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一-《竹林的故事》作品赏析
《竹林的故事》赏析
《竹林的故事》赏析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
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
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
”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
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
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
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
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
废名是一位性情温和、不喜交接、崇尚禅道的作家,他滞溺禅道后,喜欢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来体验生活,在他的小说创造中,则以随缘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观了悟、清静无为的方式去照观、把握世界与人生。
因而他的作品无不带有禅道的影子,又或者说,他创作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宣扬禅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没有从外貌上描写三姑娘,而是着力刻画出一个有着“月色一般”清静、如“栖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静的三姑娘,她不喜热闹,勤劳善良,纯美得让买菜的顾客掏出铜子也会自惭俗气。
作者先是写了小时候的三姑娘,一个活泼乖巧而又恬静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个乖巧恬静的小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
《竹林的故事》
三姑娘篇
日头上的真快,这阴潮的天,怕是这几天晴丌了了。晌午得去给爹娘 送饭了,时候差丌多了。 “幺嫂,和我去给先人送饺子去丌?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丌来,为得先人来了饭 也丌吃! “幺嫂,怎的这样说?回来哦给你炖大鸡吃!” “呦,你舍得啊?怕是被上回来收鸡蛋的伢子迷住了吧?到也 是,一大把年纪了,还丌找个相好!“ “看我拿扁担扂你,快些走。“ 亍是俺俩嬉闹着朝小坝走着,年年从这里走,这竹林,溪水, 甚至岸边的花都没变过。咦,那里好像有个人,好像是那时的一个先 生。 他一定看到我了,所以他把头低下了,我也低着头,匆匆从他 身边逃开。竹林没变,变的是人。
谢谢欣赏!
我在父亲母亲的坟头上叩了几个头,把酒给爹斟上,下酒菜恭敬的摆好 ,母亲就随意些,她看丌惯这些,凑合着吃点也就是了。 母亲是前年走的,走的丌似父亲那般太平,那时她显然已是活丌 过几天的光景,却偏要去上城里的街上看灯,我扶持丌了,叫着隑壁的 幺嫂,把母亲抗到了城里。那是母亲最后一次走出竹林。 再后来,母亲已经起丌来了,每天都胡言乱语:“南村街上的包 子好吃的紧,西城那边有好大的池子·····”母亲是做着梦走的,一个 美丽的悲伤的梦。 我把酒敬给父亲,缓缓的把酒倒迚土里,酒是自家酿的,这口酒是父亲 的习惯,父亲的生活,父亲的全部。捕鱼种地,喝一口酒,就有使丌完 的劲,吃饭侃天,喝一口酒,便呵呵笑着给我一根大红头绳,也丌知道 是哪个伢子和他换的。因为,父亲走丌出竹林,也丌想走出去。就这样 过了许多年,早上我去洗菜准备去卖,父亲竞还没起床,也起丌来了。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 于鲁迅的《故乡》 。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 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 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 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 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 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 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北京版-语文-高一-素材 作者废名简介
高中语文--打印版
作者废名简介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语丝社成员。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母》《桃园》《桥》《枣》以及《莫须有先生传》等。
他是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特别的一位,作品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情。
作品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
描述乡间古朴生活,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
废名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
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
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
Word打印版。
废名《竹林的故事》赏析
废名, 原名冯 文炳 , 湖 北 黄 梅 人 。黄梅为禅 宗圣地 , 有 四祖寺 、
主, 充分展示 三姑娘生 活境遇 ; 叙 述 婚 后 三 姑 娘 的 情 形 ,则 采 用 内 在焦 点式 视角 , 只交 代 “ 我” 之 所
故 事 》尽 管 讲 述 了 三 姑 娘 从 童 年 到 少 妇 十 多 年 的 人 生 时 长 的 经 历 ,但 小 说 仅 仅 截 取 了几 个 生 活 片段 。三姑娘 的生命历程 呈跳跃 状, 中间多有空白。 其二 , 造境 。 营
的女性形 象 。《 竹林 的故事》 为短 篇小 说 , 篇 幅不长 , 人物 省 净 , 情 节单 纯 ,但其 田园牧歌式 意境 和 淡淡忧伤 的情绪 却深深地 感染着
万千读者 , 令 人难 以 忘 怀 。 有 一 种 人 需 慢 慢 处 ,慢 慢 处
簇竹林 , 竹 林里露 出一重茅 屋。 ” 河流、 堤坝、 修竹 、 茅 屋 点 染 出 宁
是 一 种 独 特 的存 在 。 废 名 小 说 融 西 方 现 代 小 说 技 法 和 中 国 古 典 诗
然 离 不 了 其 独 特 的 民 风 民俗 , 独 特 的 民 风 民 俗 必 然 离 不 开 特 有 的
