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哀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赏析:展现了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哀
悼
《遣悲怀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的组诗中的最后一首,此诗情感深沉且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哀悼。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
一、作品原文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唐代〕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二、译文及注释
1、译文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唯有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思念,报答你生前为我奔波劳累的苦心。
2、注释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窅冥:深暗的样子。
三、创作背景
在韦丛去世后,元稹深陷于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他通过这组《遣悲怀》诗作来抒发内心的哀思,表达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这首诗作为组诗的最后一首,更是凝聚了诗人对亡妻所有的情感与回忆。
四、整体赏析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
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
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
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
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五、诗歌内容赏析
1、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
开篇以“闲坐悲君”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悼,同时“亦自悲”又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的境遇和未来的悲观态度。
百年都是几多时,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加深了整首诗的哀愁氛围。
2、颔联:“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
这两句运用了典故,邓攸无子寻知命指的是东晋邓攸在战乱中失子后,深知天命难违,不再强求;潘岳悼亡犹费词则是指西晋潘岳为亡妻作《悼亡诗》,情感真挚,但终究无法挽回逝者的生命。
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接受。
3、颈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
诗人在这两句中表达了对死后与亡妻同穴而葬的期望,但随即又意识到这不过是虚妄的幻想,因为死后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他生缘会更难期,则进一步强调了来生重逢的渺茫和不可能,加深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和哀悼。
4、尾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结尾处,诗人以誓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深情厚意。
他决心终夜长开眼,不再入眠,以此作为对亡妻平生未展眉(即生前未曾开心过)的报答。
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愧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六、艺术特色
1、情感真挚
全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都透露出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令人动容。
2、典故运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邓攸无子和潘岳悼亡的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3、对比手法
诗中通过对比生前与死后的情境,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差距,突出了诗人对亡妻的念和无法释怀的悲痛。
4、誓言般的语言
结尾处诗人以誓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深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七、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