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工业革命时期儿童劳动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对工业革命时期儿童劳动的批判
作者:陈勇忠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7期
摘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在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的同时,也对工业革命时期儿童的不合理劳动做出了批判。
马克思反对错误估量儿童的劳动价值,反对儿童劳动的异化,批判了工业革时期儿童劳动对儿童自由的剥夺。
关键词:马克思;儿童劳动;工业革命;批判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儿童劳动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适当的儿童劳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正确的劳动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的欧洲儿童劳动却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引起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重视,并对当时儿童劳动的不合理想象进行了批判。
一、反对对儿童劳动价值的错误估量
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后,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让资本家们把目光投入到儿童身上。
对于资本家而言,儿童易于管理的特点与极低的薪酬需求能够为工业生产带来可观的利润。
同时,机械生产的难度性较低,儿童的体型比成年人更加瘦小灵活,更容易操作机器。
马克思曾言:“资本使用机器的第一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1](P433)然而,这种看中主要体现在儿童廉价的劳动力与不输于成年劳动力的工作量上。
1803年,在花布印染工厂中,一个成年工人每星期赚的25先令,一个儿童却只能得到三先令六便士至七先令,仅仅是成年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儿童的雇佣价格之低。
而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使得儿童也可以轻松的使用机器生产,以至于出现了“三个每周六到八先令的女孩,排挤了一个每周十八至四十五先令的男子。
”[2](P434)这样的现象在各行业普遍出现。
儿童的潜力被忽视,劳动价值被简单估量,既有的社会权利也被打破,以至于此时的儿童与普通成年工人毫无差异。
马克思对于这样的错误的儿童劳动价值有着强烈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畸形的。
”[3](P217)可见,他并不反对儿童的正常劳动,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趋于畸形的儿童劳动价值感到愤怒。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将儿童与普通劳动力相对等,逼迫他们付出超额的劳动量,这对儿童百害而无一利。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大部分,儿童受限于自身体力与知识的相对不足,所从事的劳动应该以脑力劳动为主,适当性的进行体力劳动锻炼。
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劳动需求,学习知识与社会经验之类的劳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他们的价值,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倘若过早的接触高负荷劳动,那么儿童的学习时间势必会被物化劳动时间所挤压,这不仅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反而对儿童潜在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压榨,甚至威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反对儿童劳动的“异化”
劳动“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这一人类自觉自发的行为变成了维持个人极其家庭生存的手段。
儿童的劳动异化则体现在他们从事的劳动与自身的能力不对称,呈现出两方面的趋势,其一是儿童与其劳动时间的异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的生产让儿童无时不刻处在制造产品的压力之下,他们的劳动时间也被延长。
“一个童工在12小时的时间里,随着机器的运转跟着纺纱机走的总路程等于30英里。
”[4](P122)在高负荷的劳动下,他们制造出的产品却又流入了资本家的手中,棉纺织、矿产、手工制品这些物品被资本家们转手卖出,所得到的利润又成为了雇佣儿童的动力。
其二是指儿童劳动与其年龄的异化。
在煤矿行业里,甚至出现了“招收年仅四岁的儿童到煤矿做工的情况,而最普遍的招工年龄是八至九岁。
”[4](P141]
马克思对于儿童的悲惨遭遇有着深切同情,他说道“工人的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他的生命的活跃表现为为他人牺牲了。
”[5](P64)这句话揭示了童工们在劳动异化下,为工业生产付出的代价。
在本应该享受社会保障的时间里,儿童却将自己的时间换给了资本家,而他们的报酬与牺牲毫不对等,他们进行的已经不是劳动,而是在遭受奴役。
自身劳动权利的剥夺是对他们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
作为劳动主力的儿童们日以继夜的赶赴工期,但他们的工资却无法支付起他们使用的机器甚至是制造出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认为对于这样的剥削式儿童劳动要坚决反对,在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下,应当把儿童与青少年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9—12岁,第二类包括13——15岁,第三类包括16——17岁,并建议任何的劳动时间都限制为:第一类两小时,第二类四小时,第三类六小时。
[3](P217)合理的劳动时间才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批判儿童劳动对儿童自由的剥夺
儿童劳动自由的丧失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斯对于儿童不合理劳动的重要批判源泉。
鲁运庚先生指出,在工业革命之前,儿童劳动大体可分为家佣劳动、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矿山劳动、军事劳动等几种类型[6]。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儿童作为消费者,对于原生家庭的负担极重。
从事工业劳动的儿童群体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教区的抚养儿童,而是普通工人阶级的子女,三是跟随父母来到城镇的农业家庭子女。
本就出身贫寒的他们进入工厂就如同签订了卖身契约,他们的所有活动都被工厂主掌握,自由劳动仅是空谈。
“工厂里的童工更是一些不幸的孩子,他们没有嬉笑的童年生活,当他们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工作。
”[4](p125)昏暗的厂房,飞扬的尘土,监工的训斥,无休止的劳动,这些成为了工厂儿童生活的全部。
劳动作为人的自发性活动应当是自主自选的。
对此,马克思提出了“必然王国”——物质生产领域与“自由王国”——人的发展活动领域两个不同的概念。
物质上的客观与个人的主观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儿童的劳动却没有在个人与客观上结合,甚至连自由的活动空间都少的可怜。
他们被束缚在机器上,日复一日的做着简单工作。
他们只得到了劳动的结果即工业制品,而这些工业制品却变成了资本家的利润。
本该享受自主的劳动过程变成了儿童竭力抵制的苦难。
对此,马克思提出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自主的脑力思考与体力活
动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而儿童进行活劳动必须要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7](P24)
四、结语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儿童劳动理论也为当下的社会问题有着丰富的借鉴。
英国快速的工业化牺牲了大量工人阶级子女的幸福童年,然而,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应当引以为戒,进一步保障儿童的利益,给儿童美好的童年,给社会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0.
[4] E.罗伊斯顿?派克,蔡师雄等译.被遗忘的苦难[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 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6] ;鲁运庚.前工业化时期欧洲乡村的儿童劳动[J]. 历史研究. 2015.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