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合集下载

94例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特点分析杂志改doc

94例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特点分析杂志改doc

94例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临床特征分析94 cases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cases clinical feature analysis赖燕肖雄斌李海霞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职业病防治所(长沙,410007)Hunan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of occupational hygiene prevention(410007 ,changsha)摘要报告94例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其中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者93例;肝功能异常者34例;典型皮肤损害者3例。

本文认为,在职业性慢性砷中毒中,最常见为周围神经性病损,其次为肝功能受损,皮肤病损最少。

神经肌电图是一项早期客观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判定指标。

94 cases reported cases of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neurogenic around the 93, Liver function is unusual person 34 cases, The typical skin lesions 3.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n occupational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diseases around for second liver damage, loss, skin. Nerve emg is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objective judgement index.关键词职业性慢性砷中毒,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肝功能损害,皮肤损害Keywords Occupational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Around neurogenic damage,Liver damage,Skin damage急性职业性砷中毒大宗病例报告很少见,但由于生活中误食砷化物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或含砷药物引起的急性、亚急性中毒者屡见不鲜。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不可避免地,某些药品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及时识别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药品监管部门会开展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报告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死因是否与药品有关联,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类型和风险程度,从而可以制定相应措施,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本文概述了2019年我国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

一、报告概述2019年,我国共报告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

平均年龄为47.7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年龄为78岁。

这些病例主要涉及的药品类别是抗生素、止痛药、心血管药、抗肿瘤药等。

报告分析表明,虽然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占比不高,但对个别患者而言,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二、不良反应类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出血、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药物过敏等。

其中,肝肾功能损伤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占比达到29.4%。

胃肠道出血和呼吸衰竭占比分别为20.6%和14.7%。

此外,抗肿瘤药物在不良反应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类药品具有较大风险。

三、风险评估从药品风险评估角度看,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最多,占比达到23.5%。

其次是止痛药和心血管药,分别占比17.6%和14.7%。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比较高,但在风险评估中并不是最高的。

这说明在实际使用中,各种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严格依照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指导,严格控制药品使用量和频率,避免超量使用和重复使用。

四、管理策略针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结果,药品监管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管理策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一方面加强对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另一方面,加大对医师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意识,避免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患者伤亡。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94例会诊病例分析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94例会诊病例分析
陈振建 朱子辉
5 50 ) 340
对临床 药师院内
( 广西 灵 山县人 民 医院 , 山县 灵
【 摘要】 目的
总结临床药师院内会诊病例 , 探讨基层 医院临床药师会诊 工作方法及效果。方法
会诊 的 9 4例的病 历 资料 进行 回顾性 分析 。结果
全 院有 7 .% 的 临床 科 室邀 发 出会 诊 申请 ; 36 会诊 效 果 以好 转 为 多数 , 会
表 1 各 科会诊 例数及会 诊效果 统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21 1 00年 0月 ~ 0 1 4月我 院临床药 师 21 年
会诊病 例 9 4例 , 6 男 2例 (6 ) 女 3 6 % , 2例 (4 ) 年 龄 3% , 4~ 2 , 6 8 岁 > 0岁为 2 例 (7 ) 5 2% 。
医师 的用药 习惯 , 模式 改变 了 , 用药 此为 影 响汤剂 处方 减少 的原 因 。( ) 5 为缩短 病人候 诊 时间 : 由于病 人来 看病 的时 间 相对集 中 , 了应付众 多 的病 人而 且 又要 完成诊 治 任务 , 为 缩
短病人候诊时间 , 有些医师就在确诊的情况下放弃开汤药
因素 ; 放弃治疗的 1 例 , 1.% , 1 占 17 考虑经济、 家庭等社会 因素造成。死亡的 3 , .%。其中, 例 占3 2 内四科 2例 , 均为
HV 阳性 患者 , I 内五科 1 , 化疗 后 免 疫 力差 , 霉 菌 引 例 为 毛 起败 血症死 亡 。总体 而 言 , 床药 师介 入 临 床 的抗 感 染 治 临 疗是有 效 的 , 但仍 有不 足 , : 有能 提前 介入 , 如 没 做到 事前 用
去 深思 。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品研发的不断推进,药品的使用率也在逐渐增加。

不良药品反应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有数十万人因为不良药品反应而死亡。

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药品使用量也非常大,不良药品反应导致的死亡病例也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要分析的就是我国的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

我们来看一下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

这3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占16例,女性占18例,可以看出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年龄方面,最小的患者年龄仅23岁,最大的患者年龄则是78岁,可以看出不良药品反应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

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有10例发生在城市,24例发生在农村,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不良药品反应死亡病例占比较高。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

据统计,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比高达50%。

其次是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占比为20%。

其余的不良药品反应类型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不良反应等。

这些不良药品反应类型主要是由于药品的作用机制导致的,有的是直接对目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有的是对器官系统产生全身性影响。

除了不良药品反应类型,我们还要关注一下这34例死亡病例中使用的药品类型。

据统计,这34例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不良药品反应死亡病例涉及的药品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药品、抗生素、止痛药和抗凝剂等。

这些药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对病人的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这些药品的病人,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加明显。

那么,针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我们应该如何加以防范呢?医务人员应该在用药前详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史,对于有慢性病史或者对某些药品过敏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关药品。

