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郇晓丰赵红丽(215631)
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经过前后十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吴孙两大军阀的主力部队,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半个中国,从而将革命区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为何能如此进展迅速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从主观上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北伐战争是一场革命的正义战争,合乎民意,顺乎潮流。
1840年西方列强运用武力扣开中国大门,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使中国逐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
清政府、北洋军阀无力抵挡列强的侵略,转而日渐接近,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并最终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欺压中国人民,导致中国日益贫穷落后。
因而,打倒列强、除军阀、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国共合作后,为适应这一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决定出师北伐,并在誓师宣言中指出:“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唯一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个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表明北伐战争的正义性质,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符合他们的共同心愿;而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代表了前进与进步的方向。
二、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
北伐的对象,一是控制豫、鄂、湘和直隶南部的吴佩孚,兵力总数为20万;二为盘踞苏、浙、皖、赣、闽的孙传芳,拥有军队20万;三是占有东北和山东、直隶、热河、察哈尔等地并控制北京政权的张作霖,拥兵35万。
而当时国民政府只有8个军,共10万人,面对敌众我寡的状况,国民政府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首先,集中主力进攻湖南、湖北,同时部署部分兵力警戒江西、福建,以集中消灭吴佩孚;然后挥师东进,消灭孙传芳;最后进军江北,适机消灭张作霖,统一全国。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1926年7月北伐军正式出师。
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历经醴陵、平江,于8月占领岳阳,10月占领武昌,基本打跨了吴佩孚了主力;随着两湖战场的胜利发展,江西成为北伐军的主攻方向。
自9月至11月初,北伐军三路出击,很快占领了赣南、赣西、九江及南昌,孙传芳逃回南京,其主力十万多人大部被歼灭;北伐军在消灭了吴、孙主力之后,于1927年继续分三路进军。
并于1927年3月夺取了南京和上海,从而将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三、巩固的后方基地
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工农等力量平定了反革命武装广东商团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巩固;两次东征彻底打跨了陈炯明的势力;其间,东征军还回师广州镇压了滇北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第二次东征的同时还进行了南征,讨伐粤南军阀邓本殷,并于1926年2月将其歼灭,至此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
3月李宗仁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两广实现统一。
从而为北伐
战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四、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和工农群众的热情支持
在北伐战争中,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军叶挺的独立团,作为先遣部队奉命开拔,屡战屡捷,所向无敌。
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斗中,战绩非凡,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北伐胜利进军又一重要原因。
北伐出师时,省港罢工工人组织3000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所到之处,工农群众组织运输、侦察敌情、担任向导,配合北伐军作战,使北伐军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1927年3月上海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有利地配合了北伐军进入上海。
以上我们分析了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2点:
一、苏联的援助
苏联对北伐战争不仅给予了物质帮助,而且派出军事顾问随军作战,协助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二、军阀之间的矛盾
军阀之间矛盾复杂、变幻离和为北伐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
各派军阀间内部不同一,不能协同作战、通力合作,以致孤军作战,多次倒戈,从而加速了自身的失败。
以上我们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北伐迅猛发展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北伐战争方针正确、广大将士的英勇作战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保证,因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