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声声慢》课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他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
指月亮,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词的结尾,不写野外的景色多么迷人,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对野外
春晨的景色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D.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①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
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绿蚁:新酿成还未过滤的酒,上浮微绿泡沫。
3.下面有关本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
国破、家亡、夫丧,且词人转徙江浙,抚今追昔,何等“情伤”。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
浇愁,情怀酸楚。
C.下阕前三句,写黄昏院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词人酒醒,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
D.下阕最后三句说词人在明月之夜难以入睡,听着由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
声组成的婉转优美的交响乐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往事的无比怀念。
4.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三)(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7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
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
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
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词人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词人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6.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7.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释。
二、名句名篇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声声慢》中,“”一句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助的失落感;“”一句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一句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曾经强盛的局面,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宋朝的流行歌曲。
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1) ,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是(2) 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3) 。
10.《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经典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征集舞台悬挂对联,请你根据提供的上联写出下联。
要求符合对联的基本格式。
上联:唐风汉韵入耳皆是天籁之声,声声抑扬顿挫
下联:
1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深得历代评家的好评。
请据此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鲜明、形象;③不超过8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1.B 解析 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
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从内容看,这两句是写景,写的是月光下的江水和天空中的云朵,故可以从写景抒
情的角度思考;从形式看,运用了对仗和叠词。
指明手法,结合情感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D 解析 D项,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是哀怨、凄凉的交响乐曲,
并不是乐景。
4.①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
增强了词的音律美。
②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
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
5.D 解析 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错误。
这是一首送别词。
开头便点明了送别的情景,结尾两句回应开头的送别描写,以景结情,以万里白雪寒梅的绮丽景象,寄寓彼此相思之意。
同时一“须”字,也含有要朋友报平安书
信的意思。
6.A 解析 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理解有误。
“庐
山色”“赤壁浪”“襄阳月”都是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词人借此告诉友人可以观赏美景,
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
C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理解有误。
“蜀道登天”极写友人此去路途之难,但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友人的担忧,也无“望其早归”之意。
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理解有误。
词人用“儿女泪,君休滴”劝告友人不要流泪,不要为
离别而悲伤,没有“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7.“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
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
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给人以“和缓”之感。
解析首先理解“龙吟虎啸”“和缓”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龙吟虎啸”指词中呈现出来的“豪放”气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这些词句,有着豪迈气概。
“和缓”意为“平和舒缓”,如“自叹中年多病”“儿女泪,君休滴”“须相忆”等词句。
8.(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9.(1)从音乐的角度看(2)对戏剧的发展(3)词的翻版
解析第(1)处,由前一句的“从文学角度看”和后文的“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可知,应填“从音乐的角度看”;第(2)处,由后一句有关戏剧的内容可知应填“对戏剧的发展”;几种戏剧的模式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这和词是一样的,可知第(3)处应填“词的翻版”。
10.古调近体过目均为珠玑之篇,篇篇妙不可言
11.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少女奋力划动双桨,想尽快把船划出去,没想到,桨儿击打着荷叶,激起了哗哗的水声。
一群静栖于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这突然的惊扰,扑楞楞地一齐飞上了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