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果菜
China Fruit &Vegetable
综合利用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第41卷,第5期
2021年5月
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构建
及其稳定性研究
范祺,张明,张博华,王崇队,
杨立风,孟晓峰,马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灵芝孢子油中含有很多功效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被氧化而造成营养损失。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乳化剂、灵芝孢子油为内部油相,构建了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包埋体系,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和灵芝孢子油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构建最佳的乳状液体系,并对乳状液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得制备的灵芝孢子油乳状液均呈双峰分布,-电位绝对值大,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5%、油浓度为0.5%时,乳状液的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在储存过程中该乳状液体系中的粒径在10d 内分布均匀。

同时还加入了不同抗氧化剂,研究抗氧化剂对乳状液抗氧化性的改善。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灵芝孢子油+水)相比,乳状液中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性有了明显提升,过氧化值降低了29.24%,加入茶多酚对灵芝孢子油的保护效果最佳,过氧化值降低了81.42%。

本文为灵芝孢子油在食品保健领域的应用以及液体口服类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灵芝孢子油;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稳定性;过氧化值中图分类号:TS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21)05-0029-07
DOI:10.19590/ki.1008-1038.2021.05.005
Preparation of Soybean Isolate Protein-
Spore Oil
Emulsion and Its Stability Study
FAN Qi,ZHANG Ming,ZHANG Bo-hua,WANG Chong-dui,YANG Li-feng,MENG Xiao-feng,MA Chao *
(Jinan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All China Federation of Supply &Marketing Co-operatives,
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
spore oil contains a lot of effective components,it is easy to be oxidized and cause
nutritional los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In this paper,soybean protein was used as emulsifier and
spore as internal oil phase to construct the soybean protein-spore oil encapsulation
system.The effect influence of protein and oil concentra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was were studied to make
收稿日期:2020-12-20
基金项目:济南市“高校20条”资助项目(2018GXRC007);泉城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2018012)第一作者简介:范祺(1991—),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天然活性成分包埋的研究工作
*
通信作者简介:马超(1982—),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
综合利用
中国果菜
sure the best emulsion system,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during storage was also measur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all the prepared spore oil emulsion,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showed bimodal distribution,had a high zeta potential absolute value and homogeneous particle distribution in10days.When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was0.5%,oil concentration0.5%,the emulsion had the minimummaximum size distribution
and best centrifugal stability coefficient,and the centrifugal stability coefficien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oil concentration.During the storage process,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emulsion was uniformly distributed within10days.
The antioxidant stability of emulsion was improved by adding different 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pore oil and water),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pore oil in the emuls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peroxide value decreased by29.24%.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ea polyphenols on spore oil was the best,and its peroxide value decreased by81.42%.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ore oil in the food fie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iquid products.
Keywords:spore oil;soy isolate protein;emulsion;stability;peroxide value
灵芝孢子油是从灵芝孢子中提取的脂质活性物质,主要化学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灵芝三萜类、灵芝酸、灵芝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保护神经系统、降血脂、防治白血病、保肝护肝等活性,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2]。

虽然灵芝孢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但在自然环境下极易被氧化。

受光照、温度、氧气等因素的影响,灵芝孢子油中的活性物质被氧化后,会产生有害物质,严重降低灵芝孢子油的保健功效[3-4]。

乳状液体系在包埋、保护、运载、成本和生物相容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5],如将不饱和脂肪酸作为油相,既能提高乳状液的营养价值,也能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性[6]。

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良好的乳化剂,具有亲水亲油平衡特性,在溶液中可迅速分散在油水界面上,通过结构变化重新排布,形成凝胶化界面层保持乳液稳定[7]。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乳状液可以有效包埋DHA、鱼油、肉桂精油等[8-10]。

大豆异黄酮、茶多酚、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油脂储藏及焙烤食品、乳制品、油炸食品的制作,也可用于各种饮料的配制,添加了抗氧化剂的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1]。

本文利用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特性构建水包油型乳状液,将灵芝孢子油作为油相包埋在内部,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和油浓度对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添加大豆异黄酮、茶多酚和抗坏血酸等几种常用的抗氧化剂,通过储藏试验,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乳状液的抗氧化稳定性,以期获得稳定性强、抗氧化效果好的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为灵芝孢子油在食品保健领域的应用及液体口服类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大豆分离蛋白(纯度>90%),索莱宝试剂公司;灵芝孢子油,浅黄色液体,CO2超临界萃取所得,购于冠县合作社;大豆异黄酮、儿茶素、抗坏血酸(纯度均≥98%),购于阿拉丁试剂公司;无水乙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甲醇、盐酸、氢氧化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上海生工股份有限公司。

