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二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4 =( )
A .1
B .2
C .3
D .4
2.已知a +b =7,ab =10,则代数式(5ab +4a +7b )+(3a –4ab )的值为( )
A .49
B .59
C .77
D .139
3.下列四个式子:9,327-,3-,(3)--,化简后结果为3-的是( ) A .9 B .327-
C .3-
D .(3)--
4.某地冬季某天的天气预报显示气温为﹣1℃至8℃,则该日的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为
( ) A .﹣9℃
B .7℃
C .﹣7℃
D .9℃
5.将图中的叶子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
A .
B .
C .
D .
6.一张普通A4纸的厚度约为0.000104m ,用科学计数法可表示为() m A .21.0410-⨯
B .31.0410-⨯
C .41.0410-⨯
D .51.0410-⨯
7.某厂准备加工500个零件,在加工了100个零件后,引进了新机器,使得每天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两倍,结果共用了6天完成了任务,若设该厂原来每天加工x个零件,则由题意可列出方程() A .100500
62x x += B .
1005006x 2x
+=
C .100400
62x x += D .
100400
6x 2x
+= 8.方程3x ﹣1=0的解是( ) A .x =﹣3
B .x =3
C .x =﹣
1
3
D .x =
13
9.如果a ﹣3b =2,那么2a ﹣6b 的值是( ) A .4
B .﹣4
C .1
D .﹣1
10.某个数值转换器的原理如图所示:若开始输入x 的值是1,第1次输出的结果是4,第2次输出的结果是2,依次继续下去,则第2020次输出的结果是( )
A .1010
B .4
C .2
D .1
11.﹣3的相反数是( ) A .13
-
B .
13
C .3-
D .3
12.估算15在下列哪两个整数之间( ) A .1,2
B .2,3
C .3,4
D .4,5
二、填空题
13.一个角的余角等于这个角的
1
3
,这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 14.已知x=5是方程ax ﹣8=20+a 的解,则a= ________
15.如图所示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若开始输入的数为-1,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
16.某农村西瓜论个出售,每个西瓜以下面的方式定价:当一个a 斤重的西瓜卖A 元,一个
b 斤重的西瓜卖B 元时,一个()a b +斤重的西瓜定价为 36ab A B ⎛++
⎫
⎪⎝⎭
元,已知一个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则一个18斤重的西瓜卖_____元. 17.单项式﹣
22
πa b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18.已知m ﹣2n =2,则2(2n ﹣m )3﹣3m+6n =_____.
19.计算: 1
01(2019)5-⎛⎫
+- ⎪⎝⎭
=_________
20.如图,若12l l //,1x ∠=︒,则2∠=______.
2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其“横看成岭侧成峰”中所含的数学道理是_____.
22.五边形从某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23.下列命题:①若∠1=∠2,∠2=∠3,则∠1=∠3;②若|a|=|b|,则a=b ;③内错角相等;④对顶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填写序号)
24.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记录:如果把水位上升5cm 记作+5cm ,那么水位下降3cm 时水位变化记作_____.
三、压轴题
25.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 =3OB ,求a 的值.
(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
26.如图,在数轴上的A 1,A 2,A 3,A 4,……A 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 1,a 2,a 3,a 4,……a 20.若A 1A 2=A 2A 3=……=A 19A 20,且a 3=20,|a 1﹣a 4|=12.
(1)线段A 3A 4的长度= ;a 2= ; (2)若|a 1﹣x |=a 2+a 4,求x 的值;
(3)线段MN 从O 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 与线段A 1A 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 =5,求线段MN 的运动速度.
27.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
122
x x +,
123
3
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
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
()
21
2
+-
=
1
2
,
()
213
3
+-+
=
4
3
,所以
数列2,-1,3的最佳值为1
2
.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
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1
2
;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
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
值的最小值为1
2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
(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写出一个即可);
(3)将2,-9,a(a>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的值.
28.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29.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 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
问题解决:
(1)点M,N都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1,且点N到点M的d追随值d[MN]=a(a≥0),则点N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点C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B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从点C出发,点B表示的数是b,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当b=4时,问t为何值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求b的取值范围.
