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藏区发展新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扶贫,藏区发展新动力
四川甘孜:搭乘旅游扶贫快车牧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人民网>2016年09月02日>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曾有幸在四川藏区挂职的两年,丰富了人生经历,对藏区那山那水那人有一定了解。
藏区地广人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的农牧民群众,有辽阔的草原、肥沃的土地、大片的森林,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藏。
藏区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中上游,堪称“国家水塔”“国家的肺”,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具有绝对重要地位,由此天然林绝不能再砍伐,矿藏不宜过度开采,水能资源也须保持适度开发。
长期以来,藏区农牧民群众主要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加工业,受交通和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产值不大、附加值不高、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守着大量的农牧业旅游资源受穷,成为部分农牧民群众致贫主因。
敢于尝葡萄的人,收获的不只是葡萄。
四川甘孜州启动“旅游扶贫快车”,创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为经营模式,促成了高寒牧区首个以藏族木雅
文化为主题的俄达门巴旅游景区开园,成功地将当地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
“旅游扶贫快车”的“开通”,俄达门巴村的农业、畜牧业没有落下,而牧区作为可再生的特色资源,“摇身一变”成了景区,依靠股份合作方式办乡村旅游,俄达门巴村或许一年就将打赢这场脱贫翻身仗。
全村724名牧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村集体2015年分红35万元,2016年将实现保底分红85万元,实现了村民致富增收、村集体经济摆脱“空壳村”,这是藏区旅游资源走出“深闺”、反哺农牧民群众的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
通过“旅游扶贫快车”,实现了资金流、人流与藏区文化、草原风景的高度对接,更有提高了村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了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加速了各族群众文化交流,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多重功效。
不难看出,“旅游扶贫”是挖掘藏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藏区发展能力的有力举措,比国家单纯的资金扶贫效果还要好些。
这对于甘孜州以外的、资源深度相似的其他藏区来说,“被模仿、被超越”,不是不可能的,就看当地干群的思路能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合拍。
践行国家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藏区有条件实现“弯道超车”,但须提升传统农业品质、牧业附加值、优化硬软件环境打好基础,更须要因地制宜寻找符合当地特色的新载体,构建新机制,通过旅游宣传营销,将藏族民俗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打捆”并高位开发,为中外游人提供旅游车平在全国乃至全球旅游消费购买力方面“分一杯羹”,成为推动藏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