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发展现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发展现状的思考
新闻与传播系2004级新闻03 班王宁学号04060301
不可否认,民生新闻形式自形成以来,不可否认,民生新闻形式自形成以来,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形式,把视角聚焦到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形式,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老百姓喜欢,收视率非常高。
另外,平民身上,老百姓喜欢,收视率非常高。
另外,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全新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全新市场,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卓越的市场,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成绩自然是巨大的。
但是,在肯定民生成绩,成绩自然是巨大的。
但是,在肯定民生新闻对电视新闻节目所做出的贡献的时候,新闻对电视新闻节目所做出的贡献的时候,我们也应看到,许多省市的这类新闻节目在我们也应看到,许多省市的这类新闻节目在发展与传播中多少走入了误区,甚至对人们发展与传播中多少走入了误区,甚至对人们的新闻传播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导。
因此,多的新闻传播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导。
因此,多维视阈探究民生新闻的生成土壤、成长动力、维视阈探究民生新闻的生成土壤、成长动力、心理基础、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必要。
心理基础、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极力回归新闻特性又在背离新闻特性一、极力回归新闻特性又在背离新闻特性民生新闻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提出了一民生新闻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提出了一
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叫做“民生视角,本色表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叫做“民生视角,本色表达”,这个口号对民生电视新闻的特点和追达”,这个口号对民生电视新闻的特点和追求作了比较贴切的概括,这也正如《南京零距求作了比较贴切的概括,这也正如《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所言:“民生新闻的精神品离》的主持人孟非所言:“民生新闻的精神品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
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
以上的口号和表达肯定是没有错的。
从以上的口号和表达肯定是没有错的。
从这些关于民生新闻概念和内涵的表述中,我这些关于民生新闻概念和内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民生新闻的新闻理念和新们可以明确看出,民生新闻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是要让新闻从以前在很大程度上“违闻实践,是要让新闻从以前在很大程度上“违反新闻特性”回归到符合新闻特性,让新闻反新闻特性”回归到符合新闻特性,让新闻从“政治话语”回归到“民众话语”,从“宣传”从“政治话语”回归到“民众话语”,从“宣传”回归到“传播”。
事实上,许多电视台的民生新回归到“传播”。
事实上,许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也在极力这样做,也做出了相当大的闻节目也在极力这样做,也做出了相当大的成绩,他们的做法也打破了电视新闻传播界成绩,他们的做法也打破了电视新闻传播界许多年来的一些固有的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许多年来的一些固有的理念。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很多民生电视新闻却又在某种操作实践中,很多民生电视新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背离了“新闻的特程度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背离了“新闻的特性”。
这些背离新闻特性的地方大致表现在:这些背离新闻特性的地方大致表现在:其一,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
其一,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
凡是观看民生新闻的观众都有所感觉,民生新是观看民生新闻的观众都有所感觉,民生新闻在反映城乡现实生活的同时,由于有意向闻在反映城乡现实生活的同时,由于有意向民众的“日常意识”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民众的“日常意识”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新
闻中大量充斥着许多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新闻中大量充斥着许多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大量重复着十分琐碎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大量重复着十分琐碎的并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并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甚至极其一般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甚至极其一般