3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
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点P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Q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31.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12,点P从B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点后点P停止运动,点M始终为线段BP的中点
(1)若AP=2时,PM=____;
(2)若点A表示的数是-5,点P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满足FM=2PM,请求出点F 表示的数;
(3)若点P从B点出发时,点Q同时从A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一直
..向右运动,当点Q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
32.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
,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解题关键在于对其概念的理解.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首先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将原代数式化简,再将所求代数式化成用(a+b)与ab表示的形式,然后把已知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解:∵(5ab+4a+7b)+(3a-4ab)
=5ab+4a+7b+3a-4ab
=ab+7a+7b
=ab+7(a+b)
∴当a+b=7,ab=10时
原式=10+7×7=59.
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利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和去括号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详解】
解:,故排除A;
=3-,选项B正确;
C. 3-=3,故排除C;
--=3,故排除D.
D. (3)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和去括号原则,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这天的温差就是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列式计算.
【详解】
解:该日的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为8﹣(﹣1)=8+1=9(℃),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是需要熟记的内容.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平移的特征分析各图特点,只要符合“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即为正确答案.
【详解】
解:根据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将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A,
其它三项皆改变了方向,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学生易混淆图形的平移,旋转或翻转而误选.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
解:0.000104=1.04×10−4.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共用6天完成任务,等量关系为:用老机器加工100个零件用的时间+用新机器加工400套用的时间=6即可列出方程.
【详解】
设该厂原来每天加工x个零件,
根据题意得:100400
6 x2x
+=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方程移项,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详解】
解:方程3x﹣1=0,
移项得:3x=1,
解得:x=1
3
,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将a﹣3b=2整体代入即可求出所求的结果.
【详解】
解:当a﹣3b=2时,
∴2a﹣6b
=2(a﹣3b)
=4,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代数式的求值,正确对代数式变形,利用添括号法则是关键.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题目中的数值转换器可以写出前几次输出的结果,从而可以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进而求得第2020次输出的结果.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
当x=1时,
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4,
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2,
第三次输出的结果是1,
第四次输出的结果是4,
第五次输出的结果是2,
第六次输出的结果是1,
第七次输出的结果是4,
第八次输出的结果是2,
第九次输出的结果是1,
第十次输出的结果是4,
……,
∵2020÷3=673…1,
则第2020次输出的结果是4,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数字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发现题目中数字的变化特点,求出相应的数字.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相反数的定义是: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还是0.
【详解】
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得:-3的相反数是3.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相反数,题目简单,熟记定义是关键.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
【详解】
∵9<15<16,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估算,估算应是我们具备的数学能力,“夹逼法”是估算的一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
二、填空题
13.【解析】
【分析】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依题意得90-x=
解得x=67.5
故填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角度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
解析:67.5
【解析】
【分析】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依题意得90-x=1 3 x
解得x=67.5
故填67.5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角度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补角的性质.
14.7
【解析】
试题分析: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该方程的解.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可得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的值.
解:把x=5代入方程ax﹣8=20+a
得:5a﹣8=20+a,
解析:7
【解析】
试题分析: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该方程的解.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可得关
于a 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 的值.
解:把x=5代入方程ax ﹣8=20+a
得:5a ﹣8=20+a ,
解得:a=7.
故答案为7.
考点:方程的解.
15.-5
【解析】
【分析】
首先要理解该计算机程序的顺序,即计算顺序,一种是当结果,此时就需要将结果返回重新计算,直到结果,才能输出结果.
【详解】
解:根据如图所示:
当输入的是的时候,,
此时结果
解析:-5
【解析】
【分析】
首先要理解该计算机程序的顺序,即计算顺序,一种是当结果1>-,此时就需要将结果返回重新计算,直到结果1<-,才能输出结果.
【详解】
解:根据如图所示:
当输入的是1-的时候,1(3)21-⨯--=,
此时结果1>-需要将结果返回,
即:1(3)25⨯--=-,
此时结果1<-,直接输出即可,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程序设计题,解题关键在于数的比较大小和读懂题意.
16.3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中的对应关系,由斤重的西瓜卖元,列方程求出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再根据“一个斤重的西瓜定价为元”可得出(12+6)斤重西瓜的定价.
