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汇总

合集下载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

[总结范文]新四军的由来新四军的由来阅读精选(1):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

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

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

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持续和皖南的联系。

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直抵上海郊区。

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

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

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的故事

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

以下是关于新四军故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一、成立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省红军游击队正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和内部矛盾,这些游击队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整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始积极寻求改编和联合。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以国民党军中的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同时吸收了许多原红军游击队员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

二、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迅速投入抗日战争中。

在战争初期,新四军在南方各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

随着战争的深入,新四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著名战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桥战役。

1940年春,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进攻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的驻地。

新四军在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奋勇抵抗,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也使得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地位得以巩固。

三、国共合作与分裂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曾有过一段时期的合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复杂化,国共合作逐渐破裂。

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得新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的限制和打压不断加剧,两党关系逐渐恶化。

尽管面临困境,新四军仍坚持抗战到底。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英雄人物和故事新四军中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发动后,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发出通电,请缨杀敌。中共中央派代表与国民党政府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等问题多次进行谈判。直到8月22日,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左权为副参谋长,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全军共4.6万人。随后,八路军各师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关于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顷奉南京军委十一日申电闻,着本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并任朱德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在南方各游击区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的同时,中共中央也派出代表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0月正式宣布,在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后,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 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线。

新四军

新四军
简史:
新四军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较大的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政府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的指示,陈毅、邓子恢等游击区的领导积极展开统一战线工作。“铁军”名将叶挺出面与蒋介石进行联络,协商红军改编等问题。10月1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军长为叶挺,副军长为项英,参谋长为张云逸,副参谋长为周子昆,政治部主任为袁国平,副主任为邓子恢,供给部长为宋裕和。为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兼军分会书记为项英,军分会副书记为陈毅。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宣告成立。4月4日奉命着手改编部队,新四军共编为4个支队1个特务营。第1支队,司令员为陈毅,副司令员为博秋涛,参谋长为胡发坚,政治部主任为刘炎。分编为1、2两团,计2300余人。第2支队,司令员为张鼎丞,副司令员为粟裕,参谋长为罗忠毅,政治部主任为王集成。分编为3、4两团,计1800余人。第3支队,司令员为张云逸(兼),副司令员为谭震林,参谋长为赵凌波,政治部主任为胡荣,分编为5、6两团,计2100余人。第4支队,司令员为高敬亭,参谋长为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为肖望东,分编为7、8、9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湖南、闽中等地游击队编成。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多支枪。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武装斗争,不屈不挠,队伍不断扩大,先后建立了以罗炳辉为司令员的第5支队,以彭雪峰为司令员的第6支队,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豫鄂挺进纵队,以及许多游击支队,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鄂中等游击根据地,为开辟苏北,继续发展华中打下基础。为适应斗争需要,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任命叶挺、陈毅为正副总指挥。在叶挺抵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总指挥部指挥的部队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八路军第4纵 队;第5纵队。此时,新四军军部下辖第1支队:第1团、新1团;第2支队:第3团、新3团;第3支队:第5团、挺进团;江南指挥部:第1、2、3纵队。到1941年初,基本上完成了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等领导同志牺牲,部队受到严重损失。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新四军将领发布通电,宣誓就职。l月28日,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2月28日,新四军总部颁令,将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1个独立旅,连同抗大第5分校,全军共9万余人。整编后的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抗击敌伪的进攻,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1941年3月27日,中央决定组织新四军分会,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饶漱石五人组成,以刘少奇为书记。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原主任邓子恢调任为第四师政治委员。1942年 1月 3日,中央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新四军政委一职由饶漱石代理。11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命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4日,奉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实行精兵简政。精减后的新四军下辖:l师兼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新四军坚持了华中抗战阵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代军长为陈毅,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为赖传珠,下辖苏浙军区、苏中军区、2师兼淮南军区、3师兼苏北军区、4师兼淮北军区、7师兼皖江军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华中我军在30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围攻下,抗击着敌伪强大兵力。对敌作战近两万次,毙伤俘敌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五省的敌后根据地,我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四军简介

新四军简介

新四军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抗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叶挺被扣,项英遇害。

