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乡》的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故乡》的艺术成就
《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写的一篇短小说。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作为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惊人的。
一、情节集中、结构完整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展开故事情节,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各部分衔接自然紧凑,布局匀称和谐,具有一种建筑的整体美。
二、善于运用出色的对比手法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小说主题,是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察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和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以及记忆中故乡的“碧绿”、“深蓝”、“金黄”的色彩,与现实中故乡的“阴晦”、“苍黄”、“萧索”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对记忆中故乡的无限向往、怀恋的心情,与对现实中故乡的失望、怅惘的心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妙用,加深了读者对小说的印象。
三、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闰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和20年后的杨二嫂)和“我”。
作者塑造的这些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0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20年后的杨二嫂: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说共出现了三次自然景物的描绘。
如开头回故乡时:“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开头的景物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中间少年闰土活动时:“这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颈带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中间的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时,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闰土的热爱。
最后离乡时:“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离乡的景物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新的希望、新的生活的想象、憧憬。
五、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这篇小说成功的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叙述:“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父亲带走了。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根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
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这段文字叙述了少年时代的“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感情以及“我”
和闰土的交往。
描写:“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是变作灰黄,而且是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
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
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且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文字形象而具体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议论:“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
”又如:“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
愿望茫远罢了。
”这些议论在文章中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这篇小说结尾、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色,充实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启示,
使主题思想跃然纸上,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当然,《故乡》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和艺术成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