1.2仪器与设备
AH2100型高压均质机,美国安拓思有限公司;高速剪切乳化均质仪,德国艾卡有限公司;UV1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NanoBrook Omni粒径分析仪,配备Zeta电位测量选件,美国布鲁克海文仪器公司;ME1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BSC-150恒温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3试验方法
1.3.1乳状液的制备
将大豆分离蛋白溶解于水中,室温下缓慢搅拌1h 使蛋白质充分溶解,将pH值调至7.0,配制质量分数4%
30
综合利用
(g/g,下同)的大豆分离蛋白母液,放入4℃冰箱保存备用。

将大豆分离蛋白母液与灵芝孢子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一定质量的抗氧化剂(大豆异黄酮、茶多酚、抗坏血酸),使体系质量达到100g。

通过高速剪切乳化均质仪以10000r/min的转速剪切1min制成粗乳液,再用高压均质机在500bar、4℃条件下均质3次制备乳状液。

1.3.2大豆分离蛋白浓度、油浓度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油浓度为0.5%,大豆分离蛋白浓度设置为0.1%、0.2%、0.5%、1.0%、2.0%,测定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电位、离心稳定性,考察蛋白浓度对乳状液的影响。

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5%,油浓度设置为0.1%、0.2%、0.5%、1.0%、2.0%,测定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电位、离心稳定性,考察油浓度对乳状液的影响。

所有样品均进行3次重复。

1.3.3乳状液储藏过程中的稳定性
将制备好的乳状液(油浓度为0.5%、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5%)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25℃)储藏10d,并在第1、2、5、7、10天测定乳状液的粒径、-电位和过氧化值变化。

1.3.4乳状液的抗氧化稳定性
对照组为灵芝孢子油加入水中,与水混合,最终油浓度为0.5%。

将添加了0.1%质量浓度的抗氧化剂的乳状液和对照组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25℃)储藏10d,并分别在第1、2、5、7、10天测定过氧化值。

1.4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用于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的表征。

取20μL乳状液样品,用水溶液稀释100倍。

在25℃条件下,激光衍射角为173°、折射指数为1.450,测定样品的粒径分布及-电位。

1.4.2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在2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2mL乳状液,800r/min 离心10min[12],在距离心管底部1cm处取样30μL,加入5mL、0.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混匀后在500nm下测定吸光度,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结果取平均值。

乳状液稳定系数采用式(1)进行计算。

稳定系数
(1)
式中,0为离心前乳状液的吸光度;t为离心后乳状液的吸光度。

1.4.3过氧化值测定
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而酸败,氧化过程中活性氧的含量(即过氧化值,用碘的毫克当量表示,单位为mmol/kg)能够反映油脂和脂肪酸的氧化程度[13]。

按《GB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测定样品的过氧化值[14]。

1.5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Origin9.0软件绘图,采用SPSS19.0处理软件中T-test方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蛋白和油浓度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
2.1.1蛋白浓度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
不同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下的乳状液粒径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所有的乳状液呈现双峰分布,第一个峰代表的是乳状液中游离蛋白的粒径,第二个峰为乳状液颗粒分布[15]。

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1%时,乳状液的两个峰分别在272nm和2080nm处;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增加时,乳状液粒径变小,说明乳状液稳定性有所改善。

如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2%时,乳状液两个峰分别为200nm和800nm;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5%时,乳状液的粒径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60nm和695nm。

继续增大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乳状液的粒径变大,这可能是因为大豆分离蛋白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浓度过高,蛋白之间相互聚集,导致乳状液粒径变大。

图1不同蛋白浓度下乳状液的粒径分布
Fig.1Size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protein
concentrations
2.1.2油浓度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
不同油浓度条件下的乳状液粒径分布如图2(见下页)
所示。

由图可知,所有的乳状液均呈现双峰分布,随着
范祺,等: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31
综合利用中国果菜
油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粒径逐渐增大;当油浓度为0.1%时,粒径最小,两个峰分别为120nm和600nm。

