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

共60分)
1.“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李斯又为法家代表。

”上述现象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儒、墨、法家思想主张一致
B. 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思想家相互学习、勇于创新
D. 法家思想继承了道家、儒家思想
2.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C.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D.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3.《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正史之言,客观可信
B. 以德配天,真实可信
C. 天行有常,不得不信
D. 天人感应,不足为信
4.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其曾孙汉宣帝在位时“儒术不行”,“以法律为《诗》、《书》”。

这种变化表明
A.儒学丧失政治上的正统地位
B.汉武帝并没有“独尊儒术”
C.统治者需运用多种理论治国
D.儒学已经不适应统治者需要
5.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6.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之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7.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A.二者思想没有区别
B.“知”的本质是儒家伦理
C.二者思想完全对立
D.格物是致知的根本途径
8.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问‘君家有书乎?’曰:‘唯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愈(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思想界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C.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了
D.儒学影响中医疗效
9.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

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其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此种说法最相关的理论来源是
A.理学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道家学派
10.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臣平等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12.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

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B.有继承地发展
C.艰巨曲折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13.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

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

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


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C.认为民族主义有狭隘性
D.不主张推翻清政府
14.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15.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助纣为虐”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16.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
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

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
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

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做出的积极举措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支持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8.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9.人民版必修三说“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人教版必修三则说“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不矛盾
B.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矛盾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人教版错误
D.梁启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版错误
20.1923 年,胡适撰文:“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
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21.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

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在此鲁迅
A.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张解释为一种策略和手段
B.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盘西化
C.认为只有否定中庸之道才能完成新文化运动的任务
D.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文化的目的
22.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主要任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23.1924年孙中山提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4.纵观中国革命历史,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
A.中国农民人数占绝大多数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
2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26.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7.“一阵风吹过,有人感觉到冷,有人感觉到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这一思想观点属于
A.陆王心学B.宋明理学C.智者学派D.启蒙思想
28.从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的变化表明
A.研究开始转向人本身
B.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雅典民主制走向繁荣
D.对人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
29.法国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的作品《阅读中的小女孩》(1888年),对光与色格外关注。

你认为他的画应该属于何种流派:
A.文人山水画派
B.印象画派
C.现代画派
D.风俗画派
30.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

”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
A.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
B.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C.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
D.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
3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C.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D.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32.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材料体现的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三大理论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33.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观点已经被近现代西方政治家普遍认同。

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
D.建立人大代表制度
34.对于大部分艺术品而言,其传播过程都需要借助复制来实现。

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时间艺术或时空艺术,由于它们的呈现过程都有时间的流动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次初始表演完成后,这件艺术品就不复存在。

以后的历次表演,其实都是对这件艺术品的复制(或再创作)。

而能够“再现”艺术品,最能促进艺术大众化的是
A.广播
B.电影
C.电视
D.报纸
35.描绘江南风光,墨色恬淡,构图不追求对称,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治现状,表达了文人的不满。

上述解说适用于:
36.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期的情形时说,“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往。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其作品
A.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C.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A. B. C. D
37.中国文学独具自己的价值系统,而这个系统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纳入了创作视野。

下列不属于后者范畴的有
A.唐代诗歌
B.宋代话本
C.元代杂剧
D.明清小说
3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现形式,为各国人们所喜闻乐见。

以下符合其特点的是
①多元一体②吸收各种文化成果③雅俗共赏④虚拟写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9.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

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40.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就是一部社会史
41.《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
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
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42.明清之际,外国传教士借历算、地理和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顺势利用当时中国哪种思潮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
4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兼容并蓄
B. 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 产生的根源不同
D. 政治地位不同
44.18世纪某位西欧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

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

”他阐述的观点是
A. 社会契约说
B. 三权分立说
C. 君主立宪说
D. 天赋人权说
45.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是自由的,这是《圣经》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体现了他
A.反对实行君主专制
B.动摇了上帝的地位
C.主张人文主义精神
D.提倡人民主权
46.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经济近代化
B. 推动政治近代化
C. 推动思想近代化
D. 推动教育近代化
47.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
人来做皇帝。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
...的是
A.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B.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C.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D.较好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48.自1919年的第六卷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问题的文章开始在《新青年》中占据主流。

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中共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C. 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社会问题
D. 新文化运动主旨发生转变
49.《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50.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
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这一设计反映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2题,51题18分,52题22分,共4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

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

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

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

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

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

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
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


——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1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8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不同点:康有为主张借助儒家思想改善社会风气;借孔子学说推行君主立宪(托古改制)。

(2分)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儒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应该废除。

(2分)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2分)
原因:
康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孔子名望减少变法阻
力;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个人经历。

(每点2分,任意3点6分)陈独秀: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西学进一步传播;北洋政府推行专制统治。

(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52.(22分)(1)变化:从领先转为落后。

(2分)
差异:①中国重实用,西方重理论理论。

②中国重经验,西方重实验。

③中国重农业,西方重工业。

④中国重综合,西方重分析。

中国是传统科技,西方是近代科学。

(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要求,并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文化: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6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①君主专制统治维系腐朽统治;
②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④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进步。

(8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