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增大;②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 CuSO4粉末时无明显现象(提示:白色 CuSO4粉末遇水变蓝)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和 CO,一定没有 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O2和 H2,一定含有 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可能含有 CO,一定没有 H2
D.原混合气体中无法确定是否含有 CO2
【答案】C
【解析】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根据①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增大,可知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无明显现象,说明通过氧化铜未生成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氢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又生成了二氧化碳,但不能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因为在①中生成了CO,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一定没有氢气。

故选C。

2.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各物质中,不能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A.X:Cu Y:CuO Z:CuSO4
B.X:CO2 Y:O2 Z:CO
C.X:CaCO3 Y:CaO Z:Ca(OH)2
D.X:NaOH Y:NaCl Z:Na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锌、镁、铝、铁等反应能生成铜和相应的盐,Cu→CuO→CuSO4→Cu,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或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能生成二氧化碳,
CO2→O2→CO→CO2,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C、煅烧碳酸钙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或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时,能生成碳酸钙,CaCO3→CaO→Ca(OH)
2→CaCO3,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铜、氯化亚铁等物质反应时,能生成氯化钠和相应的盐,氯化钠和其它物质不能通过一步转化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NaOH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Cl,Na2CO3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OH,但是NaCl不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2CO3,选项错误,故选D。

4.某同学将mgMg、A1、Zn、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m的取值范围是
A.2.4≤m≤6.5
B.2.4<m<6.5
C.1.8≤m≤6.5
D.1.8<m<6.5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gMg、A1、Zn、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
干,得到(m+7.1) g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是由金属离子(Mg 2+、A1
3+、Zn 2+、Fe 2+)和Cl -组成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中含有Cl -的质量为(m+7.1) g-mg =7.1g 。

则该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7.1g ÷35.5
36.5
=7.3g 。

假设分别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则
22321
2
Mg +2HCl =MgCl +H 2Al +6HCl =2AlCl +3H 2473542197.3g
7.3g
x x ↑↑
1224
54
==737.3g 2197.3g x x 12=2.4g
=1.8g x x
22223
4
Zn +2HCl =ZnCl +H Fe +2HCl =FeCl +H 657356737.3g
7.3g
x x ↑↑
3
4
6556==737.3g 737.3g x x 34=6.5g
=5.6g x x
由计算可知,若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时,m 最大值为6.5g ,最小值为1.8g ,而该物质为混合物,故m 的最大值应小于6.5g ,最小值应大于1.8g ,故选D 。

5.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在一定量的CuSO 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B .等质量的Zn 和Mg 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 .向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 .等质量CaCO 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 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 和Mg 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 大于7,盐酸溶液的pH 小于7,向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 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 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6.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
N2、CO2,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

7.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 Fe2O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 = 2FeCl2+CuCl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

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
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一定不含FeCl3
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解析】 【分析】
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Fe+3CuO ===高温
Fe 2O 3+3Cu ,可以得到个数比Fe 2O 3:Cu=1:3,而且此反应进行完,只有这样两种固体。

加入足量的盐酸中FeCl 3和Cu 的个数比为2:3,完全反应2FeCl 3+Cu=2FeCl 2+CuCl 2,可得剩余FeCl 2:CuCl 2:Cu=2:1:2。

故固体甲和滤液乙分别为Cu 和FeCl 2、CuCl 2。

【详解】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 ,一定不含Fe ,正确
②滤液乙中不含FeCl 3;溶液中存在FeCl 2和CuCl 2,正确;
③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 2,则氯化亚铁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有FeCl 2 ,正确;
④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 2,但是剩余的锌不一定能将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可能有FeCl 2 ,正确;
⑤若充分反应后Zn 有剩余,则CuCl 2、FeCl 2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锌,错误。

故选C 。

8.中考复习阶段,小轩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甲烷、氢气和氧气;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合理;②催化剂一定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中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减慢反应速度,不合理;③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不合理;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合理;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合理;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合理。

