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合集下载

大学发展经济学考试(习题卷2)

大学发展经济学考试(习题卷2)

大学发展经济学考试(习题卷2)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9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以2010年底为依据,世界总人中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比重为( )。

A)4/5B)5/6C)3/4D)2/3答案:A解析:2.[单选题]根据索罗增长模型,n表示人增长率,δ表示折旧,每个劳动力资本变化等于( )。

A)sf(k)+(δ+n)kB)sf(k)+(δ-n)kδC)sf(k)-(δ+n)kD)sf(k)-(δ-n)k答案:C解析:3.[单选题]经济增长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中有著名的哈罗德模型等。

第二阶段的代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 )。

A)多马模型B)索洛模型C)内生经济增长模型D)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答案:C解析:4.[单选题]根据哈罗德德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WG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5.[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答案:A解析:6.[单选题]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是( )。

A)罗斯托C)纳克斯D)菜宾斯坦答案:C解析:7.[单选题]“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开放沿海和沿江城市”战略属于( )A)不平衡增长战略B)平衡增长战略C)出口导向增长战略D)进口替代增长战略答案:A解析:8.[单选题]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值等于( )A)基尼系数B)恩格尔系数C)霍夫曼系数D)工业化指数答案:C解析:9.[单选题]萨缪尔森认为,( )是一部可以题为《如何使GNP增长》的实用手册。

A)国富论B)经济学原理C)通论D)经济学答案:A解析:10.[单选题]创新理论是由( )提出来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卡尔.马克思D)熊彼特答案:D解析:11.[单选题]经济发展初期的粮食问题模型充分地说明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农经》2021年第07期實施优质粮食工程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我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成效显著,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一是推动由增产导向向增产提质导向转变在优粮优产、优质优价作用下,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粮食生产增产与提质、降本与增收互相促进,粮食收购逐步由政策性收购为主转向市场化收购为主,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90%,在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后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转变,促进粮食减损提档升级。

粮食质检向第三方服务拓展,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促进各环节分散经营向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通过优质粮食工程构建起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优化完善粮食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三是满足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使供需结合更直接、更紧密、更畅通,让百姓的“米袋子”多装优质粮,吃上更多的“中国好粮油”,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粮油消费升级的需要。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成效显著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支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励资金215亿元,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600亿元,有效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同时,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予以倾斜,支持6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产粮大县发展粮食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加强我国粮食从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

8年累计增产亿斤,年均增产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特别是,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斤的新水平。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低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值减产水平。

年至年,我国三小粮食品种(即为稻谷、小麦、玉米)减产幅度年均3.12%,少于年至新世纪初的年均减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于1个百分点;我国三小品种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13%。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持续获得强化,粮食安全形势处在历史上最出色的时期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

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增加。

第一,粮食供需紧张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粮食生产在年涨至谷底。

~年,我国谷物产量五年合计(谷物,即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萨兰勒班县)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严重不足须要;而~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大于须要,比上一个五年的状况存有明显改善。

最近2年谷物“很紧均衡”格局获得进一步提升。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加剧。

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部分产销平衡区变成调入区,主销区调入量不断扩大。

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1.49%,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36%。

中国粮食现状

中国粮食现状

中国粮食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它的土地面积却非常有限。

因此,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减少,土地也被用于非农业用途,粮食生产面临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讨论中国目前的粮食现状,包括粮食产量、质量和供应状况。

一、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农业政策的重点,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扶持,中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9年中国总粮食产量超过了1.35万亿斤,比上年增加了8.5%。

2019年的粮食产量不仅超过了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202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恢复到近五年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中国还有着雄心勃勃的“十四五”规划,旨在到2025年实现总产量再增加1000亿斤以上。

二、粮食质量粮食质量是指粮食的营养价值和品质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粮食质量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

针对粮食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如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种植技术等,中国出台了许多法规和政策,以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目前,中国的新型农业设备和科技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同时,中国还鼓励农民采取有机农业种植模式,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在计划生育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国现行政策相当严格,造成近年来年轻人数量很少。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粮食对于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尤为重要。

政府在政策上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得到较好的实施和创新。

三、粮食供应粮食供应是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需要的粮食供应。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供应问题,制定出了许多政策措施,如保障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推进农村改革。

同时,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市场上的食品安全。

在粮食供应方面,中国政府还实施了各种措施来缓解当前的非常时期,如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政府向重灾区派发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五大发展理念保障中国特色粮食安全

