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默写(每题1分,共6分):
1.,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2.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4.,,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6.,。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答案】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2.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每题1分,共5分):
1.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2.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答案】1.抚慰
2.废置,搁下
3.亲附,亲近
4.持,拿着
5.真实,确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目中的几个实词都是常考的词语,应结合语境、句中的位置、现代成语中的意思、其他课文中的意思进行推测。
第一句中的“吊”在李密的《陈情表》中出现过,“形影相吊”;第二句中的“废”应联系前面的内容“予在湖州曝书画”进行思考;第三句中的“与”应联系后面相对应位置的词语进行推测,后面说“而不助五国也”;第四局中的“秉”应联系今天的成语“秉烛夜谈”进行思考;第五句中的“信”应联系后一句中的“其梦邪”进行思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
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
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策入等,名声籍甚。
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鄜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议尽戮全军四千人。
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
”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
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
为人宽洪,不忮害。
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但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
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
②常罩,常平仓。
常平之官,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或者其蠹.民已甚蠹:损害
B.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劝:劝告
C.夫可则因.因:沿袭
D.顾.以亲抑之可乎顾:难道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
疾痛而已
B.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
疾痛而已
C.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
疾痛而已
D.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
疾痛而已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
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
为他说话;面对鄜延路金明寨失陷要诛杀全军的情况,他也以理说事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
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
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
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
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
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
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和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
(2)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答案】
12.B
13.D 14.A
15.(1)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
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
(“柔远”“弭”“弛”“商贾”各1分,大意1分)(2)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
护救助他。
(“为……所”“及”“抵罪”“申”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首先应浏览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然后浏览该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这句话的标志有:表对话标志的词,“曰”“对言”;句末语气词,“乎”“者”;特殊句式,“吾不之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不信之”,“岂……乎”疑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A项后一个事例不是表现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
七岁就知道读书,每日读书几千字。
他家有从京师来的客人,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受火灾,李清臣从旁边插话说:“这就是所谓的灾,可能是为害百姓太深,老天一定要儆戒他们?”他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
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位,就荒谬了。
”当时大雨不停,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
有人告诉他说:“应该用《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作为证据,一定能攫取上等。
”李清臣说:“我不相信这个,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就回答说:“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解除百姓的疾苦罢了。
”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大。
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以任用,难道可以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推荐了他。
绍圣元年,殿试考试进士,李清臣在策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方法,然而士人不知道勉励自己;撤消了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然而农民没有更加富裕;用赏赐土地的办法来柔服远方,然而羌夷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来方便百姓,然而商人的道路仍不通畅。
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只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什么定规。
”当时鄜延路金明寨失陷,主将张舆战死,有人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死。
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全部杀掉,以后败亡将士一定全军投降敌虏了。
”于是仅杀了牙兵十六人。
仆射韩忠彥和他有勾结,只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等,不让吕希纯等入朝,都是他的主意。
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以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
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
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
李清臣曾被舒但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但因为贪赃之名被治罪,李清臣独自辩护救助他,说:“舒但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却是不可以的。
”李清臣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
然而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要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三、诗歌鉴赏(11分):
次二十一兄韵
晁冲之
忆在长安最少年,酒酣到处一欣然。
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
不拟伊优①陪殿下,相随于蔿②过楼前。
如今白发山城里,宴坐③观空习断缘。
【注】①伊优:幼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说话没有定见。
②于蔿:歌名,《于蔿歌》是表明操守、规诫帝王过失的诗篇。
③宴坐:静坐,闲坐。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5分)
17.本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16.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年少时意气风发、轻财任侠生活和不愿逢迎权贵、坚持内心操守品格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如今时事多舛,自己年华老去、欲有所作为却又有心无力的悲凉之情。
17.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2分)从局部来看,诗歌第三联“伊优陪殿下”与“于蔿过楼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为人为官态度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操守。
(2分)从整体来看,诗歌前六句所写的年少时的豪情万丈的生活与如今白发苍苍、无奈隐居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
主要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五六两句,写诗人的傲然自负之情。
“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
”“不拟”句,表示他不甘心无所可否,随声附和,去迎合权贵们的意旨。
“相随”句,写他只愿和几辈知交相随,歌唱元德秀高士的《于蔿》诗,经过市楼之前,表白有志弥补时艰的心意。
这两句写他虽然爱好游乐,但操守刚贞,并非“同俗苟且”之徒。
这两句运用对比。
六句,全是忆旧,但层次鲜明,把他的风度、性格、志向,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使人想见其为人。
最后二句写诗人眼前,也是写诗的主旨。
“如今”一句,陡然转折,表明此时“白发山城里”的诗人,正是当年长安城中的翩翩少年。
时事多舛,人已垂老,往昔拓落高迈的豪气,也消磨殆尽。
少年时豪情和现在的隐居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
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
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
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
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
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
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
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
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
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
而恰好在这一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
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8.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
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
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齐之
以礼”表明孔子对礼的社会功能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是“礼”。
西周时“礼”
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井然。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中,
“礼”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B.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和道
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为
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家走向
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化的
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家和
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D.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化,
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答案】
18.D
19.B 20.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段,最后进行比对。
容易出现的误区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
B项,“以伦理感和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错误,从文章第二节可以知道,以道德为依托,以人性为依据的不是仁政而是礼,选项张冠李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段,最后进行比对。
容易出现的误区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
C项“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错误。
儒法两家虽思想不同,但属同一种政治文化,而老子的道家走到儒法的反面。
所以第二重对立是儒法和道家的对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选考题(15分):
请从甲、乙两大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标明所选题号。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
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
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
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
着……“打钟了,先生。
”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
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
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
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
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
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
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
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
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
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
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
钟声停了。
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
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
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
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2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
...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小说情节紧凑,所写事件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复活节之夜,为了挣点小钱,辛辛苦苦替人值班,一边发牢骚,一边违心地给上司写节日贺信。
C.“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D.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却永无出头之日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E.小说结构的特点是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
对话揭示了涅维拉济莫夫替人值班的情节,描绘了形象,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22.小说的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个性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分)23.请结合文本,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答案】
21.AD
22.①奴性,自轻自贱。
他写贺信时,极尽阿谀之能事。
②虚伪,口是心非。
对上司一边写贺信,一边咒骂。
③心理阴暗。
想通过偷、告密等卑劣手段改变命运。
④对现实不满,牢骚满腹。
他一直在抱怨地位低,钱少,工作差。
23.①艺术构思方面: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
②环境描写方面:表现人物工作环境的恶劣,表明其小人物的身份,也交待了主人公内心充满不平的原因。
③刻画人物形象方面:A、象征人物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小蟑螂生活在黑暗的角落里,生命卑微可怜,迷失方向,没有出路,其实就是主人公生命的写照。
B、拍死小蟑螂并把它烧掉,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怨愤,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