的小车祸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
其二,的小车祸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
其三,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或者因为民生电视新闻采反映得不够充分,或者因为民生电视新闻采编者的“日常生活”与“世俗化”的新闻理念而编者的“日常生活”与“世俗化”的新闻理念而有意“抓小放大”,或者说过滤了其中的严肃有意“抓小放大”,或者说过滤了其中的严肃主题与内涵。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为读者、听主题与内涵。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显然,以上所说加他们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显然,以上所说的既无独特性又不能提高观众判断和行动能的既无独特性又不能提高观众判断和行动能力的那些民生电视新闻不符合这样的新闻特力的那些民生电视新闻不符合这样的新闻特性。
其三,民生电视新闻普遍盛行“新闻娱乐性。
其三,民生电视新闻普遍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
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
这些新闻表演一面是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这些新闻表演一面是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车祸流血等事件的“现场秀”,编导们津津有车祸流血等事件的“现场秀”,编导们津津有
味地很逼真地把这些血淋淋的“故事”渲染出味地很逼真地把这些血淋淋的“故事”渲染出来,一面是有些新闻解说词追求娱乐化而对来,一面是有些新闻解说词追求娱乐化而对事件的受害者不合时宜、不负责任地调侃。
这事件的受害者不合时宜、不负责任地调侃。
这些作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又对事件些作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又对事件的参与者或者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
这不但的参与者或者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
这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民生电视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民生电视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二、对新闻本土化和原生态的误读二、对新闻本土化和原生态的误读民生电视新闻强调新闻传播本土化,本民生电视新闻强调新闻传播本土化,本来是没有错的。
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一来是没有错的。
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对新闻本土化的追求有利于区域性电视种,对新闻本土化的追求有利于区域性电视
台的新闻传播和扩大影响,有利于克服节目台的新闻传播和扩大影响,有利于克服节目同质化的弊端。
强调表现原生态,从新闻表现同质化的弊端。
强调表现原生态,从新闻表现方式上说,也有其合理性,原生态的表现符合方式上说,也有其合理性,原生态的表现符合电视新闻场景再现的特点,同时也符合观众电视新闻场景再现的特点,同时也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观看期待。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的收视心理和观看期待。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在于民生电视新闻该不该强调本土化和原生在于民生电视新闻该不该强调本土化和原生态,而在于如何表现本土化和原生态。
一般来态,而在于如何表现本土化和原生态。
一般来说,对新闻本土化的说法是:在新闻传播的内说,对新闻本土化的说法是: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反映的是本地区的社会现实,报道的是容上,反映的是本地区的社会现实,报道的是本地老百姓关心的人和事,表达的是本地民本地老百姓关心
的人和事,表达的是本地民众的意愿和欲望,在新闻传播的形式上,采用众的意愿和欲望,在新闻传播的形式上,采用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常所见是以通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常所见是以通俗的故事化手法为表现手段。
这些,民生电视俗的故事化手法为表现手段。
这些,民生电视新闻的确有极大的长处,许多新闻也表现得新闻的确有极大的长处,许多新闻也表现得较为充分和健康。
但是,由之而带来的一种对较为充分和健康。
但是,由之而带来的一种对本土化和原生态意义的误读倾向也不可忽本土化和原生态意义的误读倾向也不可忽视。
以上所说的误读,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一些视。
以上所说的误读,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一些
民生电视新闻采编者的理念中,又表现在他民生电视新闻采编者的理念中,又表现在他们的民生电视新闻的采编实践中。
在一部分们的民生电视新闻的采编实践中。
在一部分民生新闻采编者眼里,本土化就是通俗化、世民生新闻采编者眼里,本土化就是通俗化、世俗化,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琐事和奇异俗化,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琐事和奇异怪事等等,他们把本土发生的稍微具有社会怪事等等,他们把本土发生的稍微具有社会意义的、政治意义的或者比较严肃性的新闻意义的、政治意义的或者比较严肃性的新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与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的“时政新闻”。