五大发展理念保障中国特色粮食安全

五大发展理念保障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作者:姜长云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21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粮食供给严重匮乏,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粮食总产量仅11318 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致力于“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创造了用占世界不到9% 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 人口的辉煌成就。

2018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已达472 公斤,粮食总产量已达65789 万吨,分别相当于1949 年的2.26 倍和5.81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依靠自己力量成功地解决了近14 亿人口“吃饱饭”的问题,大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正在推动全国人民实现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对推进世界粮食安全和反贫困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近日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清晰显示了继1996 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发布以来,中国推进粮食安全的重大进展和坚定步伐,明确展示了中国“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坚实基础、坚强能力和坚定信心。

回顾过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加工能力、流通能力、储备应急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新政策的全面构建。

展望未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创新是引领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长期以来,立足国情、农情和粮情,推动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实践创新,是中国推动“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的基本经验之一。

粮食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粮食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粮食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我国粮食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优化耕地资源布局。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坚决控制农地撂荒、盖房等现象,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农用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制定差异化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推进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培育高效新品种,提高农田水利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坚持粮食生产优先,加快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大优质粮食生产力度,提升产区振兴粮食特色品牌影响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粮食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延伸。

四、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追查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流转率。

加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流转经营。

六、加强农业农村扶贫工作。

切实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创新扶贫方式,加强产业扶贫,提高农民脱贫能力。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动态,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大量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提高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粮食;供需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

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至今的2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0亿吨、4.5亿吨、5.0亿吨4个大台阶。

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大体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但粮食问题仍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自立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独立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1近年来粮食总量供需分析1.1粮食生产状况2007年以前,我国曾经有3个年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50 000万吨,其中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50 455万吨,这是1984年达到40 000万吨水平之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首次突破50 000万吨大关;1998年达到51 230万吨;1999年达到50 840万吨(见图1)。

但随后5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3 070万吨。

针对粮食下滑,2004~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新时期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推出系列惠农之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2004年起,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见表1),颁布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5年间,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部门中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结构,包括农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演变。

现代农业注重高效、高产、高质,通过引进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 从粮食为主向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多样性的追求,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除了粮食作物,农民开始种植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等。

这样的转变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 从农产品生产向加工、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正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4. 从过度单一向生态循环发展转变:过去,农业主要追求产量的增加,往往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也体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通过农作物产生的副产品,如秸秆、饲料等,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作社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许多农民将个体农户组成合作社,通过集约化生产、统一销售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种合作社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1. 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

例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作物种植的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之一,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衣食住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1.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我国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粮食的品质和效益,推动粮食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粮食产量和产值不断提高,粮食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 粮食生产方式创新的成果。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3. 粮食贮藏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粮食贮藏和加工是粮食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粮食贮藏设施的建设,采用了新型的储粮技术和设备,有效预防了粮食的霉变和虫害。

同时,在粮食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粮食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4.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也增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措施的实施,都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1.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将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未来粮食产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粮食产业的主旋律。

粮食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环保相结合,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粮食产业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农业向生态化、循环化、高效化发展。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66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66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66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日期】2021.07.06•【文号】•【施行日期】2021.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66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粮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对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对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作出明确部署。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组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您提出的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等持续加大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力度的建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强化顶层设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加快推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方案的编制工作。

2021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强调充分认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重大意义,部署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考核监督,为启动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

二、加大支持力度。

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粮食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促进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本文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对该计划进行介绍。

首先,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农田面积的有限,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制定行动计划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粮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行动计划进行介绍。

首先,在第一个要点中,将详细阐述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包括农田面积有限、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然后,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

其次,在第二个要点中,将重点介绍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技术创新、粮食加工与储存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行动计划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

总之,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而制定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介绍行动计划的概况、结构和目的,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该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并为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向进行展开: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导引。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首先,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及背景信息。

接下来,正文部分分为两个要点,分别对粮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坚持三链同构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链同构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7期编者按:6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这是全国省级政府首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讲话精神,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刊特精选文件中部分重要内容发布,以飨读者。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河南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短板,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融合发展。

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小麥、玉米、稻谷、油料等四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水平。

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强化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提高粮食产业质量和效益。

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

发挥粮食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产业链集群、价值链枢纽、供应链纽带。

主要目标。

到2025年,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主食产业化率达到65%以上,粮油精深加工产值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基本建成以小麦、玉米、稻谷、油料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速河南省由“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我国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方面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三量齐增”,即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增长。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研究。