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任副军长(后),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并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

至年底,地方武装和民兵发展到60余万。

1943~1944 年春,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清乡”,度过了困难时期。

1944年1月,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7~8 月,第4、第5师各一部出兵河南,恢复豫皖苏边和豫南桐柏山抗日根据地,开辟嵖岈山豫中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新四军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接连向日伪军发动攻势,进行了车桥、高沟、杨口和西进等战役战斗,歼日伪军5万余人,解放国土7400平方千米,彻底粉碎日伪军“清乡”计划,改善了华中斗争局面。

1945年春,新四军继续开展攻势作战。

1~8月上旬,各部队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日伪军3万余名,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10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武装部队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

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革

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革

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新四军编制的历史沿⾰1937年抗⽇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将在江南⼋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

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深⼊华中敌后,开展抗⽇游击战争,建⽴抗⽇根据地。

在⽃争中诞⽣的新四军1937年10⽉12⽇,是新四军成⽴的⽇⼦。

其实,10⽉12⽇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

新四军的诞⽣,有⼀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争过程。

新四军军长叶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从1937年2⽉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代表和国民党中央的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多次会晤,就两党合作抗⽇和红军改编举⾏谈判。

在谈判中,共产党⽅⾯就提出了坚持南⽅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与此同时,南⽅8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分别向当地国民党军政当局发出了和平谈判的呼吁。

国民党却实⾏了所谓“北和南剿”的⽅针,在西北基本上停⽌了对红军主⼒的进攻,在南⽅则调集重兵加紧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本帝国主义发动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益严重,国共两党才达成了建⽴抗⽇民族统⼀战线的协议,关于南⽅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才得以进⾏。

谈判达成了协议,国民党还是千⽅百计地企图消灭红军游击队。

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根据协议进驻漳浦县城后,1937年7⽉13⽇,国民党驻军以点名发饷为名,将红军游击队包围,缴去所有轻重武器。

与此类似的还有逮捕谭震林等40余⼈的“瑞⾦事件”和将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的“泉州事件等”。

⼋⼀三事变后,在全国⼈民强烈要求团结抗⽇的巨⼤压⼒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个军开赴抗⽇前线。

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

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

■孟昭庚新四军组建始末——纪念新四军成立八十周年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它跟八路军同出一门,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的。

八路军是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转移到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而成的,而新四军前身则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

这两支抗日大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二者有着共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南方红军游击队处境艰难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时,中共中央决定留下红军第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及地方武装共2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斗争。

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后,国民党军像潮水似地涌进中央苏区腹地。

敌人以十几倍、几十倍的兵力优势,对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堵剿、追剿、驻剿,叫嚷着即使“挖地三尺”,也要“斩草除根”,妄图一举扑灭红军和苏维埃政权。

斗争形势空前严峻。

遵义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1935年2月的指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决定彻底改变斗争方式,将红军第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分散到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带转入游击战争。

但由于敌人进攻猖狂,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部队在分散突围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留在苏区的一些党和红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将领如何叔衡、阮啸仙、毛泽覃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湖北武汉汉口大和街26号新四军军部(1937.11-1938.1)旧址纪念馆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在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上下功夫。

这样,学术研究才有活力,才能出切实管用的优秀成果,为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由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副会长兼秘书长仇学富主持。

各兄弟研究会学委会的领导、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论文作者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韩星臣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会长杨朝宽、毋瞩远、王清葆、徐红、顾星、潘永明、孙建华、孙文富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还通报了首届优秀学术成果评选结果(见本刊第45页),对39项获奖作品和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高一(13)班沈屹、任奇凡整理1、简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军提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2、发展成立: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

新四军的由来是什么?>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

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

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

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军部领导人遇难。

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25日,新四军军部正式成立,全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九万余人。

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组成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加强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先后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

以后,新四军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不断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屡次进攻,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党史微故事

党史微故事

党史微故事导语: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简短的党史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党史小故事一: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历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

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

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

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

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

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

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

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新四军的前身

新四军的前身

新四军的前身研究抗战中的新四军,首先要研究新四军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其前身,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正是由这支殊荣的部队改编而来,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不断壮大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史。

