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老树绽放新芽——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观后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
曲”的妩媚婉转清音融汇为一体,形成了清雅飘逸的 时腔新调。他一生写了八部大戏和两折小戏,就是流 传至今的“十大本”,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经典。 参加昆山会演的陕西秦腔碗碗腔《李十三》,全剧就 是围绕这些内容展现李芳桂的一生。这是尊重历史的 一个创新作品,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众的鼓掌声和叫好声,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秦 腔 碗 碗 腔《 李 十三 》 之 所以 受 到 欢 迎, 首先
是 剧 情感人, 这 就 需 要 有个好 的剧 本。 这部 戏 的主 要人物李十三,即清代陕西著名剧作家李芳桂。因出 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叫李十三村的地方,人们出于对他 的爱戴和崇敬,死后就以出生地相称。就如明代大儒 昆山人顾炎武,因其房屋旁有条亭林河,而以亭林尊 称他一般。李芳桂 39 岁中举,51 岁出任洋县儒学教 喻(也算一种官职,县里的教官),在职一年。52 岁 放弃,62 岁因同情保护朝廷追杀“离经叛道”皮影戏 艺人而受到迫害。他一生为民写戏,为事立言,以身 殉戏。李芳桂的主要贡献是用碗碗腔为皮影戏艺人写 戏,他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与“南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演出中,另一个别出 心裁的创新,是将皮影戏糅合进戏中,形成戏中戏, 煞是有趣,很能抓观众的眼球。皮影戏也是中国民 间古老传统艺术的一个戏种,目前已经进入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过去的皮影戏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 的人物剪影,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 一边唱戏。而在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这出戏中, 采用了真人版。不时有真人饰演的皮影戏穿插其中, 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变化,对我而言是第一 次见到。在《李十三》的表演中,皮影戏演员根据 剧情需要,或是在幕后摆出造型,显示出剪影 ;或 是走到前台,与演员同台唱戏,进行心灵对话。所 以说,这出《李十三》戏,不仅仅有秦腔和碗碗腔 的在曲调上的融合,也是秦腔、碗碗腔与皮影戏三 个戏种在形式内容上的组合。这种组合,让舞台有 了更加生动的变化,有种妙笔生花的意味。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李十三》剧中,曲调唱 腔的变化。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秦腔是以吼为主旋律 的,就是那种带有黄土高原的高亢和粗犷的味道。曾 有在陕西生活工作过的朋友说过 :“秦腔就是吼,一 开口能让你浑身掉渣渣!”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然而 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李十三》,整台戏的唱腔并没有 听到想象中的吼,反而听起来十分优美,甚至可以说 是婉转动听。这是因为这出戏融合了陕西两种地方戏 的曲调 :一个是因贾平凹的文章《秦腔》传播,而为 人们所知晓的秦腔;另一个则是名气不太响的碗碗腔, 许多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两个曲种唱腔上各有特色 : 秦腔嗓门高,就是人们然没有秦腔流传广,是个 小剧种,但曲调柔和细腻,音乐入耳动听,适合演才 子 佳 人。 将 一 个 省份 的两 种风 格 的 地 方 戏 唱 腔 糅合 起来,放在一出戏中,一个粗一个细,拓宽了戏曲的 表现。这是很好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使戏中的唱 腔既表现为适度的收拢,又保持了秦腔的味儿。让观 众有推陈出新、别具一番韵味的感受,难怪听上去那 么悦耳。应当说,这也是地方剧种生存发展的一种创 新必然。如果光靠秦腔的吼去演戏,观众就不爱看了。 历史 上有 李 芳桂 把“ 北曲” 和“ 南曲” 融 合 为 一 体, 今天陕西剧团把秦腔和碗碗腔融合在一起,真有异曲 同共之妙!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这种可贵的探索, 既为增强戏曲的观赏性提供了保证,也是把年轻观众 吸引进剧场的明智之举,很是令人振奋。
