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78 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地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第三次:1958~197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第四次: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 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比较 1.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 所有制 “一五”计划末期 单一公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市场机制
运行机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
理体制
调控机制
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 国家主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 调控企业 平均主义严重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 配置 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能更好地发挥计 不 宏观调控 划与市场两种手 同 段的长处 点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目的
相同点
实现共同富裕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 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
三、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和 历史地位 1.1949~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特点: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原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使资本 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3)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3~1956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期 (1)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 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 (3)地位: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分配制度
主要特征
作 用
积极
促使“一五”计划超
额完成 权力高度集中,严重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
发展
消极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私有制占主体
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总量平衡 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 长期健康发展 按资分配为主体
单元整合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1949~1952 年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 了道路。
2.第二次:1953~1956 年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