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将手足癣治疗指南成文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为(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春阳、李若瑜、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余进、郑岳臣。

1 定义

手癣和足癣是发生在手掌和足跖以及指(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亦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

2 病原菌

致病真菌为皮肤癣菌。皮肤癣菌的特点和分类请参看“体股癣治疗指南”中的相应部分。

3 流行病学和易感因素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全球平均的患病率约15%。致病菌以毛癣菌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其是所谓的“两足一手”型手足癣。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共用鞋袜、赤足在公共浴池、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上行走等密切接触病原菌的情况下易被感染。手足多汗者患病率较高。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诱因。

4 临床表现

手癣和足癣临床上可以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但一般在临床上不同阶段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

4.1 水疱型

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有时瘙痒严重。

4.2 指(趾)间型

以4-5和3-4指(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手足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胶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指(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较显著。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致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疾病。

4.3 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累及掌跖,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手癣与足癣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久之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5 实验室检查

5.1 真菌直接镜检

取损害边缘鳞屑或水疱壁用10%氢氧化钾作载浮液制片,显微镜下可见有分

隔和分支的透明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

5.2 真菌培养

诊断或治疗困难的病例需作真菌培养。培养的阳性率略高于直接镜检,且明确致病菌种有利于选择药物和预防复发。皮肤癣菌快速鉴别培养基(DTM)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培养基颜色改变来区别是否为皮肤癣菌感染,值得推广。手足癣(特别是鳞屑角化型者)的真菌学检查阳性率较低,真菌直接镜检的阳性率约30-66%,真菌培养的阳性率约39-70%。直接镜检结合真菌培养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的镜检或培养。

6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真菌学检查结果,易于确诊。手足癣首先要与念珠菌或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鉴别,因为临床上有不少看起来象手足癣等皮肤感染者实际上是念珠菌或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仅凭直接镜检难以区分,必须通过培养才能鉴定致病真菌。研究结果表明,约有16-49%的足部真菌感染是念珠菌引起的,另有12%为混合感染,还有1%为非皮肤癣菌的霉菌引起。一些口服的抗真菌药对念珠菌或其他真菌并不敏感,故菌种的鉴别还是比较重要的。此外,还应与侵犯相同部位的皮炎、湿疹、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懈症和掌跖脓疱病相鉴别。

7 治疗

7.1 足癣

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均可用于足癣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足癣的严重程度、合并的其他疾病和患者的依从性。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水疱型应选择溶液剂;指(趾)间型先用粉剂,再用霜剂;鳞屑角化型选择霜剂、软膏剂。有效的的治疗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吡咯酮类(如环吡酮胺)和硫脲类等,一些具有角质剥脱作用的制剂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如水杨酸等。

目前已上市的外用药多属于唑类或丙烯胺类,两者均对足癣有显著疗效。唑类(A)的代表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苄唑,疗程一般至少4周。丙烯胺类(A)主要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疗程一般要两周。Meta-分析结果显示:唑类药物的真菌学治愈率为60-91%,临床治愈率为64-95%;丙烯胺类药物的真菌学治愈率为62-100%,临床治愈率为66-86%。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药物的疗效和上述的唑类或丙烯胺类接近。单纯外用药治疗费用较低,极少发生系统副作用、起效较快,但有疗程较长、药物易被鞋袜抹去而造成病灶遗漏、患者依从性差、复发率较高等缺点,适用于初发,病灶局限等情况的足癣患者。

系统治疗目前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的用法为100mg/d,连用14天;或100-200mg/次,2次/d,连用7d;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以200mg/次,2次/d,连用7d的疗效最佳。特比萘芬的用法为250mg/d,连用7-14天。口服酮康唑治疗足癣也有良好的效果,但在国内临床应用经验相对较少。Cochrane数据库2002年的综述提示,特比萘芬的疗效优于灰黄霉素,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单纯口服药治疗具有疗程较外用短、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低、不会造成病灶遗漏等优点,但费用较外用高,起效相对较慢。适用于顽固、泛发、外用治疗依

从性差或疗效欠佳或皮损为角化增厚型、受累面积较大,以及浸渍糜烂型,或合并有其他不利于足癣治疗的系统疾患(如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

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是外用和系统药物的联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患者依从性。

支持疗法①穿透气性好的鞋,并保持鞋袜的清洁干燥,鞋子可使用短波紫外线等器械清除细菌和致病真菌,减少复发。②避免长期将手足浸泡在等液体中,脚掌出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如6.25%-20%的氯化铝。③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图指甲刀、鞋子、袜子等。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口服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对中重度足癣的效果与常规疗程的口服抗真菌药相当,而优于单独外用抗真菌药。

7.2 手癣

手癣的药物选择、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与足癣基本相同。

由于手足部浅部真菌感染中有相当部分为念珠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并有部分病例为混合感染,而真菌学检查的阳性率又比较低,故对无培养结果支持的手足部真菌感染,治疗时建议选用对三大类真菌均有效的光谱抗真菌药。