文笔调于一 炉 , 文辞简 约幽深 , 兼 具平 淡朴 讷 和生 辣奇 僻 之美 , 这 种独特 的创作风 格被誉 为 “ 废 名 风” _ 】 1 。废名独特的创作风格在《 竹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2)《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
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
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
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
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
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
“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
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议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
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
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
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第一篇:读废名《竹林的故事》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竹林为背景,描述了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评价过这篇小说是“坐在树荫下来读”的。
确实,一口气读下来,这篇小说真的很美,无论是生成于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甚至稍显笨拙。
就像小说中的三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相互爱着,却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
然而误解与隔膜就在沉默的滋养下日渐生根、发芽并且壮大。
除去与母亲相差三十岁的代沟不说,三姑娘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非常害羞的人儿。
自己善良,较真,却又从来不为自己的做法解释。
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虽然不被理解。
而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传统妇女,落后,固执使得她也无法理解女儿,只是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
这读起来不禁让人深感惋惜。
可是,为什么内心的感应如此强烈呢?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和我相依为命的爸爸。
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粘着妈妈,我也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比较亲近妈妈。
妈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更加觉得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没什么话说。
妈妈的离开,从此没有了第三个人来调解,我和爸爸之间只能逐渐疏远,疏远。
爸爸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这份感受在妈妈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最记忆深刻。
那段时间,爸爸沉浸于打牌,爱抽烟,还很容易发脾气,无论是冲我,还是冲着奶奶,谁都不能跟他顶嘴。
有时候看着爸爸这样子,我感觉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
很多次我都想学着电视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样,给爸爸说一段感人的话,鼓励爸爸振作起来。
文本解读—《竹林的故事》的女性主义分析 高三语文 张文君
文本解读—《竹林的故事》的女性主义分析丰城九中高三语文组张文君摘要:废名是京派小说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牧歌情调的自然风景,《竹林的故事》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再度发展及文艺界对废名小说的多元化的解读,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竹林的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文本所隐含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我们对小说有一个崭新的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竹林的故事》;女性主义;三姑娘,男权文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废名和沈从文都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沈从文曾受到废名的影响。
两位作家同样用抒情诗的笔调描写那些具有宗法制情调的乡村社会,谱写了“一曲曲和谐、恬淡的歌”,在这清新、美妙的歌声中,回响着一个个纯洁、美丽、善良而淳朴的乡村姑娘。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写了优美的意境和纯真美丽的少女形象,情、景、意的水乳交融,淡淡地弥漫着三分的禅意。
《竹林的故事》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似乎很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用简洁而空灵的语言替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却又始终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它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慢慢地溶入这个诗一般的境界。
《竹林的故事》主要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
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
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然而这种美丽在笔者看来是囚笼中的美丽,是被“无形的手”(男性意识)所约束的美丽。
所以说《竹林的故事》是关于三姑娘悲剧性的故事。
北京版必修四《竹林的故事》
说说《竹林的故事》是怎样追求意境美的,将 情景交融的?