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不良药品反应的症状,要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分析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药物警戒第 1 0 卷 第 6期
2 0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年 6月
J u n e , 2 0 1 3 , V o l 1 0 , N o . 6
中图分类号 : R 9 9 4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2 9 ( 2 0 1 3 ) 0 6 — 0 3 6 9 — 0 4
i n t h e 9 4 d r u g - i n d u c e d h v e r i n j u y r C a S e S i n wh i c h l i p i d - l o we r i n g d r u g s r a n k e d i f r s t ( 3 1 . 9 2 %) , a n t i b i o t i c s r a n k e d s e c o n d ( 2 0 . 2 1 %)a n d a n t i p y r e t i c a n a l g e s i c s nd a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d ug r s r a n k e d t h i r d ( 9 . 5 7 %) . T h e c l i n i c a l yp t e s o f d mg — i n d u c e d
9 4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分析
王继美 ・ 张翠芳 赵守美 ( 东营市人民医院, 山东 东营 2 5 7 0 9 1 ; 东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山东 东营 2 5 7 0 9 1 )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 , 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ur t e s a n d c a u s a t i v e a g e n t s o f d r u g — i n d u c e d i l v e r i n j u r y a n d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94例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94例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1 一 般 资料
2 0 1 2年 1月 ~l 2月 , 该 院 门 诊 药 物 治 疗 发 生 A D R患 者 9 4例 , 根据 A D R报 表 , 按性别 、 年龄、 药 品 种类 、 给药 途 径 、 发 生 时 间、 临床 表现 、 转 归 等 进 行
分析 。
2 结果
A D R发生时间最短半分钟 , 最长 Biblioteka 3 h 。其 中 5 m i n
内发 生 1 7例 ( 1 8 . 0 9 %) , 5 ~3 0 m i n内发 生 5 1例
( 5 4 . 2 6 %) , 3 0 m i n~1 h发 生 1 3例 ( 1 3 . 8 3 %) , 超过 l h
2 . 1 一般 情 况 本组 9 4 例 中, 男 6 1例 ( 6 4 . 8 9 %) , 女 3 3 例 ( 3 5 . 1 1 %) 。年 龄最 小 5个月 , 最大 7 7岁 。9 4例 A D R 在不 同年 龄段 的分布 见表 1 。
表 1 不 同年 龄 段 A D R 发 生 情 况
作者单位 : 1 3 2 5 0 0 0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 医院 2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 三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
通信作者 : 李铭铭 , E m m l : k j y h 0 0 6 @1 6 3 . c o m
中 国医 院 统 计
2 0 1 3年 6月 第 2 O卷 第 3期
医生, 皮下注射 0 . 1 %盐酸 肾上腺素 , 及 其 他 对 症 处 理 。9 4例 A D R患者经 及 时处理 全部 治愈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5 2 5 3 . 2 0 1 3 . 0 3 . 0 1 3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依然存在一些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

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

这些病例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也引发了人们对药品安全的关注和思考。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这34例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我们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基本情况的分析。

男性占20例,女性占14例;平均年龀为45岁,最小为18岁,最大为75岁。

这些数据表明,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中性别和年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年龄段的生理和代谢特点、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们对这些病例中涉及的药品进行了分析。

发现死亡病例中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抗精神病药等。

这些药品来自于不同的药品生产企业,这表明不良反应死亡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药品生产行业的共同问题。

必须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工作,严格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我们对这些死亡病例中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了分析。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出血等,这些不良反应常常是药品滥用、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导致的。

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的监管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一些病例涉及的药品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上市,流通环节不规范,使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测和评估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目前的药品监管和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药品监管,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严格控制药品市场准入,加大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力度。

2.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及时报告不良反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我院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我院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我院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三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4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涉及的临床具体表现、不良反应名称、药品的名称和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总结分析。

结果:我院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上。

累及10个系统,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0例次,28.99%)、中枢及神经系统损害(66例次,23.91%)为常见。

上报的不良反应以抗精神分裂症类药物(142例次,48.30%)及抗癫痫药物(71例次,24.15%)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前3位分别是利培酮、奥卡西平、奥氮平。

结论:由于精神科及神经科疾病需要治疗的疗程较长,二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广泛,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重视上述二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促进临床更加安全、合理、规范地使用药物。

【关键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分析【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336-0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 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与警惕,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本文就我院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收集上报的 1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上报的合格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194份。

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报表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损害系统、临床表现、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得到初步统计结果,对结果为“不详”之处进一步核实,再进行药品的分类统计、总结分析。

2.结果2.1 一般情况年龄与性别分布,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意年龄段,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患者所占比例稍大,占54.12%。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分析非常重要。

本次报告分析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

这34例病例中,女性占57.14%,男性占42.86%。

年龄分布方面,40岁以下占35.29%,40-60岁占47.06%,60岁以上占17.6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不良反应的死亡风险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药品类别上,本次报告分析了15种不同的药物。

非处方药占据了绝大多数,占82.35%,而处方药只占17.65%。

这显示了非处方药在引发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的占比较高。

在不良反应的类型上,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占35.2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占26.47%。

这些结果表明,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特别注意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

本次报告还对疑似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布进行了分析。

东部地区占据了绝大多数,占76.47%,而西部地区只占23.53%。

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有关,也可能与东部地区患者用药的行为习惯有关。

在具体的省份分布上,A省、B省和C 省的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据了23.53%、17.65%和14.71%。

这些数据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卫生部门对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报告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

34例病例中,有15例属于严重不良反应,而另外19例属于轻度不良反应。

这提示我们,在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中,要特别关注严重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防范。