【详解】
解:设6斤重的西瓜卖x 元
解析:3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中的对应关系,由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列方程求出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再
根据“一个()a b +斤重的西瓜定价为 36ab A B ⎛++⎫ ⎪⎝
⎭元”可得出(12+6)斤重西瓜的定价. 【详解】
解:设6斤重的西瓜卖x 元,
则(6+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为:363(21)6x x x =+++
元, 又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
∴2x+1=21,解得x=10.
故6斤重的西瓜卖10元.
又18=6+12,
∴(6+12)斤重的西瓜定价为:6121021=3336⨯++
(元). 故答案为:3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求代数式的值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17.﹣; 3.
【解析】
【分析】
根据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的定义解答.
【详解】
解: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2+1=3,
故答案是:﹣;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
解析:﹣
2
π; 3. 【解析】
【分析】 根据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的定义解答.
【详解】 解:单项式﹣
22πa b 的系数是﹣2π,次数是2+1=3, 故答案是:﹣
2
π;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把一个单项式分解成数字因数和字母因式的积,是找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关键.
18.-22
【解析】
【分析】
将m﹣2n=2代入原式=2[﹣(m﹣2n)]3﹣3(m﹣2n)计算可得.
【详解】
解:当m﹣2n=2时,
原式=2[﹣(m﹣2n)]3﹣3(m﹣2n)
=2×(﹣2)3
解析:-22
【解析】
【分析】
将m﹣2n=2代入原式=2[﹣(m﹣2n)]3﹣3(m﹣2n)计算可得.
【详解】
解:当m﹣2n=2时,
原式=2[﹣(m﹣2n)]3﹣3(m﹣2n)
=2×(﹣2)3﹣3×2
=﹣16﹣6
=﹣22,
故答案为:﹣2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代数式的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整体代入思想的运用.
19.6
【解析】
【分析】
利用负整数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性质计算即可.
【详解】
解:原式=5+1=6,
故答案为:6.
【点睛】
本题考查了负整数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解析:6
【解析】
【分析】
利用负整数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性质计算即可.
【详解】
解:原式=5+1=6,
故答案为:6.
【点睛】
本题考查了负整数指数幂和零指数幂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0.(180﹣x)°.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180°﹣∠1,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l1∥l2,∠1=x°,
∴∠2=180°﹣∠1=180°﹣x°=(180﹣x)°.
故
解析:(180﹣x)°.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180°﹣∠1,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l1∥l2,∠1=x°,
∴∠2=180°﹣∠1=180°﹣x°=(180﹣x)°.
故答案为(180﹣x)°.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注意: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视图的观察角度,可得答案.
【详解】
根据三视图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得到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数
解析: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视图的观察角度,可得答案.
【详解】
根据三视图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得到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故答案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点睛】
本题考查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熟练掌握三视图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2.2
【解析】
【分析】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解: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5﹣3=2条对角线,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熟记
解析:2
【解析】
【分析】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
解: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5﹣3=2条对角线,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熟记知识点(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是解此题的关键.
23.①④
【解析】
【分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平行线性质,对顶角的性质逐一进行判断即可得.
【详解】
①若∠1=∠2,∠2=∠3,则∠1=∠3,真命题,符合题意;
②令a=1,b=-1,此
解析:①④
【解析】
【分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平行线性质,对顶角的性质逐一进行判断即可得.
【详解】
①若∠1=∠2,∠2=∠3,则∠1=∠3,真命题,符合题意;
②令a=1,b=-1,此时|a|=|b|,而a≠b,故②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③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③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
④对顶角相等,真命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④.
【点睛】
本题考查了真假命题,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4.﹣3cm
【解析】
【分析】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详解】
解:因为上升记为+,所以下降记为﹣,所以水位下降3cm时水位变化记作﹣3c m.
故答案为:﹣3
解析:﹣3cm
【解析】
【分析】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详解】
解:因为上升记为+,所以下降记为﹣,所以水位下降3cm时水位变化记作﹣3cm.
故答案为:﹣3cm.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有理数的意义.
三、压轴题
25.(1)10;(2)
21
2
±;(3)
28
8.
5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
(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
(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
【详解】
(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
(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
设OB=m,列方程得:m+3m=14,
解这个方程得,
7
m
2 ,
所以,OA=21
2
,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
21
2
.
