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综合防灾第10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滑坡骚扰的地段,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工程治理 措施或生物治理措施 ➢ 确定规划年限内的城市防洪工程的设计规模,使之真正改 善城市用地条件,确保城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1-1 概述
二、设计原则
1、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2、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防洪工
程布局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物、铁路、航运、道路、排水 等工程设施布局综合考虑确定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 如交通线的桥梁、隧道、管线接口,都须进行重点防灾处 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特大桥,应设为300年一遇害的 防洪标准;在震区预应力混凝土给排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 口;燃气、供热设施的管道出、入口,均应设置阀门,以 便发生灾情时,及时切断气源和热源;各种控制室和主要 信号室,防灾标准须较一般设施提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三、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一般来说,城市防灾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 御、救援、重建等六个方面。从时间顺序来看,可分为四 个部分: 1、灾前防灾减灾 灾前工作有灾害区划、灾情预测、防灾教育、预案制定、 防灾工程设施建设等,它对整个防灾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 影响。 2、应急性防灾 成立临时防灾救灾指挥机构,疏散人员与物资,临时性救 灾队伍等。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我国城市总体防灾形势
1、城市人口密度大,防灾的难度增加 2、市政基础差,直接影响抗灾救灾的有效进行 3、城市设防标准低,灾害防御能力薄弱 4、社会防灾观众薄弱,潜在危险严重 5、城市防灾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落后,城市防灾投入长期不
足
§10-2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一、须做防洪规划的城市
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以下有可能遭受洪 水危害的城市须做好防洪规划
1、城市及工业区位于河流沿岸,且地面高程低于河道洪水位 ,洪水期可能造成城市淹没
2、河流穿越而过,当发生洪水时,水位高于两岸地面,洪 水直接威胁城区安全;同时,由于洪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 作用,造成河道塌岸,影响城区安全
防洪标准,是指防洪工程能防多大的洪水。防洪工程规模是 以所抗御洪水的大小为依据,洪水的大小在定量上以某一重 现期的洪峰流量表示 。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国标)
等级
1 2
重要性
特别重要的 城市
重要的城市
非农业人口 (万人)
➢150
150~50
防洪标准 [重现期(年
)] ➢200
3、根据城市大小及重要性,在分析防洪工程效益基础上, 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
4、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的作用,并联合利用流域防洪设 施,与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相结合
5、充分利用洼地、山谷、原有的湖塘等有利地形,修建泄 洪塘库,搞好河源防洪系统建设,同时考虑溃堤后对城市 居民点或乡镇企业、农田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应采用的相 应措施。
200~100
3
中等城市
50~20
100~50
4
一般城市
< 20
50~20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对于重要工程,除按设计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外,还应考虑 非常情况下,洪水可能会漫淹堤顶,因此要提高标准进行 校核。
防洪校核标准
设计标准频率 校核标准频 (重现期) 率(重现期 )
1%(100年一 0.2%~0.33%
> 100
200~100
50~20
100~50
三
100~50
20~10
50~20
四
50~20
10~5
20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二、确定防洪标准注意事项
1、江河沿岸城市城区段堤防的防洪标准,应与流域堤防防 洪标准相适应。城市城区堤防的防洪标准应高于流域堤防 的防洪标准;当城市城区段堤防成为流域堤防组成部分时 ,不论城市大小,其堤防防洪标准均不低于流域堤防的防 洪标准。
4、设施的备用率 要保证生命线系统在发生部分毁损时城市依然具有一定的 服务能力,须具有备用设施,在灾后投入运作,以期至少 维持最低需求。
第11章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 1、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2、城市防洪的一般措施 3、规划基础资料及成果 4、城市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
§11-1 概述
洪水是河道水位暴涨且超过某一有影响水位的特大径流。 洪灾指超过人们防洪能力或未采取有效预措施的大洪水对人 们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与祸患。
§11-1 概述
3、城市位于河流下游,而上游建有水库,虽然起到一定的调 节作用,但下游城市附近的洪水将不同于天然情况,故这类 城市须考虑防洪
4、位于山前区城市,由于山地坡度陡,山沟众多,一遇害暴 雨,洪水由各沟口涌出,对城区及工业区的安全有较大影响
5、位于山区小沟道中的城市,一般临河依山,前有河洪威胁 ,背有山洪侵扰,更应注意防洪问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灾时抗救 主要是抗御灾害、灾时相救,如防洪时的堵口排险,抗震 时废墟挖掘、人员救护等。