故选A 。

点睛: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现有一包由5.6g 铁、7.2g 镁、1.0g 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 2溶液中。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 .26. 2g B .26.6g C .26. 0g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CuCl=MgCl+Cu
22
2464
7.2g x
2464
=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CuCl=FeCl+Cu
22
5664
5.6g y
5664
=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6.4g=26.6g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故选B。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10.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露置于空气中纯净的生石灰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转化为B过程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B.如无浓硫酸,则粉末B中Cao质量测定值偏小
C.粉末B中CaCO3的质量为5克
D.粉末B中CaO的质量为16.6克
【答案】B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转化为B过程中钙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由于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增加,钙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正确;
B、如无浓硫酸,气体C中的水分会被烧碱固体一同吸收,固体增重偏大,计算得到碳酸钙的质量偏大,相应吸收水的质量偏小(A到B增加29g-25g=4g为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的总和),计算所得氢氧化钙的质量会(比碳酸钙的质量偏大的质量)更小,则粉末B中CaO 质量测定值偏大,故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10044
x 2.2g
=
x=5g,故正确;
D、A到B增加29g-25g=4g,吸水水分质量为4g-2.2g=1.8g
设B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
CaO+H2 O═Ca(OH)2,
18 74
1.8g y
1874
1.8g y
=
y=7.4g
粉末B中含有CaO的质量为:29g-5g-7.4g=16.6g,故正确。

11.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主要考察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
①2C+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2CO+O2
点燃
2CO2;C+O2
点燃
CO2
CO2参加光合作用产生O2
②2Mg+O2点燃
2MgO;MgO+2HCl=MgCl2+H2O;2H2O
通电
2H2↑+O2↑;2H2+
O2点燃
2H2O
③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2SO4+Ba(OH)2=2NaOH+BaSO4↓;Na2CO3+Ba(OH)2=2NaOH+BaCO3↓;CO2+2NaOH=Na2CO3+H2O都可以实现一步转化,故选D。

【点睛】
注意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是光合作用
12.将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X的混合物共a g,加入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
B.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D.若滤渣的质量为a g,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可能是Mg>X>Fe>Cu
【答案】C
【解析】
A、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Mg>Fe>Cu,金属镁先置换出铜,再置换出铁。

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正确;
B、若金属镁的量不足,没有将Fe(NO3)中的铁置换完,则滤液中溶质有硝酸镁和硝酸亚铁,滤渣有铜和铁,由于金属X的活动性不确定,可能位于铁之后,故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正确;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此金属为铜,若镁没有将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完,则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错误;
D、镁与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铜、铁,滤渣质量增加。

由于加入混合物的质量为ag,且滤渣的质量为a g,那么X必须置换出铜或铜、铁,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铁要大(如锌),正确。

故选C。

13.实验室有一份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粉末15.1g,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所得溶液,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31.6g,则该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A.100g B.150g C.200g D.300g
【答案】D
【解析】
设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可知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氯元素,可得关系式
2HCl~(2Cl-O)
73 55
x×7.3% 31.6g-15.1g=16.5g
7355
7.3%16.5x g
=⨯
x=300g 。

故选D 。

14.除去下列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 、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 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正确;
B 、K 2CO 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 、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粉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D 、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错误。

故选C 。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 .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 .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 .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 MgCO 3 +2HCl ==CaCl 2+ CO 2↑ + H 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 3+HCl====NaCl+H 20+CO 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选C
16.已知A—H为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且A、C、G均为常用化肥且C为复合肥,其反应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一定错误
..的是
A.B物质一定是酸
B.D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若H是碱,则A一定是钾肥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G一定是氮肥
【答案】A
【解析】初中化学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主要有两类,①碳酸盐与酸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②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盐、水和氨气,由于A是复合肥,所以应为硝酸钾,D 应为水。

如果B为酸(或碱),则E为二氧化碳(或氨气);所以H为碱(或酸),F为氨气(或二氧化碳)。

A、B物质可能是酸或是碱,故错误;
B、D物质是水,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C、若H是碱,则B为酸,A为碳酸钾,属于钾肥,故正确;
D、若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的相对分子质量,则E为二氧化碳,F为氨气,所以H是碱,G是氨态氮肥,故正确。

17.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答案】B
【解析】
根据“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图框,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则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硝酸钠、稀硝酸,而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Cl;Mg(NO3)2。

A.由分析可知,沉淀Ⅰ中有氢氧化铜沉淀和CaCO3沉淀,故错误;
B. 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正确;
C. 原固体粉末是否有NaCl,无法确定,故错误;
D. 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故D错误。