• 1、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 春天展开,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 趣和宁静、优美的牧歌情调。 2、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 水的爽洁、竹的清脱。小说塑造的三姑娘形象依水傍竹、天真未凿, 作家将“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3、作家语言的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 废名写田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颜 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不事雕琢。所以周作人说:“我读冯君的小说 便是坐在树阴下的时候。”
② 亲洗衣”;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人一见了 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 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 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③俏皮、善良。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 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 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 ④孝顺。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 菜。 ⑤脱俗。她一听到“我们”说:“我们没有什么 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决 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
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
•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 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 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 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 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 她并未入人所愿。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 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 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 根源。
北京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竹林的故事》ppt课件4
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 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 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 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而成 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入人所愿。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 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 象。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勉强qiǎng 姊妹zǐ 叱咤chì zhà 嚓嚓c ā 鹞鹰yaò 蠕动r ú 俨然y ǎ n 潺潺Chán 鳊鱼biān 聒闹guō 纸幡fān 枝桠y ǎ
草墩dūn 蜿蜒wān yán 扎 z ā捆 zhā刺 zhá挣扎 锣鼓喧天 luó xuān 鲫鱼jì 杪稍miǎo 盐钵 bō
长大后的三姑娘,渐渐就少了活泼,只剩下恬静了,她不 爱看热闹,二月间城里赛龙灯,锣鼓喧天,堂嫂子们邀请 她去玩,三姑娘总是微笑推辞。虽然母亲极力鼓励她一路 去,她心里面也想着儿时和爸爸一起看热闹的情景,可她 究竟是不凑这个热闹。她过于乖巧,以致常常因为这个而 和妈妈吵架;她不爱打扮,出趟门,妈妈要她戴花,她总 不愿意;她勤劳善良,一大早就去卖菜,种出的白菜又嫩 又好吃,还会给别人多一点……但这样一位三姑娘,最终 也如无数平凡的女子那样,在艰难的人生路上挣扎……这 渗透了一种人生淡然的意味。
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 有何寓意?(6分) 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 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2分)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 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2分)人物形象与 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2分)
从符号视角浅析《竹林的故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符号视角浅析《竹林的故事》王莉 南阳理工学院摘 要:《竹林的故事》围绕一片竹林,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童年——成婚”的线性生活。
这个女孩子名叫“三姑娘”,机巧能干,纯真淡雅。
废名用他独树一帜的手法为我们淡淡绘画了一幅竹林深处少女生活的画卷。
关键词:符号;竹林的故事;三的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38-01二十世纪末三十年代初,时局动荡不安,值多事之秋,一些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的“乡土小说”逐渐盛行开来。
但废名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相比,不同于主流的叙事成规,他曾说“我的政治热情没有取得作用,终于是逃避现实,对历史上屈原,杜甫的传统都看不见了,我最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
”他的小说并没有同时代作家那么浓厚的时代感与政治色彩,他强调的是表达主观个性。
思想“一言以尽之”的莫须有先生便是他自己的化身;《桥》一文中创造的人迹罕至的山水田园,以及独特的“坟”意象;尤其是《竹林的故事》里灵动的三姑娘,悠扬的竹林意境,都体现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学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姑娘,整篇故事以她为线索展开叙述,题名却选取了小说的发生地点,竹林。
相比其他直接以人名命题的文本,更自有其树立典型的深意,若取题名为“三姑娘”反而落入了俗套。
首先,废名毕业于北大外文系,深受外国文学熏陶的同时,由于他个人偏爱古典文学的读书喜好,造就了其厚重的文学底蕴。
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写小说就像唐人写诗一样,唐诗言近意远,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
”开头有两个作用,一是像唐诗般留白,引起读者对竹林里的茅屋的遐想,二是引出“竹林”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竹”一直具有清幽、高风亮节的象征意,恰好与故事中一家三口的性格贴切。
老程待人和气,平日里除了卖菜就是打鱼,是典型的朴实农民形象,好似竹一般恬淡;老程家的在老程去世以后并未改嫁,而是含辛茹苦一人将三姑娘养大,好似竹一般守节;三姑娘清纯善良,陪守着妈妈也不愿去热闹的街上看灯,比起同龄人更加稳重,好似竹一般清新脱俗。
竹林的故事ppt2 北京版
b.三姑娘是水做的骨肉,但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 跳之水,而恰如竹林之中涓涓山泉,潺潺溪流, 满含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P142写到“正二月间 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三姑 娘虽然还清晰地记着昔日看龙灯的情景,但自老 程死去,锣鼓喧天也再惊不动她了。堂嫂子来邀 三姑娘,母亲也极力鼓动,三姑娘总是含笑推辞 。这里透出的是三姑娘对寡母相依不舍的那种挚 爱之情。 (3)废名笔下的三姑娘,从外貌到心灵,都如竹 与水一般清纯,这很大程度得之于他勾画的青山 绿水的钟灵毓秀。除了前面谈到的竹与水,我们 还会在文中发现作者对春的爱恋,对绿的敏感。
三姑娘的形象:
清纯 勤敏 乖巧
坚忍的生命力 没有世俗喧嚣的浸染
没有原始乡野的粗粝
淑静
……
自然的人性美
三姑娘是水做的肉,竹做的骨。
《竹林的故事》文题是写“竹”, 文眼则在“水”。竹因水而清,水 依竹而明。正是因为依河傍水,那 片竹林才葱茏郁翠,三姑娘就若这 青青翠竹,潺潺流水,淑静清纯。
人物分析:三姑娘是水做的肉,竹做的骨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 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 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 人摸不着头脑的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 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 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 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废名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城,自隋唐以来, 便成为佛教兴盛之地,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 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 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 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 成熟。县城附近,东山寺、五祖寺、东禅寺这 些佛教圣地香火不绝。废名就是出生在这样一 个浓厚的禅宗文化氛围之中并整整生活了17年, 直到1917年他离开黄梅到武昌求学。
竹林的故事ppt2 北京版
京派形成的原 因