在剧情安排上,秦腔碗碗腔《李十三》也有出乎 意想的独到之处。譬如李芳桂中举那场,当官差前来
报喜,眨眼工夫他那同甘共苦的妻子就换上几十年前 的大红艳丽嫁衣—她要李芳桂陪她回娘家,并得到 了同样满脸喜气的李芳桂的快乐呼应 :“去!去!去!” 一般来说,几十年的悬梁刺股,一旦高中,都是喜极 而狂,喜极失态,就如《范进中举》中所描写的一般。 而《李十三》却用“妻子要回娘家”这个出乎意料却 在 情 理 之中的 情 节 来 表 达喜悦, 就 有 艺 高一 筹 的 意 味。更让观众从中读出心酸—参加科举考试赢得功 名,是那个时代文人一生的追求。但李十三屡试屡败, 受到身边人包括亲人的歧视。如今“十年寒窗”就要 苦尽甘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自然不能免俗地告 示天下。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了每个人都有历史的 局限性,反倒使李十三这个人物的塑造更加丰满,也 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刻画铺垫了伏笔— 在遭遇不幸之时,会承受更多的心理磨难、纠结和矛 盾。
张磊
求新、求变,老树绽放新芽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观后感
全国 300 多种地方戏,知道秦腔的人不少。这自 然缘于著名作家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 他 在 小说中常用秦 腔 来 烘 托 故事情 节发 展 和人物 性 格。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秦腔 高亢激越的喜爱。作为家乡戏,并且自己至今仍生活 在那块土地 上,贾平凹对秦腔情有独钟不难理解。 但秦腔这个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如果没有读过贾平凹 的作品,究竟有多少人熟悉和喜爱呢?这就很难说了。 然而今年 8 月 22 日晚,在江苏昆山举办的“2019 年 戏曲百戏盛典”上,昆山艺术中心大剧院的一场由陕 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作的秦腔碗碗腔《李十三》 演出,戏场里的气氛和观众的反映有些出乎意料。一 个北方戏在南方一个小城演出,竟能不时响起南方观
一 部好戏离不开主角对戏曲人物个 性的塑造。 整场戏看下来,李十三,即李芳桂的扮演者李建勋,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演 员。在舞台上,李建勋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的精彩表 演,时而引发观众会心一笑,时而将观众带进揪心到 窒息的体验。他妙趣横生地给乡村孩子授课 —生 动诙谐,寓教于乐 ;他写剧本时自言自语与剧中人对 话—痴迷可爱,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为救皮影戏艺 人而丢失一生孜孜追求的官位—失魂落魄,心灰意 冷 ;为保护碗碗腔艺人与告密的同窗田东升的激烈争 论—不怕威胁,义正词严 ;为保护戏曲十大本躲避 官兵追杀出逃—悲愤难抑,啼血而亡……特别是最 后一场,他绝望中欲撕毁终身的心血—十大本剧本 时, 与妻 子 跪 在 地 上 悲天 怆 地 地呼 喊 争 抢, 那一段 绝望的呼叫和唱词,把人性和心理变化表演得淋漓尽 致,让观众的心都在为之颤抖!舞台上,他那硕大的 身躯,躬着腰、小碎步,或摇晃着脑袋,或脑袋前倾 与人对话,或者甩起那条长辫子……让人觉得他浑身 都是戏。他塑造出一个即便曾经在官场,却没有官气, 与碗碗腔艺人情同手足,始终保持着低姿态的可爱小 老头形象的人物!特别是他以六十岁的年纪,居然低 空 360 度翻滚,以表达自己受到迫害的强烈愤慨,最 后带着绝望以 90 度的姿势直挺挺往后轰然倒地离世, 展示了演员的高超而深厚的功底,从而激发起观众的 呼应!我觉得这种表演很新奇,很独特,也十分符合 戏中人物的心理特点。他刻画的李芳桂,丰满而又有 人性的剖析,不愧为梅花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