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与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53
例1:(25+125)×4 例2:45×55+45×45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4,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45,并且55+45=100,=25×4+125×4 =(55+45)×45=100+500 =100×45=600 =4500三、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计算过程却不一定简便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以下两种情况:1.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通过练习、观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56×26+44×26 (56+44)×26=(56+44)×26 =(56+44)×26=100×26 =100×26=2600 =26002.再引导要求学生用乘法分配律做一做以下两个算式:观察计算方法相同, 但是第一道题计算简便,第二道题计算并不简便!(125+8)×8
(35+65)×17=125×8+8×8 =35×17+65×17=1000×64 =595+1105=1064 =1700
通过这些练习对比,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
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

这种
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应用意识。

如果每一个运算定律,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得出
来的,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较深的印象,也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强调什么样的题目要简便计算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出版《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
第六期).[2]河北教育报刊社《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年第一期).[3]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教师用书》(2016. 12月版).
前言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在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使其体现出自身的学习主人翁地位。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面对即将临近的高考的压力,他们在复习时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在生物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却忽视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更加忽视了生物学素养的提高,导致复习课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一、科学复习,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及科学思维
高三生物复习中教师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首要要求。

教师要用核心素养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构建不同的知识体系,体现学科内容的整体性、辩证性、动态性、层次性,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教师应站在学习帮助者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养成爱思考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复习“细胞的增殖”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回忆一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并将这些分裂过程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变化呈现出来,再加以比较,从而更清晰掌握三种不同分裂方式的区分性特点,并更深入思考细胞分裂(无丝分裂除外)时染色质为何要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着丝点为何要分裂?无丝分裂因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而得名,那么实际上是否有遗传物质复制的需要呢?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若没有逐一分析S 型菌中的多种成分,也没有对蛋白质和多糖进行分离、提纯工作,而是通过不断去除各种成分,从而得到相对纯净的转化因子,再进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确认转化因子是DNA ,那这个实验和教材的实验有什么区别?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如果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侵入了大肠杆菌,而DNA 留在外面,离心后放射性元素在试管分布是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深层次问题要求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的学习和再思考,整合学生的认知,理清学生的逻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更清楚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避免了高三复习课炒冷饭现象。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三生物复习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规律都源于生物学实验。

许多抽象的实验便可以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在复习课上唤起他们对某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核心词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展示出来,引
导学生利用“5W1H ”法进行联想:
即回答Why (为什么发生),Where (在哪里发生),When (什么时候),What (发生了什么),Who (由谁执行),How (怎样进行)。

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体系中的经验和知识,往往能构建出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课上再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并进行多元化评价。

在制作思维导图及对他人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点,形成有条理的知识串联,达到高效复习的目标。

又如在如“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该实验对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的要求,再让学生根据展示内容对实验过程作深入剖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同时,在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拓展与延伸时,如跟选修1的果酒制作相结合,即进行教材实验的二次开发,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的目标。

这样的实验复习课让学生明白——在解答与实践相关联的实验题时,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实验思路,即只要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地突破实验拓展题的难点,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分析常考题型,从考题中总结作答技巧,提高生物课堂复习效率
考纲是高三复习课的指挥棒,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考题,摸清某一题型的规律。

例如,遗传概率的计算是学生无从下手的复杂考点,实际上,“遗传题”是一种模式化的题型,教师先检查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解题口诀即“无中生有为隐病,隐病找隐女,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病,显病找显男,母女患病为伴性”,学生先根据口诀判断完遗传方式,若仍不能完全确定其遗传方式,再代入某些个体具体的基因型,确定后只需要将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写出来,再将每种有病和正常的情况单独计算出来,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对于伴性遗传,XY 型患病特征可以直接运用在ZW 型的生物类型,只需要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与探讨
曾艳芳
(广东省河源市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高三是中学阶段学习任重最重的一年,生物学科的复习时间更为紧迫。

如何让学生构建好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利用有效的
课堂教学时间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成为了每一位生物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对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课 知识要点【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53-02
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54 学法教法研究
将性别反过来即可,大大节省了时间。

四、注意知识点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差距
学生在基础考查中能准确说出基于理想状态下光合作用的每一个阶段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场所,能量变化,影响因素等,却在答题的时候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挖掘到题目深层次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光合作用的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光照强度减弱、温度太高、二氧化碳浓度过低,酶活性变化等条件下光合速率的变化,这才是在题目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T2噬菌体的DNA 进入到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理想状态下保温、离心后标记了35S 一组放射性分布在上清液,标记了32P 一组放射性分布在沉淀物,而现实是标记了35S 一组在沉淀物也出现了放射性,标记32P 一组在上清液也出现了放射性,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使学生很容易根据实验过程考虑搅拌、保温时间等对实验的影响。

五、结语
总之,生物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也是能力与方法并重的学科,提高复习课的效率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面对高考日益临近的压力,生物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恰当的组织与设计让学生有条不紊的复习,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真正地做到灵活应用,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邵士兵.运用问题导学,重建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2(3).
[2]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3]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62-67.
[4]延晓华.由繁至简,由简入繁: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C],2016.
中职教学作为我国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PPT 、投影、录像以及计算机等电教媒体的形式出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调的语言传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

2.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人机的交互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显著特点,这种交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转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中职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够牢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主动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有了一定了解,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辅导,查漏补缺,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3.信息技术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便捷性和超文本特性,能更快捷更客观地对教学信息进行归纳和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举个例子,中职地理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这一课时,提出了一个代表性的问题:假设你是该市主管工业的负责人,要在该市郊区发展工业生产,分别设立水泥厂、纺织厂以及食品加工厂,你会如何布局选址?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来,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培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的一大特色就是专业设置多样化,面对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备课、讲授、演示和实验时,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备课或准备素材,耗费大量精力,且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多抽象的内容无法很好地演示和表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省了时间,演示实验和动画展示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融合形式
信息技术的功能多样,与中职教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1.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一般由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主机、一台控制机以及多台学生机组成,主机就是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控制机是服务器,负责连接教师机与学生机。

在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里,教师通过教师机连接所有学生的电脑,进行实时的画面传送并作相应讲解,可对每个学生的电脑以及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观察,利于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学生也可以针对课堂上的疑点难点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整个过程高效便捷。

交互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来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综合功能的多媒体电化教室
多媒体电化教室在中职学校中应用得比较多,主要是由计算机、投影设备以及音视频设备组成,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电教手段合二为一,在教学中,集中了音频讲解、动画展示、文字说明多种教学手段,清晰明了地介绍课时重点和难点,学生接受度更高。

三、中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多媒体应用过度,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自制力比较差,要合理控制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规避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
多媒体能给教学过程带来便利和辅助,但并不代表多媒体的运用越多教学效果越好。

教师要根据课时目标以及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易过多,造成课堂上教师手忙脚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融合
——中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探究
冯晓云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00)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探究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融合、中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就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融合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教学 融合 实践【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5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