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基础架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计算基础架构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是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的《漫话云计算》系列文稿之一。
现作为云计算学习笔录,奉献给云计算业外读者,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云计算不仅是技术,更是服务模式的创新。
云计算之所以能够为用户带来
更高的效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是基于对整个IT领域的变革。
其技术和应用涉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应用系统、运维管理、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作为云计算的三大服务模式之一,将基础架构进行云化,从而更好地为应用系统的上线、部署和运维提供支撑,提升效率,降低TCO。
同时,由于IaaS包含各种类型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因而在向云迁移过程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
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即总拥有成本,包括产品采购到后期使用、维护的成本。
这是一种公司经常采用的技术评价标准。
那么,云基础架构包含哪些组件?主要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主要解决方法呢?
一、云计算基础架构
1传统IT部署构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IT部署架构是“烟囱式”的,或者叫做“专机专用”系统。
在这种架构中,在新的应用系统上线的时候,需要分析该应用系统的资源需求,确定基础架构所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设备的规格和数量。
这种部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①、硬件高配低用
考虑到应用系统未来3〜5年的业务发展,以及业务突发的需求,为满足应用系统的性能、容量承载需求,往往在选择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的配置时,会留有一定比例的余量。
但是,硬件资源上线后,应用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负载并不会太高,使得较高配置的硬件设备利用率不高。
②、整合困难
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也注意到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形。
当需要上线新的应用系统时,会优先考虑部署在既有的基础架构上。
但是,因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对资源的抢占会有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可靠性、稳定性、运维管理问题,
将新、旧应用系统整合在一套基础架构上的难度非常大。
更多的用户往往选择新增与应用系统配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
这种部署模式,造成了每套硬件与所承载应用系统的专机专用”,多套硬件和应用系统构成了烟囱式”部署架构;使得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占用过多的机房空间和能源;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IT资源的效率、扩展性、可管理
性,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2、云计算基础架构及其优势
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引入,有效解决了传统基础架构的问题。
云计算基础架构,在传统基础架构计算、存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增加了虚拟化层和云层:
⑴、虚拟化层:
大多数云计算基础架构,都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
通过虚拟化层,屏蔽了硬件层自身的差异和复杂度,向上呈现为标准化、可灵活扩展和收缩、弹性的虚拟化资源池。
⑵、云层:
对资源池进行调配、组合,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自动生成、扩展所需的硬件资源,将更多的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化、自动化部署和管理,提升IT效率。
相对于传统基础架构,云计算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整合与自动化,应用系统共享基础架构资源池;实现高利用率、高可用性、低成本、低能耗;并且通过云平台层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快速部署、易于扩展、智能管理,帮助用户构建IaaS (基础架构即服务)云业务模式。
二、云计算基础架构融合
1云计算基础架构资源的整合
云计算基础架构资源池,使得计算、存储、网络以及对应虚拟化单个产品和技术本身不再是核心;重要的是这些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可灵活调度和扩展的资源池;面向云应用实现自动化的部署、监控、管理和运维。
云计算基础架构资源的整合,对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带动了一系列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变革。
在传统模式下,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是基于物理设备连接的。
因此,针对服务器、存储的访问控制、QoS带宽、流量监控等策略,基于物理端口进行部署;管理界面清晰,并且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静态、固定的。
在云计算基础架构模式下,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采用了虚拟化技术,资源池使得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动态变化的。
2、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融合联动的例子
由于部署了虚拟化,一台独立的物理服务器变成了多个虚拟机。
并且,这
些虚拟机是动态的,能够随着应用系统、数据中心环境的变化而迁移、增加和减少。
例如,服务器Serverl由于某种原因(例如负载过高),其中的某个虚拟机VM1迁移到同一集群中的服务器Server2。
此时,如果要保持虚拟机VM1的业务访问不会中断,需要实现虚拟机VM1的访问策略能够从端口Portl迁移到
端口Port2。
这就需要交换机,能够感知到虚拟机的状态变化,并自动更新迁移前后端口上的策略。
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融合联动的例子。
3、云计算基础架构融合的关键在于网络
事实上,云计算基础架构融合的关键在于网络。
目前,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自成体系。
但就整个IT基础架构来说,网络是
将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用户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只有网络能够充分感知到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用户访问的动态变化,才能进行动态响应,维护网络连通性的同时,保障网络策略的一致性。
否则,通过人工干预和手工配置,会大大降低云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三、云计算基础架构融合方案