油浓度为0.2%、0.5%和1.0%时,乳状液粒径小幅增加。

当乳状液中油浓度为2.0%时,乳状液粒径分布明显变大,说明油浓度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的包埋能力有限,颗粒之间容易发生絮集,导致粒径变大。

图2不同油浓度条件下乳状液的粒径分布Fig.2Size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oil
concentrations
2.2蛋白和油浓度对乳状液-电位的影响
-电位是用来表征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为4.5~4.6,所有乳状液的电位在pH 为7的条件下都是负值[16]。

在图3中,0.1%大豆分离蛋白的乳状液电位绝对值为32.15mV,随着蛋白浓度的进一步提高,电位一直增大。

大豆蛋白浓度超过1.0%之后,-电位绝对值下降明显。

当蛋白浓度为2.0%时,为59.29mV。

图3不同蛋白浓度下乳状液的-电位
Fig.3-potential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protein
concentrations
图4为不同油浓度下乳状液的-电位,当油浓度为0.1%时,-电位绝对值为75.15mV。

当油浓度提高到1%时,乳状液的-电位绝对值明显变小,为48.2mV;当油浓度为2.0%时,-电位绝对值进一步下降。

当粒子的-电位绝对值大于30mV时,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的[17]。

在乳状液中存在空间排阻效应,粒子的-电位绝对值大于20mV时,也可能使粒子稳定分散于溶液中,当油浓度过高时,乳状液乳化能力有限,不能阻止粒子之间的聚集[18]。

图4不同油浓度下乳状液的-电位
Fig.4-potential of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oil
concentrations
2.3大豆分离蛋白和油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2.
3.1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图5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Fig.5Effect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concentration
on centrifugal stability of emulsions
图5为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大豆分离蛋白浓度的升高,离心稳定系数先增大后减少,当蛋白浓度为1.0%时,离心稳定系数最大,为88%,表明此时的乳状液最稳定。

当大豆蛋白浓度为2.0%时,乳状液的离心稳定系数下降为76%。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提高分层稳定性可以通过减小液滴粒径、升高连续相黏度或者减小液滴和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来达到。

按照这个定律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变化趋势,32
综合利用
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在0.1%~1.0%时,乳状液稳定性逐步上升,分析原因是连续相中未吸附的粒子的存在形成了粒子和液滴之间的三维网络结构,升高了连续相的黏度,减缓了液滴的迁移;另一方面大豆分离蛋白包覆在油滴表面增加了油滴的密度,减小了油滴和连续相的密度差;之后,由于大豆蛋白在界面及液相中的相互缠结,促进了液滴之间的絮凝,从而导致过高浓度的大豆蛋白降低了乳液的分层稳定性[19-20]。

2.3.2
油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图6为油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油浓度的提升,灵芝孢子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不断下降,由90%逐步下降为27%,这是由于油浓度过高,而大豆蛋白的乳化能力有限,不能形成足够多的乳状液颗粒,不能减小油滴和连续相的密度差,从而导致乳状液不稳定[21]。

根据上述结果,
选择0.5%浓度的大豆分离蛋白和0.5%灵芝孢子油含量来制备乳状液比较合适。

图6
不同油浓度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different oil concentrations on the centrifugal
stability of emulsions
2.4
乳状液的储藏稳定性
2.4.1
储藏过程中乳状液粒径的变化
图7为0.5%大豆分离蛋白-0.5%灵芝孢子油乳状
液储藏10d 内的粒径变化图。

由图可知,
乳状液粒径在前2d 变化不明显,在第2天时,乳状液粒径峰位于150nm 和700nm 左右。

当储藏至第5天时,粒径出现明显的增大,两个峰分别位于190nm 和1400nm 处。

第7天,乳状液粒径又进一步增大。

第10天时乳状液粒径几乎只剩下一个单峰,位于2500nm 处左右,此时乳状液出现了大颗粒聚集。

图7
乳状液储藏过程中的粒径变化
Fig.7
Size distribution of emulsions during storage
2.4.2储藏过程中乳状液电位的变化
图8为0.5%大豆分离蛋白-0.5%灵芝孢子油乳状液储藏10d 内的-电位变化图。