18.A-C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常温下为气体。

图中“一”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
B.B→E,C→E的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
C.若G为一种盐,则A不可能与G发生反应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A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得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得出F 为氢氧化钙;D、E组成元素相同,猜想E为水,则D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C为氧气,水可以和氧气相互转化,B、C常温下为气体,可以猜测B为氢气,氢气可与氧气反应,也能与水相互转化,且能有A转化而得,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物质很多,常见的可以猜测为二氧化碳。

故可以初步定为:A为稀盐酸或稀硫酸;B为氢气;C为氧气;D过氧化氢;E水;F氢氧化钙;G为二氧化碳;
【详解】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符合条件的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B→E,可以为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C→E,可以是化合反应,不能通过置换反应来进行,故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若G为一种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盐是碳酸盐,如碳酸钠满足条件,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即是二氧化碳,实验室通常采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A~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④中一定包含复分解反应
B.做反应①的实验,要先加热A再通入B
C.反应④用于湿法冶金,可制取Zn、Cu、Ag
D.E可以是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

故A 是氧化铁,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铁。

故A,B.C.均错误。

D正确。

考点∶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

20.向质量为m的Zn和Fe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的颜色一定呈无色 B.滤渣中的物质一定有3种
C.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答案】D
【解析】Zn +CuCl2= ZnCl2 +Cu
65 64
Fe+CuCl2= FeCl2 +Cu
56 64
由此可知,锌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减少,铁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增加,质量为m的Zn和Fe的
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说明锌、铁都参与反应,因此溶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选D
点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三:_______
猜想四:氢氧化钠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________
(定量分析)
探究小组的同学称取氢化钙样品的质量为10g,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中(假设氢化钙样品中的杂质不反应,且溶于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滤渣质量为20g,试计算氢化钙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________
【答案】CaH2+2H2O=Ca(OH)2+2H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 Ca(OH)2+Na2CO3=CaCO3↓+2NaOH 84%
【解析】
【分析】
【详解】
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
Ca(OH)2+2H2↑。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猜想四: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猜想一不合理,Ca(OH)2与Na2CO3不能共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定量分析]
设氢化钙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为x
由CaH2+2H2O=Ca(OH)2+2H2↑;Ca(OH)2+Na2CO3=CaCO3↓+2NaOH得:
()2
32CaH Ca OH CaCO 42100x
20g
~~ 42100=x 20g x=8.4g
故氢化钙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8.4g
100%84%10g
⨯=
22.某化学小组以“酸碱盐”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1:研究常见的物质——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程度。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固体化合物___________。

_________
盐酸过量
探究2:研究酸的性质——硫酸、盐酸和锌反应
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发现硫酸和盐酸溶液都可以和锌反应产生氢气。

产生这种共同现象的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探索未知——浓硝酸和铜制取气体。

已知()33222Cu+4HNO ()===Cu NO +H O+2NO ↑浓。

NO 2能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

NO 和NO 2都是空气的污染物。

(1)利用该反应制取二氧化氮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

收集NO 2的方法为________。

(2)反应NO +X→NO 2中,X 的化学式应为________;若用浓硝酸和铜制取NO ,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1000g 的大烧杯中加入10g 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去沉淀,剩余液体总质量为1009.8g ,那么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探究1:(2分)Na 2CO 3(或CaCO 3),有气泡产生。

探究2:(1分)硫酸和盐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探究3:(4分)(1)B 向上排空气法(2)O2排水法
探究4:(3分)2.12%
【解析】
根据盐酸和碳酸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根据反应需不需要加热,以及N02的性质进行解答
由题意可知碳酸钙的质量=1000+10-1009.8=0.2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求得碳酸钠的质
量进行解答
探究4:解:生成CaCO3沉淀的质量为1000+10-1009.8=0.2g………………………(1分)
设:反应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 ="=" CaCO3↓+2NaOH
106 100
x 0.2g
106/100=x/0.2
x =0.212g………………………………………………………… (1分)
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0.212÷10)×100%=2.12%………………(1分)
答: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2%。

23.康康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物质充分反应,在反应中用托盘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ρ g/cm3)
实验序号12⋯
m1(MnO2)/g
m2(KClO3)/g
m3(试管)/g
m4(试管+加热后剩
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
积V/c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