本次报告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类型和地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水平,减少不良反应造成的死亡风险。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摘要】本研究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病例的概况、临床表现特点、死因、药品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研究发现,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本身的毒性、患者特定的遗传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

本研究还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建议,以减少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发生率。

研究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安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临床表现、原因探讨、相关性分析、治疗对策、结论、研究目的、背景介绍、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预防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常规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或患者个体差异所致的不良生理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轻微不适,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一些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及时的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至关重要。

近期,XXX医院共发生了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对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不良反应原因、治疗对策等方面,旨在为进一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发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从而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死亡原因、药品相关性以及治疗对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旨在总结出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规律性和特点,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类似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也旨在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建议,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药事管理与法规案例分析

药事管理与法规案例分析

药事管理与法规案例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案例分析——“欣弗”事件案例介绍2006年7⽉27⽇,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青海省⾷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西宁市部分患者在使⽤标⽰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物药业有限公司⽣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后,出现了胸闷、⼼悸、⼼慌、寒战、肾区疼痛、腹痛、腹泻、恶⼼、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

随后,⼴西,浙江、⿊龙江、⼭东等省⾷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分别报告在本省内发现使⽤相同品种出现相类似临床症状的病例。

这种症状在全国的“欣弗”使⽤者中蔓延,并有死亡病例。

8⽉3⽇,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欣弗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并责成安徽省⾷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防⽌该药品不良事件的蔓延和重复发⽣。

安徽省⾷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向全国其他省、⾃治区、直辖市⾷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暂停销售和使⽤安徽华源⽣产的“欣弗”的协查函,并责成该药品⽣产企业⽴即全部收回其6⽉份以来⽣产所有批次的“欣弗”,责令其暂停该产品的⽣产、销售和使⽤。

经中国药品⽣物制品检定所(中检所)抽样检验,涉案“欣弗”的⽆菌检查和热原检查均不符合规定,是造成这起药品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10⽉份,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欣弗事件”的处理结果:根据《中华⼈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对安徽华源⽣产的“欣弗”药品按劣药论处,没收该企业违法所得,并处2倍罚款;责成该企业停产整顿,收回该企业的⼤容量注射剂GMP证书;撤销该企业的“欣弗”药品的批准⽂号。

同时,对安徽华源⽣物药业有限公司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分别给予撤销职务、记⼤过处分。

案例分析1 违规⽣产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张冀湘15⽇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已会同安徽省⾷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安徽华源进⾏了现场检查。

经查,该公司2006年6⽉⾄7⽉⽣产的欣弗未按批准的⼯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在世界各地,化学药品被广泛使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症。

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轻微的,如头晕和恶心,也可能是致命的。

本篇文章将讨论一个报告的结果,报告中涉及的是34例疑似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个案。

这个报告来自于全球药品监管机构之一的国际药品监管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监督和控制药物的开发和使用,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病例被称为“疑似”病例,因为它们仍在经过深入的调查,以确定药物是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这34例病例中,有29例是成人,其中17例是女性,而5例是儿童。

所有这些患者都接受了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其中一些病例中的药物也被证实是可导致死亡的。

报告指出,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许多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前已经存在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这些基础病症可能增加了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其次,有许多病例中涉及的药物都是用于治疗癌症的化学药品。

这些药物常常非常强效并会破坏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因此患者对这些药物的耐受性也可能是比较低的,并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一些患者同时接受了几种药物治疗,这可能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有些药物会相互作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因此,医生需要小心地检查患者的药物清单,并且确保确实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总的来说,该报告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风险,尤其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许多疾病,但是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医生和药品监管机构来说,必须仔细研究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险。

此外,也需要更好的教育患者,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和风险,并积极告知医生有关他们药物的过敏反应史和病史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自2013年起至2020年3月,共有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过敏和药物剂量过大。

第一种情况:药物过敏。

在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11例是由于药物过敏导致的。

药物过敏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出现的疾病。

常见的病症包括皮疹、水肿、喘息、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种情况:药物剂量过大。

在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9例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

药物剂量是指患者使用药物的时间、次数和剂量。

药物剂量过大会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积累,从而出现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过量使用会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发其他疾病。

除了药物过敏和药物剂量过大这两种情况,其他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还包括药物滥用、药物不当使用、药物毒性等。

这些病例表明了药品安全在医疗行业中的重要性。

医生和患者在用药时必须注意药品的种类、用法用量,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也应加强对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药品信息的传递。

这包括在药品说明书中详细列出药品的成份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共享病例信息和研究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透明度,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药品安全是医疗行业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证每一个用药者的安全。