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
a=-21 2
综上,a的值为±21
2
.
(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
.
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
综上,点c的值为:±8,±28 5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6.(1)4,16;(2)x=﹣28或x=52;(3)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解析】
【分析】
(1)由A1A2=A2A3=……=A19A20结合|a1﹣a4|=12可求出A3A4的值,再由a3=20可求出a2=16;
(2)由(1)可得出a1=12,a2=16,a4=24,结合|a1﹣x|=a2+a4可得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由(1)可得出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类似火车过桥问题),即可得出关于v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A1A2=A2A3=……=A19A20,|a1﹣a4|=12,
∴3A3A4=12,
∴A3A4=4.
又∵a3=20,
∴a2=a3﹣4=16.
故答案为:4;16.
(2)由(1)可得:a1=12,a2=16,a4=24,
∴a2+a4=40.
又∵|a1﹣x|=a2+a4,
∴|12﹣x|=40,
∴12﹣x=40或12﹣x=﹣40,
解得:x=﹣28或x=52.
(3)根据题意可得:A1A20=19A3A4=76.
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
依题意,得:9v=76+5,
解得:v=9.
答: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规律性:图形的变化类,解题的关键是:(1)由相邻线段长度相等求出线段A3A4的长度及a2的值;(2)由(1)的结论,找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7.(1)3;(2)1
2
;-3,2,-4或2,-3,-4.(3)a=11或4或10.
【解析】
【分析】
(1)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为即可;
(2)按照三个数不同的顺序排列算出最佳值,由计算可以看出,要求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只有当前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最小,最小只能为|−3+2|=1,由此得出答案即可;
(3)分情况算出对应的数值,建立方程求得a的数值即可.
【详解】
(1)因为|−4|=4,-4-3
2
=3.5,
-4-31
2
+
=3,
所以数列−4,−3,1的最佳值为3.故答案为:3;
(2)对于数列−4,−3,2,因为|−4|=4,
43
2
--
=
7
2
,
432
||
2
--+
=
5
2
,
所以数列−4,−3,2的最佳值为5
2
;
对于数列−4,2,−3,因为|−4|=4,||
4
2
2
-+
=1,
432
||
2
--+
=
5
2
,
所以数列−4,2,−3的最佳值为1;
对于数列2,−4,−3,因为|2|=2,2
2
4
-
=1,
432
||
2
--+
=
5
2
,
所以数列2,−4,−3的最佳值为1;
对于数列2,−3,−4,因为|2|=2,2
2
3
-
=
1
2
,
432
||
2
--+
=
5
2
,
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1 2
∴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2
2
3
-
=
1
2
,
数列可以为:−3,2,−4或2,−3,−4.
故答案为:1
2
,−3,2,−4或2,−3,−4.
(3)当2
2
a
+
=1,则a=0或−4,不合题意;
当
9
2
a
-+
=1,则a=11或7;
当a=7时,数列为−9,7,2,因为|−9|=9,
97
2
-+
=1,
972
2
-+
+
=0,
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0,不符合题意;
当
97
2
a
-+
+
=1,则a=4或10.
∴a=11或4或10.
【点睛】
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新定义运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8.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
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29.(1)1+a或1-a;(2)1
2
或
5
2
;(3)1≤b≤7.
【解析】
【分析】
(1)根据d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在点M左侧和点N在点M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2)①分点A在点B左侧和点A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
【详解】
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
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
2
,
当点A在点B右侧时,t=(3+2)÷(3-1)=5
2
;
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t≤3,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
∴1-d+3×(3-1)≤6,
解得d≥1,
∴d=1,
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
∵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
∴1<d≤7,
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
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
2
或
5
2
;②1≤b≤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30.(1)-12,8-5t;(2)9
4
或
11
4
;(3)10;(4)MN的长度不变,值为10.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
(2)运动时间为t秒,分点P、Q相遇前相距2,相遇后相距2两种情况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3)设点P运动x秒时追上Q,根据P、Q之间相距20,列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
∴点B表示的数是8﹣20=﹣12,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2,8﹣5t;
(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分两种情况:
①点P、Q相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