当下,研究新四军,部分人不愿触及三年游击战争,主要原因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这一时期,不属于抗战阶段,特别是三年游击战争各游击区,地域上分布面广,负责人众多,难以细研深究,全面把握。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潭秋为组织部长,瞿秋白为宣传部长,贺昌任政治部主任,龚楚(后叛变)任参谋长;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留下红24师、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约1.6万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其中伤病员有2万多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坚持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坚守阵地,掩护转移。

中共中央赋予留守部队和人员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反攻,恢复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还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个县域之间的“三角地区”,作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守的阵地。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春,是红军和游击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阶段。

一开始,红军游击队没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实行战略转变,开展游击战争,而是继续打阵地战。

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下,中央苏区的形势急转直下,红军主力长征前剩下的宁都、长汀、瑞金、归化(今明溪)、于都、会昌等县城及重要集镇,到1934年11月底均落于国民党军之手,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受到很大损失,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陷于极度困难之中。

「随笔」新四军起源于红一方面军留守部队

「随笔」新四军起源于红一方面军留守部队

「随笔」新四军起源于红一方面军留守部队按:本文资料来源于第一方面军官方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和新四军的官方战史《新四军战史》。

从权威性上来讲,这两本书无出其右者。

先说结论: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观点(相关资料附后),红一方面军留守部队组成中央军区,由项英为司令员兼书记。

1935年2月,中央军区突围后,所辖部队分为五部分:项英、陈毅领导的赣粤边游击队、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闽西游击队、粟裕、刘英的浙南游击队,关英(牺牲)的皖浙赣游击队,和钟得胜的闽赣边游击队。

项英、陈毅部和关英部及其他游击队合并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王必成中将带着这只部队演变为新四军一师二旅,以及华东野战军六纵,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闽西部与钟得胜部为新四军二支队三团,皖南事变损失殆尽,余部进入新四军七师。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闽西部另一支与粟裕、刘英部合并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陶勇中将带着这只部队演变为新四军一师三旅、以及华东野战军四纵、第三野战军二十三军。

具体展开如下:南方游击部队历史背景之前,拙文曾经提到,新四军所在的华中局(前身为东南局和中原局合并,之前为长江局东南分局),最早源于长征后成立的苏区中央分局。

项英是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长征后,项英是我党和我军在苏区的最高负责人,陈毅是苏维埃政权在苏区的最高负责人。

新四军脉络梳理:从中共苏区分局到华东局的历史演变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一方面军开始长征,第一方面军留守部队组成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委。

中央军区直属部队包括红十军团(红十军)及红二十四师,同时管辖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五个军区。

中央军区在1935年2月突围后,中央军区直属部队和下属军区部队损失惨重,开始了三年南方游击战。

这三年间,各支游击队彼此失去联系,直到1937年国共合作后,各游击队下山建立新四军才纳入日程。

组建新四军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

组建新四军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

组建新四军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7月7日,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结束。

由于蒋介石的背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被逼迫在固定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

而为了有效的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各自独立的进行游击战争显然是无力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组建统一的军事力量,而这就是新四军组建的背景。

一、新四军的组建在长江南岸,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一直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力量。

而在淮海战役的余波中,中国共产党在江南地区人民中具有了广泛的声望和支持。

此时,中国共产党就决定在南方地区新组建一个正规军,以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形成比较集中的力量,这就是新四军的组建。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新四军,任命周恩来为新四军军委书记,朱德为副书记,林伯渠、聂荣臻等担任军政首脑,华中野战军的一些老红军也加入了新四军。

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新四军的绝大部分士兵和干部都是从地方武装中抽调出来的,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从中央红军和其他地方武装中进行调动的部队和干部。

新四军从成立开始,就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沟通和谈判,力求在军制、组织、任务、地位等方面达成协议,实现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新四军的成立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于军队的建设过程中,新四军坚决执行了党中央的领导,高度统一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方针。