94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94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食 品药 品监 督 管 理局 ( D 批 准 上 市 。2 0 F A) 03年 在 中 国 上 市 ,
共报告加替沙星有关 的不 良反应 9 4例 , 别对 9 分 4例 患者 的
年龄 、 别 、 性 用药情况及不 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 析。
2 结 果
2 1 患者 的一 般情 况 .
例 为 三 种 以 上 联 合 用 药 。 由 此 可 以 看 出联 合 用 药 所 引 发 的
剂量 , 细观察用药后患 者的I 表现 。由于有 些脏 器组织 仔 临床
的病理变化外表不 易察觉 , 临床上 可能存 在 A R漏报 现象 , D 因此 , I 医生应进一 步观察患者 肝肾功能及血 常规等各项 临床 指标 , 以便更全面地监测 A R, D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33 . AD R与给药途径 由表 5可知 , D A R发生率最高 的给 药途经是静脉滴注 , 9 共 8例 , A R报告 总数 7 .% , 主 占 D 77 其 要原 因是静 脉滴注一般都 在医院进行 , 医院对 A R监测都 较 D 重视 , 并且在 出现 A R后I 医护人员能够及 时采取有 效治 D 临床
参考文献 :
[ ] 谢金洲 . 品不 良反 应 与监测 [ . 1 药 M] 北京 : 中国医药科 技 出版
社 ,0 4:2 . 2 0 4 6
告进行统计 、 析 。 分 1 资料 来 源 与方 法 20 04年 8月 到 2 0 06年 1 2月 , 院 门 、 我 急诊 和住 院 患 者 中
例 不 良反 应 中 , 性 患 者 偏 多 , 龄 上 以 6 女 年 0岁 以 上 患 者 占 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组成 (o ̄) 不 良反应 主要 表现 为皮肤 及 附件损 害 、 4o ; 胃肠 道反应 , 以及 神经 系统 反应 等方 面。结论 在临床使用 中, 医 师应 密切重视加替 沙星不 良反应事件 , 对女性 和老年患者 应 严格掌握 临床适应证 , 避免和减少不 良反应的发生 。 关键词 : 加替沙星 ; 良反应 ( D 不 A R) 加替沙 星由百 时美施 贵宝公 司开发 , 19 于 9 9年获得美 国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的不断提升,药品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由于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一些病人在使用药品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对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34例死亡病例中,患者年龄跨度较广,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均有。

这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风险,因此在使用药品时应格外慎重。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他们更容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更加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类型多样。

在这34例病例中,有些是由于过敏反应引发的,有些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导致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这些结果表明药品的不良反应机制复杂,因而在设计和开发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研究还发现,患者在使用药品之前未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的病例较多。

这说明患者对药品的了解不足,在使用药物之前没有充分告知医生自身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医生也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一些病例的死亡是由于药品的错误使用导致的。

有些患者在使用药品时未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用法使用,或者在购买药品时选择了劣质或伪劣产品。

这些不当的用药行为直接增加了药物的风险,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选择可靠的药品来源,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通过对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充分了解自身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医生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并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选择可靠的药品来源,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资料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实例

资料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实例

资料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实例报告编号:XXXX/2024报告时间:2024年X月X日1.引言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范围内,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或其他原因,引起患者出现的有害症状或体征。

及时准确地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对于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非常重要。

2.药品信息药品名称:XXX批准文号:XXX生产企业:XXX使用剂量:XXX3.不良反应描述根据患者反馈和医生报道,使用药品XXX后出现不良反应如下:3.1XX不适症状描述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3.2XX体征改变描述体征改变,如皮疹、腹泻等。

4.不良反应报告统计统计所有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率、时间分布等。

4.1不良反应发生率药品使用范围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XX%。

4.2不良反应时间分布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60%的不良反应在首次使用后48小时内出现。

5.不良反应风险因素分析基于患者特征、药品特征等因素,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可能风险因素。

5.1患者特征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特征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比如,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5.2药品特征分析药品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特征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比如,该药品的副作用与其在肝脏中的代谢机制相关。

6.不良反应处理措施提出针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调整用药剂量、联合用药、停药等。

7.不良反应预防建议提出预防不良反应的建议,包括临床使用上的提示、监测措施等。

8.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我院对药品XXX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统计,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建议,以确保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

附录:不良反应报告表格表格包括不良反应的具体描述、出现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是指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意外不良反应,包括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

这些病例报告对于药品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确认药品是否安全有效以及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我将就最近发生的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这些病例的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用药时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症状、诊断结果等。

我将分析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根据数据统计,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有23例为女性,占67.65%;有11例为男性,占32.35%。

这显示出女性在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中的比例较高。

接下来,我将分析患病时间和用药时间。

根据数据统计,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中,患者的患病时间与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有15例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出现不良反应,并在短时间内死亡;而有19例患者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内才出现不良反应,并最终死亡。

