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作者:陈伟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10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
而中学是对纯真而又敏感的孩子们进行情感培养教育的重要阶段,怎样培养和形成学生丰富、健康又高尚的情感,语文教师无形中就成了担当这个任务的重要角色。
一、利用好文本,以心灵感受心灵,丰盈学生情感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又是最生活化、最能表达我们情感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的心灵再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从而引发我们的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的丰富含义和深刻哲理,感受到生活的悠悠情丝,让学生在求知与做人上更坚韧更自信,就说明语文教师真正发挥了春风化雨的情感教育功能。
在学习每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都会非常精心设计能激发情感的导入,把自己融入其中,让联想插上翅膀,用感情牵动品悟,使心灵穿越时空,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相关情境和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上《我不是个好儿子》一课前,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大家播放了阎维文《母亲》这首歌的MTV,“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在播放中我认真观察了同学们的状态,他们都沉浸在歌词暖暖的母爱中,大部分同学轻声和了起来,看来是这首歌调动起了他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歌曲听完之后,班里比平时静的多,我特意停顿了3秒钟说“歌曲中的妈妈就在自己身边,下面找4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分别描绘一下母爱令自己感动的情景。
”然后四名同学的表达都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我说“我们身边最平凡的母爱才是最应该感恩的,起码要感受得到并铭记在心,还可以抒发在作文中、周记里,至于报答,先要在每时每刻的学习成长中,不要让母亲操心牵挂。
贾平凹在功成名就后就用文字记录了点点滴滴关于母亲的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
”学生们带着蓄积的热情一块品读了那篇平实又真挚的文章,实现了作者、老师、学生三者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相通,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能力,丰盈了他们的情感。
要想使学生有激情,使课堂有活力,老师自己就要先精神饱满。
老师自己若带着消极、没劲、无奈的情绪去上课,去面对90后的学生,怎么能激活与课文有距离、有抵触情绪的孩子们啊!所以我在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时候,自己先酝酿感情,用心去感受鲁迅其人作为“民族魂”的一种责任感和对当局者的愤恨,课上联系最近一两年令国人激愤的时事来调动大家情绪,比如中国文物在法国被公开拍卖,美国对台军售等,去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荣辱心。
我说“当国家利益受侵害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怎样,作为新一代热血青年又应怎样。
无语、沉默?瞠目而语塞?悲愤只积郁在心中而无可奈何吗?”然后相机引导,“我们要像刘和珍他们那样义不容辞、勇往直前。
要像鲁迅那样,‘铁肩担道义’,用笔代戈,用犀利的语言,用精准的词汇去批判、去揭露、去抒发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这节课在这种感情的铺垫下,学生对鲁迅的这篇杂文就不再望而生畏了,而且对刘和珍的热血爱国、喋血牺牲感到无比崇敬,对反动政府的暴虐罪行、无耻谰言感到极大悲愤!通过这样学这类文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课上课下结合,以感情赢得感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与学生沟通心灵,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放飞,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从老师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话语中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待。
如在一节诗歌朗诵课上,我特意请一名成绩不算很好的女同学来朗读《雨巷》一诗,读完后,全班响起了赞美的掌声。
我抓住机会由衷地称赞道:“声情并茂,走进了诗文,读出了意境,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湿漉漉的雨巷、多愁善感的诗人和丁香一样美的姑娘,读得真好!说不定将来能成为诗文朗诵家呢!”我看到她脸虽然有些羞红,但露出了以前少有的自信的微笑。
全班又响起了喝彩声。
老师这么一句脱口而出的简单的赞语,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她的心灵,又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她的精神世界。
从此,语文课上她的表现更积极,更出色。
令人高兴的是,内向的她后来在校园诗歌朗诵会上一展风采,赢得了别人对她的钦佩。
我们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个老师教书的同时,都接收了每班的部分学生,成为精心指导他们学习生活的导师。
我觉得语文老师在心理疏导上更有优势。
如有一个男同学入学成绩在班里前几名,可是后来我发现他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甚至到了20名,上课经常无精打采,对什么也没有热情和兴趣,经常趴在课桌上。
我忍不住赶紧找他谈话,并把他叫到谈话室,促膝交谈。
我单刀直入“你入学成绩不错啊,为什么现在这种状态?”前一句一表扬让他认识到老师很欣赏他,他心里应该有一丝甜,有被认可的优越感;后一句质问让他知道老师很关心他,他似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糟糕状态,有点不好意思。
我接着再说“你先自己分析一下。
”他是个腼腆男生,脸红的直扭头,更别说自己的分析了。
见状我步步引导:“据我观察你品行不错,就是学习中有点受个人情绪影响。
是不是不喜欢语文啊?”他说不是,“那是怎么回事?”他又受到表扬,拉近了和我的距离,就敞开了心扉说:“初中时觉得数理化很简单,到了高中却有很多知识都听不懂,跟不上,就越来越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什么都不愿学了。
”“噢,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老师那时也是这样,初中物理考第一,到了高中就很吃力,因為初高中物理难度落差很大。
但我尽力学,笨鸟先飞,比别人先预习,课后多做题,勤问老师,最后考的还可以,凡事尽力而为,不要逃避。
由此我也知道了我的理科不好,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文科。
”我抓紧现身说法。
他见老师这么坦诚地和他交流,表现自然多了,最后说:“看来我也得选择文科了,但理科是不是也不能放弃,至少得及格是吧,老师?”我说:“是啊,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也不要让弱科拉你后腿。
”他很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次谈话后,我发现他学习状态好了很多,每次背课文都很努力去背,听课和作业也认真了,后来成绩稳步上来了。
我真的感到很欣慰!
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谈心的技巧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
如果教师教育教学中,对全体学生都以恰当的语言来激发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情感发展上也会更健康。
作为语文教师,确实应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
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