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的顺序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说明。
【教学难点】
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写文章都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要运用恰当、合理的说明顺序。
合理的安排顺序是一篇说明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怎样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
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2、什么是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过程中确定语句、语段先后,使文章内容条理化的一定次序。
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
怎样的顺序才算合理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确定。
三、写作指导
1、常见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①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把握事物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
通常情况下,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因此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地进行说明。
如果是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这样文章会更具有科学性。
②按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现象,再说明个别现象。
这种写法一般先写总体特征,后写具体状态。
读者先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结合事物或事理具体理解。
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先概括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
然后作具体解说,这样读者更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物候成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③把握语言标志,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④分清主次,综合运用。
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对于同一座建筑,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要介绍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如介绍该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
介绍该建筑物的历史变迁,应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写好说明文,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
我们需要对说明对象进行仔细观察、调查研究,了解其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正确阐述事理的根本因素。
3、说明顺序的使用效果
(1)时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
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语言》)分析:时间顺序。
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空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作者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阐述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样的物候特点。
(3)逻辑顺序的使用效果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说明文作者就采取了逻辑顺序,先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的原因,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明。
(4)说明顺序的综合使用效果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除了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又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
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在说明文等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说明顺序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主要讲析说明的顺序,通过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并且能够熟练灵活的选择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科学严谨的说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