在组织结构上,实行“三三制”,即三个官兵一体的连,三个连一体的营,三个营一体的团。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士兵和指挥官的战斗力和配合默契度,为新四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新四军成立后,一直以游击战为主,并且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胜利,但是对于抗日战争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游击战,新四军打破了敌人的经济统治和政治支配,保护人民仅有的生产力,发动了广大的群众。

北方的八路军、华北地区和山东的东北抗联、晋南、晋中等全部人民军队和游击队的创立,都受到了新四军的启示和影响,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四军的由来演讲稿范文

新四军的由来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大家讲述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新四军的诞生背景1. 国共合作的破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国共两党原本合作抗日,但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但国民党政府并未积极响应。

2.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全民抗战,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应运而生。

二、新四军的组建过程1. 成立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了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并组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2. 组建过程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成立。

朱德任军长,彭德怀任政治委员,叶挺任副军长,项英任副政治委员。

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分别由陈毅、粟裕、张鼎丞、黄克诚担任支队长。

三、新四军的英勇事迹1. 抗日斗争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

他们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敌人的据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 打破封锁,发展壮大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面临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和围剿。

但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壮大。

在艰苦的环境中,新四军从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数万人,成为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

3. 参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参加解放战争。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中,新四军英勇作战,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新四军的伟大精神1. 坚定信念新四军始终坚定信仰,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

新四军脉络梳理:从中共苏区分局到华东局的历史演变

新四军脉络梳理:从中共苏区分局到华东局的历史演变

新四军脉络梳理:从中共苏区分局到华东局的历史演变很多读者阅读新四军历史的时候,都会感觉脉络非常复杂。

其实,如果我们把握住主线的话,历史也可以非常清晰。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时,决定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组成,项英任书记。

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南方办事处,陈毅任主任,梁柏台任副主任。

接着又成立了中央军区,项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继续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邻近根据地坚持斗争。

项英、陈毅中央分局及其中央军区演变为华中局与新四军的主体;并演变为未来华东局与华东军区、三野的主体。

•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代办处、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军区为中国共产党留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党政军领导机关。

•中共苏区中央分局1937年12月撤销,新建为长江局东南分局;1938年9月,长江局分拆为东南局、中原局和南方局。

1941年5月4日,东南局、中原局合并为华中局;1945年10月,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为华东局。

•中央军区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五个军区及直属的红二十四师、红十军团,为新四军基础班底。

•中央军区突围后,项英、陈毅在赣粤边。

二十四师余部与闽西部队会合,在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指挥下开展闽西南游击战争。

红十军团余部在粟裕、刘英带领下在浙南开展游击战争。

•中央军区所辖军区和直属部队余部为新四军主体,并纳入了高敬亭的红二十八军余部,及张云逸、袁国平等中央派出人员。

中央局机构设立的历史演变——中共苏区中央分局1934 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以统一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保卫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

以下为中央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名单:中央分局领导层牺牲巨大1935 年 2 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

新四军诞生和发展历程

新四军诞生和发展历程

新四军诞生和发展历程红色延安网(文/图王德清)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友竹巷,建于1915年,是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内有两栋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中西合璧的赣派建筑。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共当地组织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挫败国民党军的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和经济封锁,战胜种种困难,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为后来组建新四军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7月在全国抗战爆发后,经过与国民党当局谈判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北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驻江西南昌,正式对外办公,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南昌期间,成功地组织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

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指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当时抗战形势,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华中敌后战场,创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有1938年4月编组时的1.0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共31余万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共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建立起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七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华东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抗战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和主力大部进军东北,新四军第3师进军东北;新四军第5师与八路军南下支队、河南军区组建中原军区;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与山东军区机关留下的一部分组成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机关;新四军江南部队撤至江北;新四军北移部队和山东八路军组织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为山东野战军)。

新四军的战斗历程

新四军的战斗历程

2019.4师长李先念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原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曾希圣任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任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新四军第七师师长张鼎丞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淮南抗日根据地淮南行政公署主任方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原新四军淮南军区南下支队(又称南京支队)政治委员沙文汉任浙江省省长;原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韦国清任福州市市长,原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副政治委员江华任杭州市市长,原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共淮阴县委书记李广涛任合肥市市长。

