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聊城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复辟./开天辟.地间.或/间.不容发铜臭./乳臭.未干
B.重.围/情深义重.配角./崭露头角.咀嚼./味同嚼.蜡
C.忖度./置之度.外劲.敌/疾风劲.草命脉./含情脉脉
..
D.标识./博闻强识.粮囤./囤.积居奇湖泊./淡泊.明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煤碳副食品食不裹腹一如既往
B.表率三步曲夙兴夜寐不记前嫌
C.就绪两口子平心而论提心吊胆
D.潦草人姆指一诺千金指天画地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传说,每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成群的喜鹊飞上银河搭桥,这样牛郎和织女才能在鹊桥相会。
B.鲁迅说他同瞿秋白的友情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C.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备不懈。
D.北京人艺最近推山四个轮换剧目:《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上帝的宠儿》和《洋麻将》,这些剧目都是经过观众的检验,证明其确实系优秀剧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山
..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议,
大胆起用了刚刚出道
..的大学毕业生。
B.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
是百里挑一
....,极度缺乏。
C.曾几何
...时,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同,可最后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D.纵观本次比赛,中国队在进攻线上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主攻王一梅和副攻“双塔”
薛明、马蕴雯都表现不俗,由她们三人组成的得分“铁三角”呼之欲出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警方对报案人员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D.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一一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
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
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
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6.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
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
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日:“所以不从本初(袁绍,字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
..,久而不去,谗慝将兴。
”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真吾主也。
”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
乱矣,乱极则平,请以
身先。
”遂装还乡里。
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止变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黩近
..黩近:亲近
B.柔举家适.河北适:到
C.子盍.去乎盍:何不
D.及天子都.许都:国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去而.从曹操觉而.起,起而归
B.遂南之.武陵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吾将更举以.求主作《师说》以.遗之
D.遂委心服事焉.置杯焉.则胶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⑥策从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朝自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初次见到袁绍觉得他还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袁绍并不是真正可以依托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司.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邢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 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4分)(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3分)
(3)余为斯序,既痛悼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4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故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所以……(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
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 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
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
槑:古同“梅”。
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词或表意上的特点。
(2分)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不超过100字)(4分)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3分)
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日子都很精彩,①有时有些平淡,有时伴随着苍白,有时或者有些灰暗。
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就能“每天拭亮一个太阳”。
②用明亮代替黑暗,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新奇代替平淡。
18.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请拟写一个新闻标题,要求l5字以内。
(3分)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1 8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上述试点地区应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将能够帮助中国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
六、(18分)
阅读卞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
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
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
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
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
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
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
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
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
这,凡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誊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
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
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
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
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
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
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痛缠身。
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
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
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
”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
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
不需要太多的伺候。
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
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
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
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
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
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19.根据上下文,解释又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20.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4分)
21.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写“儿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上的石头棱角分明,而河里的石头却圆润光滑,它们构成了壮美
..的山河。
人也像
这些石头,他们构成了丰富生动
....的社会。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