云计算基础架构分为3个层次的融合。
1硬件层的融合
例如,VEPA (Virtual Ethernet Port Aggregator,虚拟以太网端口汇聚器或虚拟以太网端口聚合)技术和方案,是将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设备和网络虚拟化进行融合,实现虚拟机与虚拟网络之间的关联。
此外,还有FCoE(Fiber Channel over Ethernet,以太网光纤通道)技术和方案,将存储与网络进行融合;以及横向虚拟化、纵向虚拟化,实现网络设备自身的融合。
2、业务层的融合
典型的方案是云安全解决方案。
通过虚拟防火墙与虚拟机之间的融合,可以实现虚拟防火墙对虚拟机的感知、关联,确保虚拟机迁移、新增或减少时,防火墙策略也能够自动关联。
此外,还有虚拟机与LB (负载均衡)之间的联动。
当业务突发而资源不足时,传统方案需要人工发现虚拟机资源不足,再手工创建虚拟机,并配置访问策略;响应速度很慢,而且非常的费时费力。
通过自动探测某个业务虚拟机的用户访问和资源利用率情况,在业务突发时,自动按需增加相应数量的虚拟机,与LB联动进行业务负载分担;同时,
当业务突发减小时,可以自动减少相应数量的虚拟机,节省资源。
不仅有效解决虚拟化环境中面临的业务突发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业务响应的效率和智能化。
3、管理层的融合
云计算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技术与管理层的融合,提升了IT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虚拟化平台可与网络管理、计算管理、存储管理联动。
当设备出现故障影响虚拟机业务时,可自动迁移虚拟机,保障业务正常访问。
此外,对于设备正常、操作系统正常、但某个业务系统无法访问的情况,虚拟化平台还可以与应用管理联动,探测应用系统的状态。
例如Web (网
络)、APP (应用程序)、DB (数据库)等的响应速度。
当某个应用无法正常提供访问时,自动重启虚拟机,恢复业务正常访问。
四、云计算基础架构实施过程
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了《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建设指南》,提出中国企业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路线图。
该报告基于IDC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现
状的深入调研,并结合IDC全球云计算专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企业和组织提供建议,使最终用户少走弯路,能够快速、成功地部署云平台。
IDC认为,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软硬件集成项目,而是一种企业IT战略的改变。
因此,用户在实施云计算项目之前,需要谨慎评估。
建议,企业通过与有经验的IT咨询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对云计算项目进行整体的规划;考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模式,将未来的运营纳入到整体规划中,以期云计算平台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真正享受云计算带来的好处。
据IDC用户调研显示,多数用户在选择云计算架构时,希望未来的云计算平台能够和现有基础架构兼容,从而降低实施风险,并且快速过渡到云平台上。
同时,从现有架构平滑过渡,从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用户节省投资和缩短实施周期的要求。
为此,IDC总结了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实施的路线图,建议用户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实施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规划阶段
将采用云计算作为企业战略问题来对待,及时获得管理层的关注与支持,并明确设置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
总体而言,用户需要将云计算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上进行统筹,从业务创新和IT服务转型的高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2、准备阶段
根据企业行业特性,充分认知采用云计算基础架构想要获得的服务与应用。
对建设云计算平台进行充分的评估,来选择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架构。
用户还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和行业特征以及现有平台状况,充分评估系统迁移的可行性,保证基础架构平台的技术连续性和核心业务的连续性。
3、实施阶段
企业级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基础。
构建满足安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要求的企业级虚拟化平台,是建设云计算的必由之路。
4、深化阶段
在基础架构虚拟化的基础上,用户还要实现自动化的资源调配。
云计算基础架构,不仅是平台的虚拟化;还需要自动化的监控和管理工具对虚拟资源来进行调配。
5、应用和管理阶段
开放性,是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云计算平台,应能提供标准的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 ng In 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并很好地兼容现有应用。
企业应谨慎选择供应商,优先考虑致力于构建开放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
企业的应用移植,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
云计算基础架构,应该支撑企业的核心应用;而并不仅仅是新增的需求。
同时,建设云计算是个闭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需要对云计算平台进行不断改进。
最终用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应更多考虑供应商的实施经验,以及对企业业务的了解程度。
同时,还要考虑供应商的长期规划,是否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以及围绕该供应商的合作伙伴生态环境是否成熟。
五、结束语
数据中心由传统基础架构向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基础架构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资源池的云网融合,构建统一、融合、联动的基础架构系统;不仅提升了应用系统部署的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而且也促进了云计算的应用和实践。
目前,人民检察院的信息化系统,也将从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向云计算基础架构演进;满足检察院信息系统的快速批量部署、系统性能优化、降低管理维护工作量的需求,适应侦查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的科技强检需求,实现侦查方式战略转变、推动犯罪侦查工作和检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云计算系统已经在政府、教育、大企业、运营商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成熟应用,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的具有完善解决方案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供应商。
2017年7月9日编写于重庆
2019年6月19日修改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