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3.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

“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

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

故而不受人们欢喜。

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

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

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

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5.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

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

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

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

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
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

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
道理。

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