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何时“啃”下大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GCUN KEJI
2017年10月(中)13
生鲜电商何时“啃”下大市场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说:生鲜电商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各方投资者都在争抢这个领域。
因为人们到网上买东西也不是每天都去,只有生鲜可能每天都买,它的高频率和它的黏性可能是最大的,但是这个市场很难做,因为生鲜有个保鲜的问题,生菜两三天就没法卖了,损耗高,同时还需要有个冷库等等。
所以生鲜电商是最后一块“蛋糕”但是又是最难“啃”的一块。
生鲜电商许鲜在经历了长达两个半月的“倒闭”风波以后,开始逐渐恢复相关业务。
2017年10月10日,记者登陆许鲜APP 发现,新“复出”的许鲜仅保留了水果与轻食两个品类,原有的烘焙、优品生活、乳品、零食、茶饮等频道全部消失。
而轻食频道中的果汁、沙拉、面包、便当、西点等品类,目前均显示“暂无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许鲜的提货点也只有10家,其中,校园提货点8家,商圈提货点2家,与鼎盛时的300多家相比,也是大幅“缩水”。
线上线下,许鲜面对双重成本压力
近年来,生鲜电商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15年以来,生鲜电商更是成为各家争霸的主战场之一,各路投资可谓“风起云涌”:京东领投天天果园;阿里布局易果网;中粮我买网则完成C 轮融资,再获得包括百度和泰康人寿在内的2亿美元左右投资金额。
一时间,生鲜电商真正成为风口。
许鲜自2014年创办于北大校园,后来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一家鲜果O2O 电商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许鲜网站、手机APP 提前预订,即可于次日到店提取新鲜水果或当日成产的新鲜食品,也可配送上门。
公开资料表明,许鲜初创不到两年,就已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四个城市布局,并拥有超过300家直营及联营门店,注册用户超过150万。
易观国际2016年6月的生鲜APP 中,许鲜的活跃用户排名第6。
按照原计划,许鲜在2017年拓展会超过2000家门店。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意,今年6月底、7月初开始,许鲜系统瘫痪的消息就不绝于耳,可谓“还未绽放就要枯萎”。
红极一时的许鲜为什么会突然陷入系统瘫痪的境地?这个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公司没有倒闭,属于正常业务调整。
目前全国送线上业务仍在继续,很快会有下一步的调整说明,调整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媒体。
”许鲜创始人兼CEO 徐晗面对媒体质疑许鲜多家自提店撤销转租追问时说。
除此之外,对于许鲜出现的困境,徐晗并没有透露更多信息。
对
于造成许鲜困境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许鲜方面人士称,“对内告知的原因是融资失败,没有合作成功”。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吕本富教授并不看好许鲜的社区模式。
“线下开店、线上订购的社区模式投资太大,许鲜一方面开线下店,有店面成本,另一方面还有网上的营销成本,在双成本的压力下,生存比较困难。
尽管社区生鲜电商描划得比较好,但事实上不太成功。
”10月10日,吕本富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资本竞逐,现实堪忧但是空间巨大
尽管生鲜电商频频“倒闭”,但生鲜电商还是被认为是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资本竞相追逐,号称“百鲜大战”,生鲜电商公司之多,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2014年中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225亿。
尼尔森公司预测,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并在2018年站上1500亿的高峰。
同时,据尼尔森《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白皮书》,目前生鲜电商在我国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左右,相对服装的20%-30%的渗透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整个生鲜有万亿规模,即便10%的渗透率,也有千亿之大的空间。
在资本竞相争夺生鲜这个蓝海的同时,生鲜电商现实的经营状况却令人忧虑万千。
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村
乡科技XIANGCUN KEJI
14XIANGCUN KEJI2017年10月(中)
中国80后“城归族”:因乡愁而归,因机遇而留
火车站候车大厅
五月正值烟叶移栽季,湖北保康简槽村村民周孝伟五点就去地里忙碌。
在外打工14年后,去年他决定留在村里。
“再也不走了。
”在自家20多亩烟叶田里,33岁的周孝伟对中新社记者说,漂泊的岁月里一直记挂着家乡,去年回乡后看到烟叶产业的大发展及基础设施的改善,他决心留下。
在精准扶贫的号角声中,中国有很多这样的“80后”选择回归故土。
昔日养育成长的贫瘠村庄,成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牵挂,而如今扶贫政策的种种利好让他们回到家乡。
“在外漂泊这么久,总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
”在贵州惠水长岩村一家木制品厂内,36岁的杨毕江对记者说。
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的他,辗转过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一走就是20年。
“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回乡的心越来越强烈。
”
越漂泊、越思乡,是不少“城归族”内心的真实写照。
周孝伟2003年技校毕业后就开始在襄阳二汽做装配工,但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没啥优势,就越想回来。
“学了些
同时,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从2016年到2017年间,国内共有14家生鲜电商倒闭。
当前,虽然九成以上的生鲜电商企业都在亏损,也有不少企业关门倒闭,但是速途研究院的分析师还是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认为:生鲜电商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但实际运营情况却令市场和资本有些失望。
虽然目前看来生鲜品的电商之路并不好走,但作为人们日常饮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鲜电商仍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出路探索,商业模式摇摆变换不定
2014年至今,每年平均有10多起生鲜电商的投资,资本市场非常看好生鲜电商。
与此同时,由于复杂的配送、高损耗等特征,生鲜电商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平台型模式、垂直电商B2C模式、产地直供模式、垂直电商O2O模式、众包/社区模式等等,且模式也常常变换,摇摆不定。
对于哪一个模式更能适应未来生鲜电商产业的发展的问题,吕本富教授表示:“我个人觉得,目前这五种可能都还是有点够呛。
”
面对生鲜电商商业模式摇摆不定、企业亏损倒闭不断,专家们纷纷出谋划策,探索生鲜电商的路在何方。
中国电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生鲜电商与传统生鲜企业合作或许是一条出路,“纯电商平台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用户的购物需求和购物习惯,全渠道是互联网环境下电商模式升级的必然结果,传统生鲜企业的互联网转型需求越来越高;而生鲜电商与传统企业合作可迅速补足线下短板。
”
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指出:“生鲜产品有一定的独特性,食品质量安全,配送即时性等要求特别高。
”从尼尔森的调查也可以看到,蔬菜、肉类、水产这些品类的网络渗透率相对还是比较低。
“电商只有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透明化的产品信息、标准化和品牌化的生鲜产品,更多的品类选择以及更优质的配送能力,例如增加半成品与即食消费产品,帮助消费者节省时间;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冷链仓储配送能力,做好品牌化品质监管及产品溯源,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产品安全性、产品控制力和价格竞争力,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范奕瑾说。
“复出”的许鲜就从渗透率相对较高的水果品类开始新的探索。
尽管专家们都在把脉这个行业,但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不高以及行业独角兽尚未出现,都让该领域出现诸多前仆后继的实验者,还需要创业者更多的探索,才能看到结果。
来源:科技日报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