain) :
意义: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Loop) :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5.单线式联系(linear ): 视网膜中央凹处的视锥C、双极C、
②可能与信息的化学编码有关。
(二)受体 (Receptor) 1.受体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 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膜受体 核受体 胞浆内受体
2.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Agonist and Antagonist
(1)激动剂(Agonist) :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NO、CO不完全符合,但也是递质
4.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 (依其化学结构) ⑴ 胆碱类 Cholines:ACh ⑵ 单胺类 Monoamines: NE、E、DA、5-HT、His
⑶ 氨基酸类 Amino acides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Glu) 门冬氨酸 (Asp)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Gly)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的效应: 与受体特性有关 与配体的特性有关 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与受体特性有关
α受体 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 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肌收缩等;
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
β受体 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 舒张
但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
与配体的特性有关
NE对α受体作用强,对β受体作用弱。 E对α和β受体作用均强。 异丙肾上腺素对β受体作用强。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 由神经元合成的,在突触前末梢
释放,特异作用突触后膜受体,产生 突触后电位 的信息传递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5条)
⑴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和酶 系统,并能够合成该递质。 ⑵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释放入突触 间隙。 ⑶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⑷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方式(如重摄 取)。 ⑸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加强或阻断 递质的作用。
取决于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如器官上有α和β两种受体,其效应取决于 何种受体数量上占优势。
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 数量上占优势,产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
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β受体占优势,产生 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Cent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
+
-IPSP
② 回返性抑制
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
经侧枝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反过来再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
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意义:
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
活动及时终止,并使同一
传
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
出
活动同步化。
两类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主要发生部位
传入侧枝性 抑制
感觉传入神经元
回返性抑制
传出神经元
被抑制的神经 非同类神经元 元
同类神经元或 该神经元本身
生理意义
使不同中枢之间 的活动相协调
负反馈,使神经元活动 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 内各神经元同步活动。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定义: 通过某种生理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 使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小而受到抑制的方式。
⑵ 按受体存在部位:突触后受体 ⑶ 按受体激活机制分类突:触前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A.离子通道型受体: 又称促离子型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由配体结合部位和离子通道两部分组成。
如:终板膜上的N型ACh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B. G蛋白耦联受体 又称促代谢型受体
大多数神经 递质受体为此 类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合成Ach 的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以ACh为 递质的神经纤维。(释放ACh)
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结合的受体。 分布:胆碱能纤维所对应的突触后膜上。
⑴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汗腺
A
C
A末梢
RP -90mV AP +30mV 120mV
MP -70mV
100mV
(3)突触前抑制产生可能机制: 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度↓时程缩短→ 流入A末梢Ca2+量↓→递质释放量↓→ 突触后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主要存在于突触前膜。 酚妥拉明
β β1受体:心脏,阿替洛尔;美托洛尔 受 体 β2受体:平滑肌舒张,丁氧胺 普萘洛尔
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的治疗? β1受体特异阻断剂,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
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 细胞膜上。 但不一定同时具有α和β受体。
5. 受体的调节regulation of receptor
上调 (增量调节) :递质分泌不足时, 受体数量增加,亲和力升高。
下调 (减量调节) :
意义: 受体数量与亲和力 对递质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
(三)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P348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其受体
⑷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多发生于感觉传入路中;
需经两个以上中间神经元
多突触传递;
课 堂
噪 声
产生的潜伏期长(20ms);
②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
突触后抑制 抑制的机制 突触后膜 发生的部位
释放的 抑制性递质 递质
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 的性质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膜
兴奋性递质 (减少) 去极化 (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