首先,我们来分析造成“三量齐增”的原因。

我国农业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土地流转更加自由,促进了农村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结构,引进合适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同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以及技术援助,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效益得到提升。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粮食是我国人民的安全之基,粮食产量的增加确保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其次,由于农业的发展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三量齐增”现象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限制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最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市场需求的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等,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粮食“三量齐增”的进程。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国家的粮食供应、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稳定。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如何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因此,粮食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便利食品等加工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这对粮食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粮食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1.提高粮食品种的品质和产量。

种植业可以通过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等措施,提高粮食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2.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

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主要是粮食的初加工,对于一些功能性食品的生产不够灵活。

粮食深加工产业可以将粮食加工成更多样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推动粮食流通和销售的现代化。

粮食产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革。

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粮食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销售渠道的畅通性。

4.加强粮食安全生产。

粮食安全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加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和检验,确保粮食的安全性。

5.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

二、政策环境的调整与粮食产业的发展粮食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加大农业投入。

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农业的投入应该得到合理的保障。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我国要想发展成为粮食强国,需在当前的粮食经济发展中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引领相关粮食生产企业走向优质发展之路。

对高质量的追求应该坚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其为主线,不断推动促进粮食经济向质量以及效率等方面的发展。

坚定我国在新时代下着重建立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建立成为粮食强国。

以建立粮食强国为奋斗目标,对照党的战略部署,不断地对我国粮食大国地位进行巩固。

进行相应的动力变革,促进建设现代化粮食经济体系,以下为推动我国新时代下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措施及战略举措。

1构建新时代下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对粮食经济体系做出相应调整,必须摆正质量的重要地位,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并存。

以供给制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做出新要求的调整,对其实现重点构建。

不断加强对粮食产业主体的培育壮大力度,对能够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带动力的扶持。

并且在新时期的条件下,对各个企业的重组与合作采取鼓励政策。

加大力度打造规模大、实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粮食生产企业集团,并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采取支持应对。

进行相关举措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发展主体与活力更加多元化,以期能够实现我国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

在对龙头企业赋予一定的引领粮食产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期望的同时,促进其它小中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其发展成为对行业有影响力、控制力的国有粮食企业。

2创新粮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粮食经济发展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相关粮食企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创新企业“产购储加销”的生产经营模式。

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向上发展。

此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可考虑与新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和协作,加强与加工原料基地的联系和建设,持续种植绿色优质粮食,通过与生产商的合作,完成绿色优质粮食的收购和储存,并建立相应的加工点。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粮食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必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粮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的粮食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粮食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我国粮食产业现状1.稳境之优势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粮食产业一直是我国优势之一。

据统计,我国粮食生产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划归类等。

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

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为主导的多种经营模式,并发展了多种特色农产品。

如:“三稻二面”(三年两熟水稻,两年两熟油菜)、“两种常作一种果”(小麦、水稻,一种果树)等经济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3.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并采用农村信息化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全程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种植模式,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整。

未来,我国的农业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时适度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全产业链效益。

2.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是决定粮食产业生产力水平和全产业链效益的重要因素。

未来,我国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教育,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民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多元化发展未来,我国粮食产业应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健康、有机无公害、特色化和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通过多元化发展,加强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达到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质量提升的效果。

结语总的来说,我国的粮食产业现状不断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挑战和问题。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分析了粮食产业链的管理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通过有效的产业链管理才能解决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找到出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供应;发展1粮食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从产业链管理理论出发,可将粮食产业链分成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来分析。

1.1粮食生产链分析粮食生产的目标要从保障供给转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充分重视粮食相对过剩问题,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而可以忽视和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应该按照社会的有效需求来组织粮食生产。

传统体制下,对粮食及农产品需求量的核算采用人均需要乘以人口总和的计算方法,这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而在当前情况下显然已不适宜了。

因为市场经济对粮食提出的需求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

这种有效需求,是受一定消费水平决定的、有支付能力的、体现一定货币额的购买需求,而不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需求。

采用以往对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预测方法,很容易出现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目前粮食的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率都较低。

粮食转化主要局限在饲料及少量食品制造业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拓展能力,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加快粮食转化加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粮食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是粮食生产不能脱离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粮食的深加工水平,粮食深加工的发展须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从粮食生产过程来看,现代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总体而言,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1.2粮食供应链分析粮食的均衡供求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必须不断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核心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农产品的主要目标是数量,而质量常常受到忽视。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饮食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农业生产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农业模式以粮食和稻谷为主导,但这种单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多元化农业产业的发展。