这显示出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

这3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患病时间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症状的相关性,以及诊断结果与死亡原因的关联。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药品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9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9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㊀作者简介:张歆ꎬ男ꎬ主管药师ꎬ研究方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ꎬE-mail:2804075527@qq.com9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张歆ꎬ周文琦(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ꎬ山东淄博255020)摘要:目的㊀通过收集唑来膦酸注射液在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ꎬ并对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ꎬ提出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ꎬ保证患者用药安全ꎮ方法㊀对2011年1月1日~2016年9月30日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集到的9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ꎬ按照人群年龄与性别㊁累计系统-器官㊁发生时间㊁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ꎮ结果㊀94例不良反应女性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ꎬ46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ꎻ临床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包括全身性㊁神经系统㊁消化系统㊁皮肤及其附件系统㊁泌尿系统㊁呼吸系统损害等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为在用药后24h内ꎬ属速发型不良反应ꎮ结论㊀生产企业应加强女性患者和中老年患者用药方面的研究工作ꎬ临床上应密切监护ꎬ规范用药ꎬ保证患者用药安全ꎮ关键词:唑来膦酸注射液ꎻ不良反应ꎻ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969.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18)08-0493-003doi:10.13506/j.cnki.jpr.2018.08.016Analysison94casesofadversedrugreactionsofZoledronicAcidInjectionZHANGXinꎬZHOUWenqi(ZiBoCenterforADRMonitoringꎬZibo255020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putforwardtheeffectivemeasuresforpreventingthe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sanden ̄surethesafetyofthepatientsbycollectingthecommonadversereactionsofZoledronicAcidInjectioninclinicꎬandanaly ̄zingthecharacteristicsandlawsofadversereactions.Methods㊀Accordingtotheageandsexofthepopulationꎬthecumula ̄tivesystem-organꎬthetimeofoccurrenceꎬthenewortheadverseeffectofzoledronicacidinjectionon94casesofzoledronicacidinjectionadversereactionscollectedbyZiboCenterforADRMonitoringfromJanuary1st2011toSeptember30th2016.Results㊀Theincidenceofadverseeventsproportionoffemalewasmorehigherthanmaleꎬ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washighestinpatientsover46yearsofageꎬinvolvingmainlysystemicorganorsystemdamageꎬincludingnervoussystemꎬdigestivesystemꎬskinandtheappendagesꎬurinarysystemandrespiratorysystem.Adversereactionsoccurredlessthan24hoursaftertreatmentwithinthefasthairtypeofadversereactions.Conclusion㊀Pharmaceuticalmanufacturersshouldstrengthenthestudyontheuseofdrugsinwomenpatientsandmiddle-agedandelderlypatients.Itshouldbecloselymonitoredandregulatemedicationinclinicaltoensurethemedicationsafetyofpatients.Keywords:ZoledronicAcidInjectionꎻAdversedrugreactionꎻNitrogen-containingbisphosphonatesdrug㊀㊀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典型代表ꎬ在已上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中其综合疗效最好ꎬ不仅可以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ꎬ也可直接或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ꎮ[1]文献报道ꎬ唑来膦酸抑制骨转移和抗骨吸收的作用是前几代双膦酸盐的100~850倍ꎮ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高钙血症ꎬ并且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ꎬ其在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㊁降低医疗风险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ꎮ[2]且具有显著的肾脏安全性ꎬ临床使用方便ꎬ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3-4]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资料收集㊀资料来源于2011年1月1日到2016年9月30日期间ꎬ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4例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ꎮ1.2㊀统计方法㊀本次研究通过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ꎬ对收到的94例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患者按照用药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别对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人群年龄与性别㊁累及系统-器官㊁原患疾病㊁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ꎮ2 结果2.1㊀年龄与性别分布㊀9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ꎬ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ʒ3.08ꎮ患者最大年龄85岁ꎬ最小年龄16岁ꎻ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ꎬ详见表1ꎮ表1㊀94例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年龄(岁)病例数(n)各性别病例数(n)男女构成比/%<181011.0618~453123.1946~603172432.9861~8052104255.32>817527.45合计942371100.002.2㊀剂量与用法分布㊀9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ꎬ均为每日1次静脉滴注ꎮ日用药剂量分为4mg与5mgꎬ在94例不良反应病例中ꎬ日剂量5mg者54例(57.45%)ꎬ其中药品来源为NovartisPharmaSteinAG[规格:100mLʒ5mg(以唑来膦酸无水物计)]20例㊁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5mLʒ4mg)12例㊁NovartisPharmaSchweizAG[规格:100mLʒ5mg(以唑来膦酸无水物计)]11例㊁上海宝龙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mLʒ4mg)1例ꎻ日剂量4mg者40例(42.55%)ꎬ其中药品来源为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mLʒ4mg)27例㊁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5mLʒ4mg)7例㊁NovartisPharmaSchweizAG[规格:100mLʒ5mg(以唑来膦酸无水物计)]6例ꎮ9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ꎬ提及溶媒的报告共有13例ꎬ其中12例报告中溶媒为9%氯化钠注射液100mLꎬ1例报告中溶媒为5%葡萄糖注射液100mLꎬ报告中未提及药物滴速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联性ꎮ2.3㊀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分布㊀94例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器官ꎬ计有143例次ꎬ涉及全身㊁神经㊁消化㊁皮肤及其附件㊁泌尿和呼吸等系统和器官ꎮ其中全身性损害占比最大ꎬ达65.04%ꎬ详见表2ꎮ表2㊀ADR临床表现分布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例次)例次(n)构成比/%全身性损害发热(80)㊁寒战(5)㊁畏寒(3)㊁乏力(3)㊁不适(2)9365.04神经系统损害疼痛(6)㊁关节疼痛(4)㊁肌肉疼痛(12)㊁肌肉不适(1)㊁下肢痛(1)㊁结膜炎(1)㊁谵妄(1)2618.18消化系统损害恶心(7)㊁呕吐(3)㊁口干(1)117.6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3)㊁瘙痒(2)㊁斑丘疹(2)㊁多汗(1)㊁潮红(1)96.29泌尿系统损害肾功能异常(2)21.40呼吸系统损害胸闷(1)㊁咽痛(1)21.40总计143100.00㊀注:1例病例可能发生2例次或2