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复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复习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污涩.(sè)蜷.伏(quán)咒.骂(zhòu)郁.闷(yù)
B.忏.悔(qiān)怂恿
..(sǒng yǒng)娱.乐(yú)煞.白(shà)C.惩.戒(chénɡ)红绫.(línɡ)嗔.怪(chēn)蹒.跚(pán)D.哺.乳(bǔ)匍匐.(fú)余晖.(huī)俯.冲(fǔ)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遐耐人寻味精疲力竭扬扬得意
B.凛冽五脏六腑精打细算勇往直前
C.遗孀姗姗来迟千钧重负小心冀冀
D.严瑾天涯海角心有灵犀海市蜃楼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
....表示赞同。

B.邻居张大伯经常故意说一些骇人听闻
....的话,使不知底细的人信以为真。

C.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
....一般接连不断地竖起来。

D.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
....,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B.我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被震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

C.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D.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6、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A.③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①③
C.③①⑤⑥②④ D.⑤⑥③①②④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7)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竟:______
(2)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设帐:______
(3)众服为.确论为: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

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
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这是一种情况。

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

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

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

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

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邓稼先吴王夫差刘禅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2、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
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文中说“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⑥⑦两段,简要分析作者读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
.....,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如露滴竹叶
....,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选文第⑧段由关门写到叩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4.“我轻轻关上门,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这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

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_______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B
B
C
A
C
C
(1)人不知而不愠(2)思君不见下渝州(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何当共剪西窗烛(5)一夜征人尽望乡(6)秋风萧瑟(7)尚思为国戍轮台(8)终古高云簇此城

1.(1)终了,最后(2)设馆教书(3)认为是
2.(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讲学家“笑”,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1.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进而证明了中心沦点。

3.示例一: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示例二:吴
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4.示例: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

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

如我们中学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答案】
1.有些人从不关门,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有些人离开伴随一声“砰”的巨响,粗鲁,不顾他人感受的。

有些人的离开是轻轻的一合,细心、体贴、有礼貌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

2.(1)“渐细”“渐细”,运用反复,侧面写门缝的渐细,表明关门的动作很慢很轻,真切地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

(2)“露滴竹叶”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关门声响的轻柔与美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体贴。

3.不偏题。

由关门写到叩门,进一步表达了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只是体现在关门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偏题。

文章标题和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更加连贯、集中,行文一气呵成。

4.结构上,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内容上,从开头看父亲关门的敬佩与羡慕到自己的践行和自我实现,表现自己在修身养心上的追求与成功,升华了主题。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