此外,原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许多党政军干部,被派往新解放区接收各级政权机关和业务部门,成为各级政权机关和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对巩固新政权和建设新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保卫新中国立新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华东地区大陆已经解放,但华东沿海岛屿仍为国民党军所盘踞。

新四军的传承部队,担负起解放华东沿海岛屿的战斗任务。

1949年10月19日,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发展而来的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一师解放舟山群岛以南的桃花岛。

1950年5月17日,新四军传承部队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和第二十三军在第二十二军配合下,解放了舟山本岛。

原新四军传承部队第二十军、二十一军、二十三军、二十四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新中国再立新功。

铁军·“茅家岭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TIEJUN ·“MAOJIALINGBEI ”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年秋到1938年春,为谈判改编集结阶段。

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遵照蒋介石的指令,故意制造事端,以谈判掩护军事进攻,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

毛泽东等多次发电报,指示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迫使国民党当局接受我党条件,为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斗争和下山改编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1938年春至1939年底,为实施战略展开阶段。

1937年11月3日叶挺抵达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筹建工作。

“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的由来“新四军”的由来“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的简称,是由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

1937年初,国共两党为了合作抗日,就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一事进行多次谈判,在谈判的同时,中共方面提出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的考虑是:将陕甘宁边区和南方游击区、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作为整体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而国民党蒋介石当时却采取的是“北和南剿”的方针,想在与中共方面就红军主力改编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围剿”南方红军游击队,企图将其彻底消灭。

因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始终得不到国民党方面的积极回应。

1937年8月,日军发动进攻上海,华中地区的形势立即变得严峻起来。

中共代表周恩来于8月中旬在南京再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开始同意中共方面派人到南方游击区传达国共合作精神和协助改编。

叶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叶挺结束流亡回到国内。

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故意制造事端,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叶挺向蒋介石提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的建议,并说改编后番号叫“新四军”。

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议。

叶挺提出将南方红军未北上长征红军游击队整编番号为:“新四军”能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是因为: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第四军;毛泽东认可“新四军”,是他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四军。

部队番号有了,可军长人选国共两党意见不一。

毛泽东对叶挺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不完全放心。

因为,叶挺已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没有推选叶挺为军长人选。

不同意叶挺当军长,国民党随之提出由陈诚或张发奎指挥“新四军”,中共不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芦沟桥事变抗战爆发以后,我党统一战线政策胜利,全民族团结成功。

合作由西北方扩大到南方,于是南方红军游击队奉命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编者按:时间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日)。

甲、是时红色游军在:1.闽西南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数同志领导下一大部分游击队,月有一千二百余人,五百余枝枪。

2.湘、鄂、赣傅秋涛同志领导的游击队,一千一百余人,三百五十余枝枪。

3.闽东叶飞同志领导的游击队,九百二十人,五百余枝枪。

4.闽、赣、浙黄道同志领导的游击队,约六百余人,三百余枝枪。

5.浙江平阳刘英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六百人,二百余枝枪。

6.中央苏区(瑞金)钟得胜同志领导的游击队,三百人,一百五十枝枪。

7.皖南关英后、李步新同志领导的一个游击队,一百九十八人,七十五枝枪。

8.湘、鄂谭云宝同志领导的一个游击队,三百三十五人,二百枝枪。

9.赣南陈毅、项英领导的游击队及桂东x世雄同志领导的游击队共约三百人左右。

10.鄂、豫、皖高敬亭领导的游击队九百余人,五百余枝枪。

11.鄂、豫边周骏鸣同志领导的约六百余人的一个游击队。

12.湘南李林同志领导的共二部,计约三百人左右的游击队。

总共大小十四个游击队,约八千人左右,三千五百余枝枪,四挺轻机枪,及不能连放的重机枪三挺。

这些参差不齐的游击队,即是新四军的基础。

第二、新四军的组成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时期:第一阶段——一九三七年十月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军部成立: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成立新四军的命令,叶挺任军长,队伍开始集中。