例次以上不良反应ꎬ故例次数大于病例数2.4㊀原患疾病构成㊀94例不良反应病例ꎬ共包含原患疾病118种次ꎬ包括骨质疏松㊁肺恶性肿瘤㊁多发性骨髓瘤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ꎮ其中日剂量4mg的不良反应病例中原患疾病共有49例次ꎮ34例原患疾病为骨质疏松㊁4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㊁3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㊁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㊁2例为冠心病㊁1例为骨关节炎㊁1例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㊁1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㊁1例为肺部感染ꎻ其余原患疾病为日剂量5mg的不良反应病例中所涉及ꎮ其中骨质疏松总占比最大ꎬ达32.20%ꎬ详见表3ꎮ表3㊀原患疾病构成原患疾病例次(n)构成比/%骨质疏松3832.20骨折97.62肺恶性肿瘤86.78多发性骨髓瘤75.93类风湿性关节炎75.93冠心病43.39乳腺恶性肿瘤43.39系统性红斑狼疮43.39高血压32.54骨关节炎32.54糖尿病32.54骨继发恶性肿瘤21.69前列腺恶性肿瘤21.69营养性贫血21.69右支气管肺癌21.69重度骨质疏松21.69大动脉炎10.85短暂性脑缺血10.85肺癌ꎬ复发性10.85肺部感染10.85肝血管瘤10.85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0.85关节炎10.8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0.85急性胃肠炎10.85结缔组织病10.85颈椎恶性肿瘤10.85颈椎间盘脱出10.85巨幼细胞遗传性贫血10.85腰椎退行性疾变10.85支气管扩张10.85转移性成骨肉瘤10.8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85椎间盘感染(脓性)10.85总计118100.00㊀注:1例病患可能有2种或2种以上原患疾病ꎬ故原患疾病种次大于病例数2.5㊀新的㊁严重的不良反应㊀94例不良反应中ꎬ已知一般不良反应57例(60.64%)ꎻ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6例(6.38%)ꎻ已知严重的不良反应30例(31.91%)ꎻ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1例(1.06%)ꎬ详见表4ꎮ2.6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㊀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ꎬ最短的20minꎬ最长的达7dꎮ其中9~24h内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达到42.55%ꎬ1~8h内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占32.98%ꎬ详见表5ꎮ2.7㊀ADR的转归㊀94例不良反应病例中ꎬ18例好转ꎬ76例治愈ꎬ无死亡病例ꎮ表4㊀新的不良反应表现新的不良反应名称(严重程度)例次(n)畏寒(一般)3潮红(一般)1谵妄(一般)1咽痛(一般)1肾功能异常(严重)1合计7表5㊀ADR发生时间与不良反应表现构成ADR发生时间ADR病例数(n)构成比/%不良反应名称<1h1010.64发热(6)ꎻ高热(2)ꎻ肌痛(1)ꎻ恶心(1)ꎻ皮疹(1)ꎻ瘙痒(1)ꎻ疼痛(1)ꎻ关节疼痛(1)ꎻ寒战(1)1~8h3132.98发热(19)ꎻ高热(5)ꎻ肌痛(4)ꎻ恶心(3)ꎻ呕吐(2)ꎻ体温升高(2)ꎻ寒战(2)ꎻ疼痛(1)ꎻ皮疹(1)ꎻ畏寒(1)ꎻ下肢痛(1)ꎻ瘙痒(1)ꎻ斑丘疹(1)ꎻ关节疼痛(1)ꎻ多汗(1)ꎻ不适(1)ꎻ胸闷(1)ꎻ肌肉疼痛(1)ꎻ肌肉痛(1)9~24h4042.55发热(29)ꎻ高热(5)ꎻ疼痛(4)ꎻ肌痛(4)ꎻ乏力(3)ꎻ恶心(3)ꎻ畏寒(2)ꎻ肾功能异常(2)ꎻ关节痛(2)ꎻ寒战(2)ꎻ呕吐(1)ꎻ不适(1)ꎻ皮疹(1)ꎻ结膜炎(1)ꎻ潮红(1)ꎻ口干(1)ꎻ咽痛(1)ꎻ肌肉不适(1)ꎻ肌肉疼痛(1)1d~7d1313.83发热(12)ꎻ斑丘疹(1)ꎻ谵妄(1)合计94100.00㊀注:1.ADR发生时间是指从首次用药开始至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ꎻ2.某例病例可能发生2例次或2例次以上不良反应ꎬ故例次数大于病例数3 讨论3.1㊀加强对女性患者和中老年患者用药方面的研究工作㊀收集到的9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ꎬ患者最大年龄85岁ꎬ最小年龄16岁ꎻ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ꎬ这可能与唑来膦酸注射液的适应证有关ꎮ患者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ʒ3.08ꎮ在收集到的9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ꎬ女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人数ꎬ建议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女性患者和中老年患者用药方面的研究工作ꎮ3.2㊀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㊀收集到的94例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器官ꎬ共包含不良反应143例次ꎬ包括全身㊁神经㊁消化㊁皮肤及其附件㊁泌尿和呼吸等ꎮ其中全身性损害占比最大ꎬ达65.04%ꎮ不良反应表现例次最多的为发热ꎬ计有80例次ꎬ其次为疼痛ꎬ计有12例次ꎮ在患者用药前ꎬ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该药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ꎮ并在用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ꎬ一旦出现体温升高或患者自觉疼痛等不良反应症状ꎬ立即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ꎬ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身体伤害ꎮ3.3㊀剂量对不良反应的影响㊀唑来膦酸注射液超说明书用量用药19例ꎬ其中日使用量5mg的不良反应发生13例ꎬ日使用量4mg的6例ꎬ占94例不良反应报告的20.21%ꎬ因无法获知不良反应发生率ꎬ故无法判断超说明书用量用药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影响ꎬ但也不排除其可能存在的影响ꎬ因此ꎬ仍建议临床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使用ꎮ3.4㊀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㊀大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24h以内ꎬ占86.17%ꎬ所以应密切患者在使用该药品24h以内的情况ꎮ3.5㊀引发的不良反应可控可治㊀94例病例报告中ꎬ不良反应治疗结果18例好转ꎬ76例治愈ꎬ转归情况良好ꎬ说明该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可控可治ꎮ3.6㊀不良反应发生机制㊀唑来膦酸进入人体后大部分经肾排出体外ꎬ其余在骨组织吸收ꎬ并在骨表面结合法尼基焦磷酸(FPP)合成酶被双膦酸盐抑制ꎬ从而达到抗骨质疏的治疗作用[5]ꎮ而FPP合成酶受抑制后ꎬ香叶基焦磷酸(IPP)的堆积ꎬ导致T细胞活化㊁增殖分泌大量IFN-γ㊁TNF-αꎬ继而通过激活等连锁反应产生大量IL-6ꎬ激发炎症反应进程ꎬ引发流感样症状及发热㊁全身肌痛㊁关节疼痛及头痛等症状[6]ꎮ本品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时应慎重ꎬ因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降低血钙的协同作用ꎬ可能延长低血钙持续的时间ꎻ与利尿剂合用时可能会增大低血钙的危险性ꎻ与沙利度胺合用时会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功能异常的危险性ꎮ患者接受高剂量本品可能引起血清中钙㊁磷和镁的水平过低ꎬ可通过静脉给予葡萄糖酸钙㊁磷酸钾或钠以及硫酸镁来补充[7]ꎮ此外ꎬ高剂量的本品会增加肾毒性的危险性[8]ꎮ3.7㊀不良反应的预防㊀鉴于唑来膦酸注射液存在的上述不良反应ꎬ医护人员在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㊁家族过敏史㊁食物过敏史ꎬ遵循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和推荐的用法用量ꎬ避免联合用药ꎮ同时要加强用药后监测ꎬ尤其是针对中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女性患者ꎮ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停药并做出必要的护理措施ꎬ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实施抢救或给予治疗ꎮ参考文献:[1]㊀杨慧ꎬ邱玲ꎬ林建国ꎬ等.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及其骨转移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ꎬ2016ꎬ24(8):1306-1310.[2]郑振雨ꎬ荆波ꎬ尹芸生.唑来膦酸对成骨细胞增殖及IGF-1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ꎬ2010ꎬ7(35):20-21. [3]戴月华.唑来膦酸加速肾功能损害引起死亡1例[J].中国药师ꎬ2006ꎬ9(9):814-814.[4]李冉.唑来膦酸相关下颌骨骨坏死病例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J].西南军医ꎬ2012ꎬ14(6):921-922. [5]韩一萱.14例唑来膦酸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ꎬ2014ꎬ11(8):3-6.[6]李铮.唑来膦酸注射液致流感样不良反应1例[J].中国新药杂志ꎬ2011ꎬ20(9):849-850.[7]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4. [8]OHWKꎬPROCTORKꎬNAKABAYASHIMꎬetal.Theriskofrenalimpairmentinhormone-refractoryprostatecancerpatientswithbonemetastasestreatedwithzoledronicacid[J].Cancerꎬ2007ꎬ109(6):1090-1096.。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根据最新的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下是我们的汇报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死亡病例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每一个生命的流失,我们都深感痛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死亡病例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在这些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死因包括心脏病、癌症、意外事故、中风等。