由图可以看出,
乳状液在储藏2d 后-电位变化不明显,
第2天绝对值为58.46mV。

储藏至第5天时,乳状液的-电位绝对值明显变小,为36.71mV。

储存至第10天时,-电位的绝对值最小,为10.29mV。

乳状液的绝对值小于20mV,说明此时的乳状液已经不稳定。

图8乳状液储藏过程中-电位变化
Fig.8
-potential of emulsions during storage
2.5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
图9(见下页)为储藏过程中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
为0.5%大豆蛋白与0.5%灵芝孢子油经均质制备而成的乳状液,并在其中加入了不同种类的抗氧化剂。

在第1天时,所有乳状液的过氧化值基本接近,其中对照组的过氧化值最大,为0.45mmol/kg。

储藏至第2天时,对照组的过氧化值明显增大,为2.25mmol/kg,其次为乳状液(0.98mmol/kg)。

而加入抗氧化剂保护的乳状液,过氧化值变化不明显。

储藏至第5天时,差距进一步拉大,加入抗氧化剂的保护优势凸显出来,三者差距不大,对照组为
3.76
范祺,等: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乳状液体系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33
综合利用中国果菜
mmol/kg,乳状液的过氧化值之间为2.75mmol/kg。

储藏至第7天时,对照组与乳状液的差距明显,茶多酚和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相比对照组的7.77mmol/kg,仅为1.2mmol/kg。

储藏到第10天时,过氧化值大小顺序为对照>乳状液>大豆异黄酮>抗坏血酸>茶多酚,过氧化值分别为10.12、7.15、4.04、2.88、1.88mmol/kg。

与对照组相比,乳状液的过氧化值降低了29.24%,加入了茶多酚的乳状液则降低了81.42%。

说明乳状液对灵芝孢子油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加入抗氧化剂后,保护效果进一步增强,其中茶多酚的效果最好。

图9乳状液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
Fig.9Peroxide values of emulsions during storage
3结论
本文利用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特性构建水包油型乳状液,将灵芝孢子油作为油相包埋在内部,通过研究蛋白和油浓度对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构建最佳的乳状液包埋体系。

制备的乳状液均呈现双峰分布。

当蛋白浓度为0.1%~0.5%时,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粒径分布变小,说明乳状液稳定性有所改善。

制备的乳状液的-电位绝对值均大于20mV。

随着大豆蛋白浓度的升高,乳状液离心稳定系数增大,由最低的25%提升到88%,当蛋白浓度为1.0%时,离心稳定系数最大,表明此时的乳状液最稳定。

随着油浓度的提升,灵芝孢子油乳状液离心稳定性在不断下降。

当油浓度为1.0%时,乳状液离心稳定系数很低。

综合粒径和电位数据,当蛋白浓度为0.5%和油浓度为0.5%时,能制得稳定性较好的乳状液。

当储藏至第5天,粒径出现明显的增大,-电位绝对值变小。

储藏到第10天时,过氧化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对照>乳状液>大豆异黄酮>抗坏血酸>茶多酚。

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的乳状液可以有效包埋灵芝孢子油,并能有效增强灵芝孢子油的氧化稳定性。