4、灾后工作 主要是防止次生灾害的产生与蔓延,进行灾后救援、灾害 损失评估与补偿、重建防灾设施与损毁的城市。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四、加强与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能力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据发生的时序 发生在前、造成极大损害的灾害称为主灾;发生在后、
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主灾—规模比较大, 次灾—规模比较小,作用机制复杂,发展速度快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城市灾害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
“事故”型的小灾害—高频,且城市规模与发生次数基本正 相关性;地震、洪水等大灾,呈现群发性特点,次生灾害 多,危害时间长,范围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持续给城 市造成损害。 2、高度扩张性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标准,应根据城市规模大小、等 级高低、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受洪水、雨水威胁程度, 淹没损失大小、工程修复难易程度、人口多少、环境污染等 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一、防洪标准
洪水特征常以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流量 过程线来措施,对防洪工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是洪峰流量 。
第10章 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
1、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现代城市由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 统组成,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随现 代化水平的提高,各个系统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密切。 当城市遭遇到突发灾害时,一种灾害可以引起次生灾害,即 形成所谓的“灾害链”,呈现出综合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 点。故城市防灾减灾须由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 成一个综合防灾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城市防灾措施
1、政策性防灾措施---软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消防、人防、地辰、震、防洪等各项 防灾专项规划,对城市防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是防灾建设 的主要依据。 此外就是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 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城市规划法》、《人民防空法》、 《消防法》、《防洪法》,各部门也根据各自情况编制出台 了关于抗震、消防、防洪、人防、交通管理、基础设施等法 规和标准、规范,对加强城市防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遇)
(500~300年
一遇)
2%(50年一 1%(100年
设计标准 频率(重 现期)
2%(50年 一遇)
校核标准频 率(重现期
)
2%~4%(50~ 25年一遇)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等级和洪灾准(行标)
城市等级
一 二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河洪、海潮
山洪
泥石流
≥ 200
100~50
1、提高设施设防标准 如广播电视、邮电通信建筑,应为甲类或乙类抗震设防建
筑;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应为乙类建筑;高速公路与一级 公路路基,应按百年一遇洪水设防;大型火电厂的设防标准 应为百年一遇。 2、设施地下化
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生命线系统地下化后,可不 受地面火灾和强风影响,减少战争的受损程度,减轻地震作 用,产为城市提供部门避灾空间。设施地下化是城市减灾防 灾的发展方向。
面沉降、地面塌陷、火山、地震,其中地震对城市的威胁 最大。 ➢ 生物灾害--蝗灾 ➢ 天文灾害—陨石雨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人为灾害 ➢ 战争—对城市破坏相当大,造成许多历史名城的毁灭。现
代战争中,核武器是城市最大的威胁,故战时防御是城市 防灾重要内容。 ➢ 火灾—城市发生频率极高,破坏力也非常强,造成大量的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 化学灾害—煤气中毒、燃气爆炸 ➢ 交通事故— ➢ 传染病流行—2019年的“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对生 产、生活、生命造成极大威胁,也制约了城市功能发挥。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1986年,全国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在厦 门召开,首次提高 “城市综合防护体系”,我国城市灾灾进 入全面发展,综合防御阶段。
随城市现代化推进,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冲击也越来 越严重,城市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却未得到相应加强。因 此,做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健康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灾害综 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法律、行政、经济、教 育手段,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为人民生命安全、城市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城市建设工程应根据国家颁发的抗震技术标准进行 ➢ 全国大中小城市的防洪能力应达到相应的设防标准 ➢ 城市火灾控制应达到消防标准要求 ➢ 制定并完善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减灾综合规划,并纳入城市