些疾病和意外事件造成的死亡病例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年龄层次也是非常广泛的,从婴儿到老年人都有涉及。

在分析这些死亡病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大部分死亡
病例都与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有关。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也与人们的行为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都是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意识和改善环境条件来减少的。

针对这些死亡病例,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首先,我
们需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让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安全和工业安全的重视程度。

最后,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

总的来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的汇报显示了我们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
也给我们指明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我们将继续努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我院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年龄例数构成比≦18 33.1919-39 21 22.3440-59 34 36.18≧60 36 38.29合计94 10094例ADR报告中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治愈、好转出院。

2.2ADR报告来源与报告人专业分布94例ADR报告中,来自门诊病例10例表2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药品种类例数/n 构成比/%抗微生物药62 65.96中枢系统药物 5 5.32中药注射剂7 7.45循环系统药物 6 6.38营养药 3 3.19消化系统药物 3 3.19呼吸系统药物 5 5.32其它 3 3.19合计94 1002.4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94例ADR患者涉及多个系统,共计151例次;其中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4例次占35.76%,发生率最高,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

表3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ADR涉及的系统例次/n 临床表现/例次数构成比/%皮肤及附件54 皮疹(26)、骚痒(27)荨麻疹(1)35.76消化系统38 恶心(10)、呕吐(16)腹痛(7)腹胀(5)25.17神经系统11 嗜睡(1)、头痛(6)、头晕(3)肢体麻木(1)7.28循环系统32 心慌(11)、胸闷(17)心悸(2)气促(2)21.19呼吸系统 3 咳嗽(3) 1.99全身损害13 发热(8)、乏力(3)、发冷(1)寒颤(1)8.60合计151 151 100.0注:由于有些ADR病例累及多个系统,故ADR例次多于病例例数。

3讨论94例ADR显示:ADR在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生,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发ADR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均不同。

≥60岁的老年患者比例最大(占38.29%),提示开展对老年患者ADR 监测工作已成为当前ADR监测的重要课题[2],这主要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而且很多老年患者多合并其它疾病,联合用药较普遍,这些因素均能增加ADR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强调报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收集并提交相关医学记录。