这意味着农民需要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如果蔬、水产品、畜牧产品等。

此外,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再次,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农业生产可以实现高效率、低耗能、低排放的特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同时,农业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的农业供给模式往往以需求为导向,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为了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的供给模式必须从传统的“以粮为主”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产技术,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产业聚人才 以人才兴产业

以产业聚人才 以人才兴产业

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
蔡晓丹
【期刊名称】《潮商》
【年(卷),期】2024()1
【摘要】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向全省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激发全省上下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

在2月18日下午举行的汕头市科技人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暨产学研面对面“百干万工程”专场对接会上,紧扣科技人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汕头市相关部门及产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才,大家聚焦如何引才、聚才,如何发挥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进行交流互动。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蔡晓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2.以人才助推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打造报业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高地
3.兴人才芯未来“芯动北京”中关村IC产业论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4.人才依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
成都天投集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5.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赢未来柯桥区创意设计人才“经纬计划”(第五批)B类人才推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
我国粮食产业正向质量提高转变
植保人员在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陈北村操作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农药。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等等。

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健全人才教育扶持机制
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

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兴粮强业
科技创新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一个食糖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食糖缺口达600万吨左右。

位于山东滨州的西王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每年消化玉米300万吨,主要用于淀粉糖加工。

近年来该公司投入10亿多元研发出的玉米果糖生产新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可以替代进口蔗糖,并且利润是葡萄糖的5倍,发展空间很大。

而且,随着玉米果糖制造工艺的成熟和市场逐步拓展,为消化玉米库存打开了新的通道。

科技创新兴粮强业,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库存粮情稳定,市场运行平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在粮食高库存的情况下,如何防止陈化霉变,如何做到存粮口感如新、营养如初,如何实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如何拓宽粮食加工转化途径,如何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如何降低粮食物流成本,都亟需靠科技创新去突破,靠专业人才去攻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科技是我国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品供给、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有力举措。

当前,我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家,年销售收入2.9万亿元,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由于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链条短、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

2017年,入统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115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的企业,95%以上没有研发力量,产品结构单一,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开工率不到40%。

即使技术密集型的粮食深加工行业,多数企业也依赖技术和设备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各类粮食企业都存在技能人才短缺,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的问题。

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壮大人才队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扩充创新成果转化途径
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举办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加强企业自主探索
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某些环节、要素和区域过于闭塞,缺少与外界人员、资源、信息交流,造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

要实现科学和技术、科技和经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融通,需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可以带动粮食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

早在2012年,江苏省就建设了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在科学储粮、精深加工、数字粮食三大领域开展合作,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举办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是推动更多粮食行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有效举措。

在今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武汉召开全国粮食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涵盖储藏、加工、物流、质量安全环节及粮食机械装备领域的众多粮食科技创新成果悉数亮相。

来自全国的10家科研院所和25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粮食企业也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途径。

如湖北福娃集团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累计投入10多亿元,通过实施精深加工技术改造促进转化应用,把稻米加工从微利产业做成了利润可观的大产业;中粮集团依托众创空间促进转化应用,今年4月份揭牌启动首批“双创基地”建设,集聚企业、高校、院所、基金、孵化器等各方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粮油食品创新平台;湖南粮食集团依托合资合作促进转化应用,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同投资6.5亿元,实施“稻壳秸秆加工生态板材”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培养高素质粮食人才
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并为人才“放权松绑”,让人才“名利双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科技人才在粮食行业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

随着粮食产业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现在粮食行业对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工程人才需求强劲,懂技术、仓储、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期货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无法满足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张务锋表示,当前粮食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

要大力造就一批粮食行业管理人才、粮食科技创新人才、粮食高技能人才和粮食后备人才,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但是,当前粮食行业科技管理机制比较僵化,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评价的科学性、激励的有效性和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均有待增强。

张务锋表示,要努力营造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的良好氛围,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科技和人才工作。

当前粮食人才市场还面临着人才与用人单位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粮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了解粮食行业又掌握机械、信息化、贸易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但每年粮食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很难招到满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虽然粮食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但学校相关专业的招生却不理想,报考的学生不多。

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亟需深入交流合作。

为了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了首届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多家学校和企业达成了初步的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还成立了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全面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结合,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粮食行业高素质人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粮食行业待遇低是人才流失和学生不愿意报考粮食专业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建议,要健全激励扶持机制,为人才“放权松绑”,让人才“名利双收”,更要关心爱护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记者刘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