第一,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 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 心都移到了上海,成为“文化边缘” 的中心,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 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 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毕竟是文 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 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 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 文风,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 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 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浓重的文化 业气息和党派作风,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 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 氛围为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重新集 在内心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 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怀旧情绪。
冲淡 超然
品味语言:
关于看赛龙灯问题的争吵
轻描淡写 似有若无
研习与思考
谈谈三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小时候 八 岁 害羞 爱笑 懂事 勤敏
十一二岁 勤劳 乖巧 善良
出嫁后
淑静
问题:
以老程之死为界,看三姑娘前后发生 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爱玩的天性 爱美的天性 生活的状况 孩童的天性逐渐逝去 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重担
“京派”作家群
• 文艺理论:沈从文 朱光潜 周作人 • 小 说: 沈从文 废 名 凌叔华 李健吾 萧 乾 芦 焚 • 散 文: 周作人 俞平伯 • 诗 歌: 何其芳 李广田 卞之琳
“京派”的文学观
1、艺术与人生一体化。 2、艺术与文化一体化。 3、艺术之神是人性。 4、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京派”文学的群体特征
“京派”的概念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骆驼草》等刊物为阵地形成 的自由派作家群。在艺术上主张与现实保 持距离,埋头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通过 对乡村淳朴的原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呈 现。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复归,来作为审美 的极致,从而对抗日趋深入的所谓城市化 文明的进程,是一个纯文学流派,也是中 国文化寻根小说源头。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废名及其创作2、掌握三姑娘的人物形象3、了解诗化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三姑娘的人物形象2、了解诗化小说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计划课时:两课时一、导入展示一张竹子的图片,提问学生:在中国的文化中,竹子一般象征着什么?那么生活在竹林里的人会有什么品格特点?学生讨论,教师过渡:今年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说《竹林的故事》二、作者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
语丝社成员,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
他是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污染的农村世界,1924年在《语丝》上发表《竹林的故事》,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三、整体感知小说结构1、主人公三姑娘的生活可分为哪几个时期?2、根据三姑娘的生活时期划分文章结构。
1-6,童年时期的三姑娘7-33,父亲去世,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34-37,出嫁后的三姑娘四、分析三姑娘的形象按照生活时期分别分析三姑娘的形象,分析时注意细节描写。
①她是一个活泼、乖巧、恬静的农村姑娘。
小时候她“非常害羞而又爱笑”,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
长大后,她不爱看热闹,二月间城里赛龙灯,锣鼓喧天,堂嫂子们邀请她去玩,三姑娘总是微笑推辞;她过于乖巧,以致常常因为这个而和妈妈吵架…一个乖巧恬静的农村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
②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姑娘。
她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一大早就去卖菜,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竹林的故事分析
简要介绍:《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
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作品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
作品赏析: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
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赛龙灯”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
而全文的最后一个“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
这个“境”在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
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霚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
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个“境”里“我”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评析
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评析谢娜(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00)【作者简介】谢娜(1996-),女,四川广元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摘要】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一位作家,他师从周作人,作品风格常常表达的是人与禅宗的哲学联系。
废名的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是其早期的作品,这个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田园乡村为背景的。
废名的小说都具备和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诗意的叙述方式、美好的人物形象、哲理性的语言。
【关键词】废名;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中图分类号】I20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5-0033-02《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十四篇短篇小说。
“废名拆除了小说的架子,不编故事,不设机关,像中国画家那样地写意,从而在画面出现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日月星辰,这就把小说散文化了。
”[1]散文化是废名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将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虽说是小说,但是很多地方都让人感觉是在读诗或是读散文。
这本集子中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强调一个故事的情节,更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场面,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氛围,人物也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清晰。
这也是废名的独特之处,小说中不仅展现出了诗情画意,还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一种幽深玄远的乐趣。
一、诗意的叙述方式废名在《竹林的故事》一文的最后写了“赘语”,他说:“近来有一二友人说,我的文章很容易知道是我的,意思是,方面不广。
我承认,但并不想改,因为别的方面的东西我也能够写,但写的时候自己就没有兴趣,独有这一类兴趣非常大。
”[2]正如废名自己所言,他的《竹林的故事》这部小说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只涉及姑娘、老人、洗衣妇和迷惘的青年等小人物的小世界。
在废名的笔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叙述。
我们从废名的作品中读不出对社会黑暗面的抨击、对世间悲凉的感叹,或者多么伟大的民族情怀,但废名却以一种他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通过平实的故事传达出悠远的意境。
竹林的故事9(1)
• 2、作品及特点
• 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 文体价值。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 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中国古典 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 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 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 出一种诗的意境。
• 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 意。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 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 画意。
• (2)表现了周围环境的静谧(寂静)。
• (3)以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理。一方面烘 托了三姑娘很想去看戏又担心母亲一个人 在家孤单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了母亲 对女儿的担心和鼓励。
• 3、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 “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用意?