于是,新民生新闻格格不入”的“时政新闻”。
于是,新闻报道的镜头就大量定格在本地发生的市民闻报道的镜头就大量定格在本地发生的市民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丑事的客观记录,甚至愈通俗愈平庸愈离事、丑事的客观记录,甚至愈通俗愈平庸愈离奇就愈是本土化。
同时,采编者也不去探究事奇就愈是本土化。
同时,采编者也不去探究事件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因素,而是一味强调“本件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因素,而是一味强调“本色表达”,这又导致报道中充斥大量的“原生色表达”,这又导致报道中充斥大量的“原生态”的镜头,“原生态”的事件过程,“原生态”态”的镜头,“原生态”的事件过程,“原生态”的同期声,让观众看所谓的“客观真实”。
“本的同期声,让观众看所谓的“客观真实”。
“本土化”与“原生态”成了部分民生电视新闻自土化”与“原生态”成了部分民生电视新闻自然主义地展示社会负面现象、琐碎小事或者然主义地展示社会负面现象、琐碎小事或者以凶杀、暴力、猎奇来取悦部分电视观众低级以凶杀、暴力、猎奇来取悦部分电视观众低级口味的理论依据。
同样,由于让观众在“原生口味的理论依据。
同样,由于让观众在“原生态”的展示中满足“好奇心”甚至“窥私欲”,又态”的展示中满足“好奇心”甚至“窥私欲”,又使部分民生新闻产生了不该有的闯入私人生使部分民生新闻产生了不该有的闯入私人生活空间、指涉个人隐私的新闻。
如此地不正确活空间、指涉个人隐私的新闻。
如此地不正确理解“本土化”和片面强调“原生态”,既损害理解“本土化”和片面强调“原生态”,既损害着新闻的传播价值,又不是新闻特性所要求着新闻的传播价值,又不是新闻特性所要求的“本土化和“原生态”。
这是应该值得民生电的“本土化和“原生态”。
这是应该值得民生电视新闻传播者注意的。
视新闻传播者注意的。
三、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三、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不管是哪种电视新闻,要具有较好的新不管是哪种电视新闻,要具有较好的新闻形态和传播效果,都应该强调采访与编辑闻形态和传播效果,都应该强调采访与编辑形式的作用,而编者的思想和传播意图也是形式的作用,而编者的思想和传播意图也是在采访与编辑的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
传播在采访与编辑的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他们在这里充
分强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他们在这里充分强调了新闻传播动用全部力量,即在传播形式调了新闻传播动用全部力量,即在传播形式与手段上要充分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新闻传与手段上要充分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不但要具有内容的及时与新鲜,而且要具播不但要具有内容的及时与新鲜,而且要具有形式的新颖与简洁。
可惜在这一点上,民生有形式的新颖与简洁。
可惜在这一点上,民生电视新闻也做得并不好。
采访与编辑形式的电视新闻也做得并不好。
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是这类新闻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采访弱化,是这类新闻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这类新与编辑形式的弱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这类新与编辑形式的弱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这类新与编辑形式的弱化,最突出地表现在这类新
闻报道的“流水帐化”。
在许多城市电视台的闻报道的“流水帐化”。
在许多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中,叙述的繁杂与拖沓,镜头的重复民生新闻中,叙述的繁杂与拖沓,镜头的重复和琐碎比比皆是,重复性的日常生活事件常和琐碎比比皆是,重复性的日常生活事件常常是不加选择地在同一天的新闻中反复出现,而一次日常见闻、邻里纠纷或者家庭矛盾,可以不惜时间用二、三分钟来表现,将琐细的生活小事拉长。
其次是采访上的生硬与随意,许多民生新闻的记者似乎只注重事件,不太在意采访的艺术,把采访当成了一般的谈话与闲侃,也不看采访对象的差异情况,采访时神态和话语都一成不变。
再次是新闻镜头拍摄和视角的取舍也很随便,画面经常是摇晃不定或者模糊不清的,有时让人感觉连业余DV爱好者拍摄的图像都不如。
最关键的是,大量的民生新闻的后期编辑与制作的随意,编者似乎无意去克服采访与拍摄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大量采访镜头或者只能叫做素材的原始镜头随意堆砌在荧屏上,一条新闻中有许多重复的采访记录和记述事件的多余表现。
所以这些,只能用“粗糙”二字来形容。
如此一来,给人们的印象是,做民生电视新闻似乎比做任何新闻都容易,都不用花工夫,以致于被一些传媒人士说成是“小儿科”。
这是不是说明做民生电视新闻的采编者水平都不高呢?也不是。
民生电视新闻的采编者大多都具有良好的采访与编辑能力,而他们采访上的艰辛与敬业也是电视新闻界的同仁们有目共睹的。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不注重新闻的表现形式,甚至弱化新闻采访与编辑形式呢?我认为主要有二点:一方面是由他们主观新闻理念造成的。
他们认为,民生新闻要有充分的“民间话语”,是“本土化”,也是“世俗化”的,更是“原生态”的。
民生新闻面对的是“低端”观众群,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甚至是他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这类新闻就没必要过多讲究形式,也没必要做得精炼简洁,做精炼简洁了,观众反而不喜欢了。
另一方面,是许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在一个小时或者50分钟左右,时间长而每天有价值的“本土化”新闻事件又不够,只好拉长每一条新闻,播一些流水帐似的采访画面,凑满栏目的时间。
这大概是民生电视新闻弱化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