借助“首诊登记制度”,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以实现避孕药品生产厂家、批号等重要信息的追踪。

发挥计算机软件优势[5,6],降低人为误填的几率。

建立相关考评机制[7,8],以适当方式给予鼓励。

定期进行病例报告质量评估,为ADR信号检测提供高质量数据[9]。

5结语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正逐渐由报告体系向评价体系过渡,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报告体系的完善和加强[10]。

避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对于不良反应信号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对避孕药品进行客观再评价,才能保障群众安全使用避孕药品,为政府采购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1]许梅林,沈海屏,韦相才.我国开展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9):519-522.[2]张京航,张俊,张黎明.北京市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质量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5,2(4):204-206.[3]朱昊平,程利南.紧急避孕药作为非处方药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6):375-377.[4]杨华,魏晶,王嘉仡,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10):581-584.[5]郭绍来,郭代红,刘皈阳,等.基于HIS并结合PASS的电子药历软件的研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2):19-21. [6]Ortega A,Aguinagalde A,Lacasa C,et al.Efficacy of an adversedrug reaction electronic reporting system integrated into a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J].Ann Pharmacother.2008,42(10):1491-1496.[7]陈建光,高阳.省级中心对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绩效考核的实证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6):349-352.[8]王永发,周利锋,徐晋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考察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6:333-336.[9]Qian Y,Ye X,Du W,et al.A computerized system for detectingsignals due to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Br J Clin Pharmacol[J].2010,69(1):67-73.[10]郭莹,王胜兴.如何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J].中国药物警戒,2010,7(2):95-97.(收稿日期:2010-07-23编辑:温庆辉)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吕小琴陈志根(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浙江杭州310012)中图分类号:R99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29(2011)01-0052-05摘要:目的分析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疑似死亡病例最为多见(48.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67.4%);超过半数病例在用药后2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64.9%);患者死因中,因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最为多见(48.9%),其次为循环系统损伤、循环-呼吸系统损伤致死等。

结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广泛应用和药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死亡;报告分析;合理用药Analysis of94Cases of Suspected Death Caused by DrugsLV Xiao-qin CHEN Zhi-gen(Zhejiang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g,Zhejiang 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 of suspected death caused by drugs,and provide references of clinical rational and safety use of drug.Methods A total of94cases collected in zhejiang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g from Jan.2008to Jun.2010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 total of132drugs were involved in the94cases,mainly anti-infective drugs(48.5%),follow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9.1%).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was by intravenously guttae(67.4%).More than half of the cases appeared symptoms of adverse reactions within2hours after taking drugs.Allergic-like reaction and anaphylactic shock leading to death was the most common(48.9%),followed by circulatory system damage,circulation-respiratory injury.Conclusion AD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safe,effective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the clinic. The suspected death caused by drugs were mainly induced by the popular use of anti-infective drugs and traditional作者简介:吕小琴,女,主管药师,药理学。

!!!!!!!!!!!!!!!!!!!!!!!!!!!!!!!!!!!!!!!!!!!!!表1患者不良反应年龄段及性别分布年龄组(y)例数(n)构成比(%)男(n)女(n)合计(n)<101021212.77 10~19202 2.13 20~29731010.64 30~39761313.83 40~497299.57 50~59561111.70>6025123739.36合计633194100.00表2医疗机构分类统计医疗机构单位数(n)例数(n)比例(%)省级医院44 4.35市级医院141920.21县级医院202122.34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4952.13外省(由生产企业上报)11 1.06合计8794100.00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mainly drugs use by intravenously guttae and uneven qualities of drugs.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tighten control on rational drug use.Key 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ADR);death;analysis of reports;rational use of drug药品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患者解除痛苦、消除疾患的同时,因药物自身的性质和生产工艺及质量等因素,也可能给患者带来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其他不良事件,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浙江省各地向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上报了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报告,虽然每个患者的死亡原因都不尽相同,且不完全是药品不良反应所导致,但患者在用药期间死亡,不仅给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痛苦,也容易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

为此,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94例死亡病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信息。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浙江省上报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报告,共计94例。

1.2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分别对94例资料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表现、死亡原因、评价结果等进行逐项统计和分析。

2结果2.1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及既往不良反应情况9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63例,占67.0%;女性31例,占33.0%。

年龄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93岁,大于60岁的共37例,占39.4%(表1)。

家族不良反应不详的70例,无家族不良反应24例;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有4例(均为青霉素过敏),无27例,不详63例。

2.2上报疑似ADR发生的单位情况94例病例中,60例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34例由医疗机构上报。

各地区统计:宁波25例,台州24例,杭州15例,金华12例,温州7例,衢州4例、绍兴4例,丽水2例,舟山1例。

该94例ADR发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其中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较多,为52.1%,其他具体分布见表2。

2.3ADR的发生与怀疑药物种类94例病例中,单用药物为68例,两药联用为26例,联用者多为抗感染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具体药物种类及分布见表3。

2.4给药途径94例病例中,共涉及到132个药品。

其中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涉及89个药品,占总数的67.4%。

其次,口服19个,肌内注射12个,静脉推注7个,吸入2个,皮内注射2个,直肠给药1个。

2.5ADR发生时间94例病例中(4例疑似ADR发生时间不详),超过半数的病例在用药2小时内发生ADR,为61例,占64.9%,其中23例为5分钟内即发生;用药后2~24小时内发生的为19例;用药后1~2天内发生的为2例;用药后2月内发生的为5例,3例为用药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生,均为口服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