三八年一月六日在南昌成立军部,是月底开始办公。

斯时,机关没有建立,仅仅是几个人。

乙、从集中到开入敌后(一)一九三八午二月廿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我军限于x日集中岩寺,于是军部分头令促江西、浙江、福建、湘南、广东各省游击部队,兼程前进,向安徽岩寺集中。

江北鄂豫皖及鄂豫边游击队分别向合肥、舒城、无为地区集中。

长途跋涉,远从江西的大庾、福建的龙岩,约二千里路,需一月的行程,最近的亦须七天行程;且饷额不足,粮秣不济,饱受饥馁;沿途又遭受各省军事当局及不明大义分子,挟持其十午反共成见,不断无理的阻碍与留难,并恶意造谣破坏中伤,我军战胜一切困难,于四月初集中岩寺,闽西南延到十八日始达。

(二)军部于三八年四月四日离开南昌迁移岩寺,着手进行部队改编,成立四个支队:以闽西南游击队一千二百余人,编为第二支队,闽东游击队九百余人,编为五(?)、六两团,湘鄂赣游击队一千余人编为第一支队第一团,闽浙赣游击队编为第三支队第五(?)团,浙江平阳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第四团,中央苏区游击队编为二支队三团一部队,皖南游击队编为二团三营,湘赣游击队编为一支队二团一营,赣南及桂东游击队编为一支队二团二营及三营一部,湘南游击队编为军特务营,鄂豫皖及鄂豫边两游击队编为四支队七、九两团,集中七里坪。

编制就绪,当即开始进行不到廿天的整训:斯时,又接到命令云:四月廿日派员莅临临点验。

十五日复又接命令不能久驻岩寺。

未及点验,我粟裕司令率领先遣部队,遂于是月廿八日出发,挺进江南敌后;军部亦于五月一日离开岩寺迁至太平。

接着又接命令不准久驻太平,于是,复又进移至南陵地带。

这时我一、二支队先遣部队已陆续深入芜湖以东,南京以南,溧水、溧阳以北狭小地区.(三)鄂豫皖游击队,一九三八年春集中七里坪,改为新四军四支队,下辖七、九两团,约一千二百余人。

又一部,原为河南桐柏山游击队,百余人,三八年在确山、竹沟改编,加上地方动员来的新兵及改编股匪,共约九百余人,是为八团。

四支队及八团均于一九三八年四、五月间分由七里坪、竹沟开赴皖东前线。

四支队七、九团在舒、桐、卢、无一带活动。

八团在卢、无活动一个短时间,即开至淮南路东、合肥、全椒一带活动,进入皖东前线。

丙、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江北四支队东进巢无地区及皖东前线,五月十六日首次与敌人在巢湖以南蒋家河口发生战斗,将敌全部击溃,缴获步枪十余枝,大旗一面,开江北第一次的胜利。

江南方面我先遣队进入镇江以南,六月十八日与敌在卫岗展开战斗,是谓卫岗处女战。

此役摧毁敌汽车四五辆,毙敌土井少佐—名,梅岗武郎大尉一名,缴获步枪十余枝,日币七千元,这次战斗,与江北遥相辉映,从此展开大江南北的游击战争.第一个时期:我军以严明的纪律,新军的姿态,出现在江南,当时群众一方面是赞美我们的军纪,拥护我们来抗战;另一方面对本军战斗力却表示怀疑,认为装备完好、武器精良的国军,尚且不能立足,何况这一小支武器窳劣、火力微弱之新四军?经过后来不断的胜利战斗,广大群众遂逐渐认识我军是真正抗日和无法摧毁的力量,于是我军威信大大提高。

在国军撤退以后,江南地区一部分士绅及民众所组织之游击队,云涌蜂起:但皆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纪律极坏,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不抗敌而扰民,互相渔肉,勾心斗角,阻碍抗战发动。

本军对这些武装进行了艰苦说服工作;在他们互相倾轧之际,从中排难解纷,争取团结到抗战一致的旗帜下,惟有朱永祥、陈得功等股游击队,一贯不顾民族利益,甘心附敌,为虎作伥,民众称之为‚小日本‛,成为敌人伪政权发展的支柱,普遍的从事建立伪政权,发展维持会,致使群情消沉。