2、江河沿岸城市,当城市上游规划有大型水库或分洪区时 ,城市防洪标准可分期碹以。近期主要依靠堤防防御洪水 ,其防洪标准可适当降低;街上游水库或分洪区建成投入 运转后,城市防洪标准再达到或超过防洪规范要求的防洪 标准。
6、有些城市位置低下,一遇暴雨洪水,水流不畅,也易受到 淹没
7、位于海边的城市,由于海水涨潮和台风影响也易受到海水 侵袭,同时也需要采取防潮措施
§11-1 概述
二、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内容 1、城市防洪工程规划的任务 ➢ 确定城市防洪区域 ➢ 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所造成的
危害做出对策方案 ➢ 根据用地选择要求,对可能遭受洪水淹没、泥厂流袭击以
发展速度快,许多小灾得不到及时控制,会酿成大灾; 大灾得不到控制,会引发次灾,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损失巨大性 城市是人群与财富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很大
。而且目前城市的防护重点还在人员安全上,对财物,尤 其是固定资产的防护手段很小。 4、区域性
城市灾害的影响往A往超出城市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区。 灾后的灾民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也属于区域性问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三、我国自然灾害与城市防灾形势 1、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的干旱主要分开布在西北、黄土高 原和华北;多发生在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 阔的部季风区,集中在7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 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 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 害在青藏高寒流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 南沿海地区。西南伴随地震、暴雨引起滑坡、崩塌、泥石 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还呈现一定的 共轭性。比如,季风的强弱变化导致了南涝北旱或南旱北 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现象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一、城市灾害的种类 1、据发生原因分类 (1)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大气圈物质运动与变异形成,如干旱、雨涝、
冻害、雹灾、沙尘暴等; ➢ 海洋灾害—水圈中海洋水体运动与变异形成,如海啸、赤
潮; ➢ 洪水灾害—水圈中大陆部分地表水运动与变异形成 ➢ 地质与地震灾害—岩石圈运动形成,如滑坡、泥石流、地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硬措施
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 包括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措施。 城市的防洪堤、排涝泵站、消防站、防空洞、医疗急救中 心、物资储备库、气象站、地震局、海洋局等机构建设, 建筑抗震加固处理、管道柔性接口等处理。
§11-1 概述
二、设计原则
1、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2、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防洪工
程布局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物、铁路、航运、道路、排水 等工程设施布局综合考虑确定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 如交通线的桥梁、隧道、管线接口,都须进行重点防灾处 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特大桥,应设为300年一遇害的 防洪标准;在震区预应力混凝土给排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 口;燃气、供热设施的管道出、入口,均应设置阀门,以 便发生灾情时,及时切断气源和热源;各种控制室和主要 信号室,防灾标准须较一般设施提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三、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一般来说,城市防灾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 御、救援、重建等六个方面。从时间顺序来看,可分为四 个部分: 1、灾前防灾减灾 灾前工作有灾害区划、灾情预测、防灾教育、预案制定、 防灾工程设施建设等,它对整个防灾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 影响。 2、应急性防灾 成立临时防灾救灾指挥机构,疏散人员与物资,临时性救 灾队伍等。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我国城市总体防灾形势
1、城市人口密度大,防灾的难度增加 2、市政基础差,直接影响抗灾救灾的有效进行 3、城市设防标准低,灾害防御能力薄弱 4、社会防灾观众薄弱,潜在危险严重 5、城市防灾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落后,城市防灾投入长期不
足
§10-2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一、须做防洪规划的城市
防洪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以下有可能遭受洪 水危害的城市须做好防洪规划
1、城市及工业区位于河流沿岸,且地面高程低于河道洪水位 ,洪水期可能造成城市淹没
2、河流穿越而过,当发生洪水时,水位高于两岸地面,洪 水直接威胁城区安全;同时,由于洪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 作用,造成河道塌岸,影响城区安全
防洪标准,是指防洪工程能防多大的洪水。防洪工程规模是 以所抗御洪水的大小为依据,洪水的大小在定量上以某一重 现期的洪峰流量表示 。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国标)
等级
1 2
重要性
特别重要的 城市
重要的城市
非农业人口 (万人)
➢150
150~50
防洪标准 [重现期(年
)] ➢200
3、根据城市大小及重要性,在分析防洪工程效益基础上, 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