本文为灵芝孢子油在食品保健领域的应用以及液体口服类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院
[1]孟凡冰,李云成,钟耕.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脂肪酸检测[J].
食品科学,2013,34(2):42-45.
[2]胡瞬,易有金,熊兴耀,等.灵芝孢子油的研究进展[J].安徽
农业科学,2010,38(17):9214-9215.
[3]高宇杰,赵立艳,安辛欣,等.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
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4,35(2):41-46. [4]张新新.灵芝孢子油制取工艺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3:23-35.
[5]AUDE M,FLORENCE E L.Encapsulation of natural polyphenolic
compounds:A review[J].Pharmaceutics,2011,3(4):793-809.
[6]KUHN K R,CUNBA R L.Flaxseed oil-whey protein isolate
emulsions:Effect of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2,111(2):449-457.
[7]张根生,岳晓霞,李继光,等.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影响因
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7):42-49.
[8]吕平.DHA藻油乳状液制备及稳定度研究[J].食品研究与
开发,2017,38(10):85-88.
[9]李飞雨,袁兴铃,邹涵,等.复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工艺
研究[J].中国油脂,2019,44(2):46-50.
[10]李荣,彭颖,姜子涛.大豆分离蛋白包埋肉桂精油微胶囊及
精油的化学成分[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1):49-52. [11]李磊,王岳飞,梁燕,等.天然抗氧化物质的保健功能及抗
氧化活性研究进展[J].茶叶,2008,34(2):70-74.
[12]WALLE T,HSIEH F,DeLEGGE M H,et al.High absorption
but very low bioavailability of oral resveratrol in humans[J].
Drug Metabolism&Disposition the Biological Fate of Chemicals,32(12):1377-1382.
[13]何镇宏,赵海珍,陆兆新.Surfactin作为表面活性剂对O/W
型藻油DHA乳状液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21):153-15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
值的测定:GB5009.227—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305-312.
(下转第41页)
34
(上接第34页)
[15]WANG L,LIANG L,SONG Y D,et al.Partition and stability of
resveratrol in whey protein isolate oil-in-water emulsion: Impact of protein and calcium concentrations[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2017,73(2):128-135.
[16]王中江,江连洲,魏冬旭,等.pH对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及表
面疏水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2,33(11):47-51. [17]BAKRY A M,FANG Z,NI Y,et al.Stability of tuna oil and
tuna oil/peppermint oil blend microencapsulated using whey protein isolate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or pullulan[J].Food Hydrocolloids,2016,60(5):59-71.[18]HONARY S,ZAHIR F.Effect of zeta potential on the properties
of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A review(Part2)[J].Tropic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3,12(2):265-273. [19]赵强忠,周海媚.大豆纤维稳定水包油型皮克林乳液的研
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6,32(10):39-44.
[20]朱雨晴,刘伟,陈兴,等.食品级皮克林乳液的稳定机制及
稳定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7):315-322.
[21]RAMKUMAR C,SINGH H,MUNRO P A,et al.Influence of
calcium,magnesium,or potassium 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emulsions prepared using highly hydrolyzed whey protei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Food Chemistry,2000,48
(5):1598-1611.
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003mg/mL与0.0067mg/mL。

当某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时,该物质清除自由基的IC50小于10mg/mL[15]。

该结果表明,红薯叶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有一定的作用。

3结论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的优化设计,得到料液比1∶32(g/mL)、超声时间10min、超声功率300W、微波功率368W、微波时间5min为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红薯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率达到3.71%。

通过对红薯叶多酚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测得红薯叶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均小于10mg/mL,表明红薯叶多酚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

参考文献院
[1]谢克英,杨庆莹,孙瑞琳,等.红薯叶的营养研究[J].河南农
业,2015(14):37-38.
[2]钟伟.红薯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及抗肿瘤细胞增殖作
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1-5.
[3]王秋亚,薛航.红薯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开发应用研究进
展[J].食品工业,2018,39(7):260-263.
[4]吴忆微,蒋立勤.红薯叶功效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2):63-65.
[5]高荫榆,张彧,季玲.红薯叶茎系统溶剂提取物抑菌作用研
究[J].食品科学,2006(11):174-176.
[6]涂宗财,傅志丰,王辉,等.红薯叶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
性及活性成分鉴定[J].食品科学,2015,36(17):1-6.
[7]李朝阳,刁静静,李良玉.绿豆蛋白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
技术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0,32(5):49-55.
[8]陈宇航,岳凤丽,张洁,等.超声微波协同提取豆渣中水溶
性多糖的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2017,38(6):148-152. [9]孙洲悦,陈思远,陈永雄,等.辣木叶多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及其抑菌性能研究[J].食品工业,2018,39(5):70-74. [10]崔錾,吕芳,王天一,等.天浆壳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
抗氧化活性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22):167-172.
[11]马慧,茹鑫,王津,等.4种茶叶水提物及茶多酚的体外抗氧
化性能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8):65-70. [12]朱超锋,黄诗林,孙柳青,等.香蕉皮多酚物质提取工艺优
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9,46(11):34-36. [13]项昭保,刘星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橄
榄多酚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195-200.
[14]周琦,曾莹,祝遵凌.响应面法优化香水莲花多酚的提取工
艺及其抗氧化活性[J].现代食品科技,2018,34(11):200-207,7.
[15]史建鑫.昆布多酚提取、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的研究[D].江
西:南昌大学,2017:45-48.
综合利用崔艳平,等: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红薯叶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