• ①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 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
• ①风光景物之美:田园诗的乡村风光,清新脱俗的自然 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 开,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 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歌情调。
• ②人情人性之美:如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 翠竹之间,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 水的爽洁、竹的清脱。作家将“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息 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 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 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 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 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 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 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 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他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 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 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 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 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的故事》作品赏析
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
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赛龙灯”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
而全文的最后一个“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
这个“境”在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
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霚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
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
这个“境”里“我”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在接下来全文中“我”的叙述,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极致。
这个“境”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
竹林故事》中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为什么她说话如此不客气?原文找答案。
答:文中三姑娘对母亲说话不客气,由于与母亲之间存在深深的隔阂和代沟,母亲不能理解自己,三姑娘感到失望,伤心,才不客气。
(1)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
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经一家三口其
乐融融,失去父亲后,家中境遇一落千丈。
三姑娘心中孤寂,害怕,怕再次失去母亲,表现出单亲孩子心中的恐慌,没有安全感,“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母女两人离群索居,很少与人往来,生活单调无趣。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
”“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说明三姑娘时常察言观色,为妈妈着想,一心讨妈妈开心(也延续了她本性中的勤快),害怕失去妈妈(怕母亲改嫁,也是有可能的)“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
”(三姑娘自己很想去看戏,但又为了妈妈而忍住不去,以她自己小孩子的方式对妈妈好)“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侧面突出母亲在女儿心中的重要地位。
(2)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
“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母亲求签保佑仅有的女儿,更见女儿在她生命中重要。
(3)两人却有着深深的隔阂。
三姑娘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却不被理解,同时,三姑娘本来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小时候害羞,三姑娘人善良,不善谈,做人认真,较真,自己的做法又不解释,让人不明白。
例如“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 除此之外,与母亲有相差三十岁的代沟,母亲没有什么文化,迷信鬼神,母女间隔阂很深。
文中有三对典型的矛盾,,“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女儿为减轻母亲负担,也照应前文小时候的三姑娘勤快的一面),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母亲以乡里人自居,土生土长的乡户人家应该不干不净才正常,体现隔膜,和互相不理解)“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母女生活艰辛,三姑娘节俭,懂事,)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母亲却将她打扮漂亮,(母亲希望自家女儿打扮漂亮),“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想在家里陪母亲)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母亲希望她融进热闹的圈子里,性格活泼一些,是爱她的表现,刻意把她推进那圈子里。
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对方,却总是误解,这又是矛盾。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说明母女两人平时没什么话说,两人互相爱着,但又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
“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母亲出于不解和无奈,说明此时两人此时心中已经出现鸿沟)
(4)这是本文中悲剧性所在,两人互相爱着又相依为命的人,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
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
母女两人不仅在生活上艰难,更在精神上孤寂,两人都孤寂,无助,孤单,两人之间产生一种冷漠与疏离,两母女没有什么温馨亲密的交流,只能在误解中逐渐陌生疏远。
加上父亲去世,没有第三个人来调解,沟通她们的气氛,只能逐渐尴尬疏远,(如果后来母亲改嫁,三姑娘就更不愿回家)。
后文中“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两人行走在竹林里也是一前一后,没有任何感情交流,亲昵动作)“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出嫁不久的三姑娘,不仅没有赖着母亲不走,反而不愿意回家,说明母女两人间深深的隔阂和冷漠。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沉默)“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
,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三姑娘依然沉默)
《竹林的故事》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竹林、菜园、茅舍、少女,把自然景物灵化,把世间人物雅化,以真挚、友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生长在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纯洁、天真、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三姑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