4、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的作用,并联合利用流域防洪设 施,与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相结合
5、充分利用洼地、山谷、原有的湖塘等有利地形,修建泄 洪塘库,搞好河源防洪系统建设,同时考虑溃堤后对城市 居民点或乡镇企业、农田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应采用的相 应措施。
200~100
3
中等城市
50~20
100~50
4
一般城市
< 20
50~20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对于重要工程,除按设计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外,还应考虑 非常情况下,洪水可能会漫淹堤顶,因此要提高标准进行 校核。
防洪校核标准
设计标准频率 校核标准频 (重现期) 率(重现期 )
1%(100年一 0.2%~0.33%
> 100
200~100
50~20
100~50
三
100~50
20~10
50~20
四
50~20
10~5
20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二、确定防洪标准注意事项
1、江河沿岸城市城区段堤防的防洪标准,应与流域堤防防 洪标准相适应。城市城区堤防的防洪标准应高于流域堤防 的防洪标准;当城市城区段堤防成为流域堤防组成部分时 ,不论城市大小,其堤防防洪标准均不低于流域堤防的防 洪标准。
4、设施的备用率 要保证生命线系统在发生部分毁损时城市依然具有一定的 服务能力,须具有备用设施,在灾后投入运作,以期至少 维持最低需求。
第11章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 1、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2、城市防洪的一般措施 3、规划基础资料及成果 4、城市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
§11-1 概述
洪水是河道水位暴涨且超过某一有影响水位的特大径流。 洪灾指超过人们防洪能力或未采取有效预措施的大洪水对人 们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与祸患。
§11-1 概述
3、城市位于河流下游,而上游建有水库,虽然起到一定的调 节作用,但下游城市附近的洪水将不同于天然情况,故这类 城市须考虑防洪
4、位于山前区城市,由于山地坡度陡,山沟众多,一遇害暴 雨,洪水由各沟口涌出,对城区及工业区的安全有较大影响
5、位于山区小沟道中的城市,一般临河依山,前有河洪威胁 ,背有山洪侵扰,更应注意防洪问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灾时抗救 主要是抗御灾害、灾时相救,如防洪时的堵口排险,抗震 时废墟挖掘、人员救护等。
4、灾后工作 主要是防止次生灾害的产生与蔓延,进行灾后救援、灾害 损失评估与补偿、重建防灾设施与损毁的城市。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四、加强与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能力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据发生的时序 发生在前、造成极大损害的灾害称为主灾;发生在后、
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主灾—规模比较大, 次灾—规模比较小,作用机制复杂,发展速度快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城市灾害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
“事故”型的小灾害—高频,且城市规模与发生次数基本正 相关性;地震、洪水等大灾,呈现群发性特点,次生灾害 多,危害时间长,范围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持续给城 市造成损害。 2、高度扩张性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标准,应根据城市规模大小、等 级高低、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受洪水、雨水威胁程度, 淹没损失大小、工程修复难易程度、人口多少、环境污染等 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一、防洪标准
洪水特征常以洪峰流量(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流量 过程线来措施,对防洪工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是洪峰流量 。
第10章 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
本章主要内容
1、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现代城市由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 统组成,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随现 代化水平的提高,各个系统相互依存关系更加密切。 当城市遭遇到突发灾害时,一种灾害可以引起次生灾害,即 形成所谓的“灾害链”,呈现出综合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 点。故城市防灾减灾须由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 成一个综合防灾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二、城市防灾措施
1、政策性防灾措施---软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消防、人防、地辰、震、防洪等各项 防灾专项规划,对城市防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是防灾建设 的主要依据。 此外就是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 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城市规划法》、《人民防空法》、 《消防法》、《防洪法》,各部门也根据各自情况编制出台 了关于抗震、消防、防洪、人防、交通管理、基础设施等法 规和标准、规范,对加强城市防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遇)
(500~300年
一遇)
2%(50年一 1%(100年
设计标准 频率(重 现期)
2%(50年 一遇)
校核标准频 率(重现期
)
2%~4%(50~ 25年一遇)
§11-2 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流量
