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黄河颂
教课目的
1.认识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经过频频朗诵课文,深入理解包含在此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浓烈的思想感情。
4.感觉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激烈的爱国感情,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难点
要点
经过频频朗诵课文,深入理解包含在此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教课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子女的骄傲和骄傲。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叹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概、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唱她,由于她古老,她孕育
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唱她,由于她厚重,自己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由于她饱经
沧桑,与她的子女们共同经历过磨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
民族危在朝夕,黄河又以她澎湃的力量,激励她的子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 1938 年 9 月,诗人光已然率领抗战演出队到达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日,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已然那充满激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感情的心灵
世界。
二、作者简介
光已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 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 年到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
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 年 8 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恼恨、浓
郁深邃的抒怀气味广为传唱。
1938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颂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当《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三、知识小窗
1938 年,抗日战火燃遍中国大地。
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邻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
山抗日依据地。
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击黄河船夫们与暴风恶浪格斗的
情形,倾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觉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诗
人 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弘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
第二个乐章。
四、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音频,感觉诗歌包含的感情。
2.学生朗诵课文。
朗诵要求: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第一要学会朗诵,像诗人同样热忱颂扬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
家想想,我们朗诵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留。
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留。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能够从要点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掌握。
(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颂扬之情。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信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邃、悲壮。
朗诵提示:
(1)这首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多数,朗诵时应当注意停留,以示差别。
(2)“我站在高峰之巅,望黄河滔滔,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所以停留要稍长。
后边
的四个分句注意要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当越读越激动,表现黄河的气概。
(3)三个“啊”要读得深邃,声音稍稍延伸,“黄河”要读得高昂,表示在颂扬。
(4)最后的两句“像你同样的伟大坚毅!”充满了战斗的信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下边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诵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叹之情。
五、课文精读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叹了黄河的气概?他借颂扬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色、黄河的地理特色、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叹了
黄河的气概。
诗人借颂扬黄河颂扬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子女的民族骄傲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子女像黄河同样“伟大坚毅”,以勇敢的气派和坚定的信心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2.“汹涌”“狂澜”“委宛”“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现了黄河的伟大气概和特色。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
代的炎黄后代,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
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叹之情。
3.标题中最要点的字是“颂”,表示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颂扬。
为何在演唱前安排
一段朗诵词?
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惹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前方的朗诵词交
代演唱主题,确立演唱基调,有“前言”的作用。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述颂扬,表达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之情。
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成效?
最后两句用了频频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信心。
这里用频频起了重申的作用,表达了
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5.诗歌对黄河的颂扬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
为何把黄河比作“民
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以“啊!黄河!”为标记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色、自然特色这三方
面颂扬了黄河。
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色和
自然特色作喻,一定了黄河的捍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这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诗歌,在颂扬黄河以前为何还要“望”黄河呢?
在颂扬黄河以前先“望”黄河,是先描绘,再颂扬。
作者在颂扬黄河以前,有一个蓄势阶
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慎,为后边的颂扬做
了很好的铺垫。
7.感觉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汹涌的澎湃气概。
为何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子女”联系上呢?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能够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呼吁中华子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
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8.怎样掌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亮,音节宏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联合,自由
豪放而且参差齐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睦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
黄河形象,注意创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滔滔”“惊涛汹涌,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委宛,
成九曲”等句,在者眼前睁开一幅弘大的、波壮的雄画!
9.你首中有哪些表技法得学?
文中得学借的表技法主要有:(1) 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怀象,
直接抒烈的感情。
(2) 频频,如“啊!黄河!”在中频频出,起到了加构、衬着感
情、突出主的作用。
(3) 比、人,如“你是中民族的”,“你一泻万丈,⋯⋯伸出千万条的臂膀”等句,予了黄河无穷丰富的生命力,使她像母一切深情。
10.学黄河的大与,呼吁中子女起抗争,确是作者的心声,到,我
都会血沸,并将保祖国作至高的誓词,下边我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
的格式面黄河一句心中的誓词,以此大的黄河吧。
比如: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中民族的,中子女因你而傲骄傲!
(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史,就是写中民族的辱没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大的母河!
(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修建成了中民族的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