当时我们对这些武装则采取坚决手段解除之、摧毁之,从此广大民众消沉低落情绪,顿形好转,一扫乌烟瘴气,展开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在江北巢、台、桐、怀相继失守,国民党大军西撤后,局势异常混乱,地方士绅民众武装,遍地皆是。

我军四支队进抵此间活动,虽然是大大展开游击战争局面,取得本身的部分发展与壮大,但当时在高敬亭错误的领导下,坐失时机,以致大大的限制了部队的发展壮大。

第二个时期:(A)一九三八年冬,张云逸同志由军部渡江北来,并成立江北游击纵队,由地方党所组织的游击队编成,部队迅速发展。

一九三九年五月,叶军长和邓子恢同志相继渡江到皖北。

六月三日在青龙厂将高敬亭处决。

从此使四支队转到了党的领导下,大加改进。

是时,军部因感地区辽阔,统一指挥困难,遂于五月五日在卢江东汤池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江北三个部队:1.四支队,下辖,七、九、十四三个团,共约四千余人。

2.五支队,下辖八、十、十五三个团,共约二千余人。

3.江北游击纵队,下辖一、二两个大队,共约一千余人,其一大队系由江南四团过来的一个营编成,担任军部与江北指挥部之连络。

枪毙高敬亭后,把部队挺进到皖东定远、凤阳、滁县,全椒等县广大地区。

以原来周骏鸣为基础的八团扩大起来的,开始成立五支队。

(B)我军团留守处,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组织了两个新兵连,由彭雪枫同志领导。

当一九三八年夏季,日寇打通津浦路,占领徐州、开封之后,郑州、洛阳日益吃紧,武汉告急,地方紊乱。

伪匪蜂起,由彭雪枫同志领导的两个新兵连,经过艰难缔造,以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名义,于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誓师东进,东越平汉,道经西华,接近最前线,这时仅有一百七十八人。

自豫东沦陷后,国军西撤,政权瓦解,地方糜烂不堪,长期坚持地下工作的吴芝圃同志,在睢、杞、太边,组成了一支人民自卫武装——三支队,在党的领导下,日益扩大。

八月间,萧望东同志率一先遣大队(七十人枪)赴睢、杞、太协助三支队活动。

十月间,三支队会同萧大队入西华,至杜岗与游支会合,扩大了支队编制,共分三个大队,计九百四十五人。

此即开始向敌后挺进,首次在淮阳西窦楼与敌骑发生遭遇战斗,将敌击溃,于是通过封锁线,十月卅日经过鹿邑县城到达鹿邑东刘大庄休整,开展统战工作.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出征雎、杞、太;处处获胜。

原三支队九中队十二月与原在睢、杞、鹿邑活动的三支队二团部队合编为第二团第一营,以游支第二大队为第二营,成立了第二团(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

一九三九年一月三日,睢杞地方武装李广南部追随主力与原第一大队(在鹿邑白马驿)合编为第一团。

当时三大队则改为独立营,直接归支队指挥.三九年一月主力东进亳东,独立营再征睢杞。

二月,独立营连同睢杞地武一部归还主力,编为支队第三团.这时人数已有一七五—人。

一九三九年四月,敌人扫荡豫、皖.苏边。

中旬,鹿邑、亳县相继再度陷落。

我除留第一团(太康大队一个连是时已编入)于原地活动外。

主力于六月十五日抵怀远西涡河沿岸。

是时永城地方武装鲁雨亭部自动请求编入我军,编为一总队。

这时人员已扩充到四八二四人了。

一九三九年九月六日,回师涡北新兴集。

开展永、夏工作.—个月内先后成立了六个独立大队,成为游击支队发展的全盛时期。

部队增加至四十一倍以上(七三六九人)。

一九三九年十—月,游击支队改为本军第六支队。

十二月反共浪潮高涨。

是时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我西华党所领导的)自动的由向明、王学武率领入豫皖苏边,组织第二总队;在萧东由耿蕴斋组成三总队(萧县游击支队与宿县大队组成);皖东北由张爰萍组成第四总队;并将各独立大队补充主力、或扩编为独立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