城市等级和洪灾准(行标)
城市等级
一 二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河洪、海潮
山洪
泥石流
≥ 200
100~50
1、提高设施设防标准 如广播电视、邮电通信建筑,应为甲类或乙类抗震设防建
筑;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应为乙类建筑;高速公路与一级 公路路基,应按百年一遇洪水设防;大型火电厂的设防标准 应为百年一遇。 2、设施地下化
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生命线系统地下化后,可不 受地面火灾和强风影响,减少战争的受损程度,减轻地震作 用,产为城市提供部门避灾空间。设施地下化是城市减灾防 灾的发展方向。
面沉降、地面塌陷、火山、地震,其中地震对城市的威胁 最大。 ➢ 生物灾害--蝗灾 ➢ 天文灾害—陨石雨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人为灾害 ➢ 战争—对城市破坏相当大,造成许多历史名城的毁灭。现
代战争中,核武器是城市最大的威胁,故战时防御是城市 防灾重要内容。 ➢ 火灾—城市发生频率极高,破坏力也非常强,造成大量的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 化学灾害—煤气中毒、燃气爆炸 ➢ 交通事故— ➢ 传染病流行—2019年的“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对生 产、生活、生命造成极大威胁,也制约了城市功能发挥。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1986年,全国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在厦 门召开,首次提高 “城市综合防护体系”,我国城市灾灾进 入全面发展,综合防御阶段。
随城市现代化推进,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冲击也越来 越严重,城市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却未得到相应加强。因 此,做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健康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灾害综 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法律、行政、经济、教 育手段,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为人民生命安全、城市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城市建设工程应根据国家颁发的抗震技术标准进行 ➢ 全国大中小城市的防洪能力应达到相应的设防标准 ➢ 城市火灾控制应达到消防标准要求 ➢ 制定并完善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减灾综合规划,并纳入城市
2、江河沿岸城市,当城市上游规划有大型水库或分洪区时 ,城市防洪标准可分期碹以。近期主要依靠堤防防御洪水 ,其防洪标准可适当降低;街上游水库或分洪区建成投入 运转后,城市防洪标准再达到或超过防洪规范要求的防洪 标准。
6、有些城市位置低下,一遇暴雨洪水,水流不畅,也易受到 淹没
7、位于海边的城市,由于海水涨潮和台风影响也易受到海水 侵袭,同时也需要采取防潮措施
§11-1 概述
二、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内容 1、城市防洪工程规划的任务 ➢ 确定城市防洪区域 ➢ 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所造成的
危害做出对策方案 ➢ 根据用地选择要求,对可能遭受洪水淹没、泥厂流袭击以
发展速度快,许多小灾得不到及时控制,会酿成大灾; 大灾得不到控制,会引发次灾,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3、损失巨大性 城市是人群与财富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很大
。而且目前城市的防护重点还在人员安全上,对财物,尤 其是固定资产的防护手段很小。 4、区域性
城市灾害的影响往A往超出城市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区。 灾后的灾民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也属于区域性问题。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三、我国自然灾害与城市防灾形势 1、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的干旱主要分开布在西北、黄土高 原和华北;多发生在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 阔的部季风区,集中在7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 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 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 害在青藏高寒流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 南沿海地区。西南伴随地震、暴雨引起滑坡、崩塌、泥石 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还呈现一定的 共轭性。比如,季风的强弱变化导致了南涝北旱或南旱北 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现象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一、城市灾害的种类 1、据发生原因分类 (1)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大气圈物质运动与变异形成,如干旱、雨涝、
冻害、雹灾、沙尘暴等; ➢ 海洋灾害—水圈中海洋水体运动与变异形成,如海啸、赤
潮; ➢ 洪水灾害—水圈中大陆部分地表水运动与变异形成 ➢ 地质与地震灾害—岩石圈运动形成,如滑坡、泥石流、地
§10-1 城市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2、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硬措施
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 包括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措施。 城市的防洪堤、排涝泵站、消防站、防空洞、医疗急救中 心、物资储备库、气象站、地震局、海洋局等机构建设, 建筑抗震加固处理、管道柔性接口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