8 疗效评价标准

红斑、确诊、鳞屑、水疱、糜烂、浸渍发白完全消退,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

执笔人:余进、赖维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4月第7卷第2期──────

临床路径业务知识

临床路径(CP) 《学习资料》 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海王星科技大厦A区5F 电话: 传真: 网站:

目录 一、临床路径的背景介绍 (4) 1.产生背景 (4) 2.国外临床路径应用状况及评价 (4) 3.国内临床路径应用状况及评价 (5) 1)临床路径应用范围 (5) 2)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级别与隶属关系 (6) 3)实施临床路径病种和路径分析 (6) 二、卫生部临床路径推进路线表 (9) 三、临床路径相关知识 (11) 1.临床路径的概念 (11) 2.临床路径的组成内容 (11) 3.临床路径的要素 (12) 4.临床路径与诊疗指南的比较特点 (12) 5.临床路径与传统医疗模式的区别 (13) 6.临床路径的优点 (13) 7.临床路径的意义 (14) 四、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解读 (15) 1.组织管理 (15) 1)临床路径技术管理委员会: (15)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15)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6) 2.开发与制定 (16) 1)病种选择: (16)

2)临床路径诊疗项目 (17) 3)确定流程时间 (17) 4)临床路径文本 (17) 3.实施 (19) 1)实施临床路径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19) 2)临床路径实施前应当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 (19) 3)临床路径一般应按以下流程实施 (19) 4)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满足以下条件: (21) 5)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21) 6)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 (21) 7)临床路径的变异 (21) 4.评价与改进 (22) 1)评价与改进 (22) 2)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评价。 (22) 3)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22) 4)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开发的衔接。 (22) 五、卫生部推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步骤 .. 23 1.试点启动阶段(2009年12月)。 (23) 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0月)。 (23) 3.实施中期评估(2010年10月-11月)。 (23) 4.试点工作评估总结(2011年11月-12月)。 (24)

脚癣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0d3707008.html,/ 脚癣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脚癣常见的并发症 急性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 脚癣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2、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此时局部分泌物增多,并且可出现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感染部位红、肿、热、痛。如果没有及时适当抗炎治疗,则可能会出现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窝织炎等。(1)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中医为“红线疹”,红是因为化脓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2)丹毒。丹毒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急性炎症。小腿部位的丹毒又称为“流火”。它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中型或细小淋巴管、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3)蜂窝组织炎。中医称瘭疽,一般为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引起。也可指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这种病变可发生在皮肤较浅的部位,也可发生在筋膜下或肌肉间的较深部位。 3、癣菌疹。是指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在病灶外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过敏反应。癣菌疹的发生与局部癣病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局部炎症越明显,发生癣菌疹的可能性越大。(1)汗疱疹型。发病急,在手指两侧、手掌或足跖等处发生绿豆大小的厚壁水疱,水疱内充满浆液,可分散、或集簇。 (2)丹毒样型。皮损为丹毒样红斑,一般不硬,边缘鲜明,比较规则,不痛或稍有痛感,无淋巴管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3)丘疹型。为突然发生的集簇性丘疹、斑丘疹或毛囊性须疹。多发生于四肢或泛发于全身。 (4)湿疹型。突然发生于四肢,尤其是下肢的大片红斑、丘疹、小疱等多形性皮疹的湿疹样损害,分布对称。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3707008.html,/jx1/bfbz/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的标准住院流程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均按此执行。 一、诊断依据。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二、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点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三、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2.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8岁以下不宜使用)。 3.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0天 五、出院标准。 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 2.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3.完成相关并发病的检查。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六、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将手足癣治疗指南成文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为(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春阳、李若瑜、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余进、郑岳臣。 1 定义 手癣和足癣是发生在手掌和足跖以及指(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亦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 2 病原菌 致病真菌为皮肤癣菌。皮肤癣菌的特点和分类请参看“体股癣治疗指南”中的相应部分。 3 流行病学和易感因素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全球平均的患病率约15%。致病菌以毛癣菌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其是所谓的“两足一手”型手足癣。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共用鞋袜、赤足在公共浴池、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上行走等密切接触病原菌的情况下易被感染。手足多汗者患病率较高。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诱因。 4 临床表现 手癣和足癣临床上可以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但一般在临床上不同阶段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 4.1 水疱型 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有时瘙痒严重。 4.2 指(趾)间型 以4-5和3-4指(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手足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胶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指(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较显著。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致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疾病。 4.3 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累及掌跖,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手癣与足癣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久之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多不明显。 5 实验室检查 5.1 真菌直接镜检 取损害边缘鳞屑或水疱壁用10%氢氧化钾作载浮液制片,显微镜下可见有分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脚癣的用药指导

脚癣的用药指导 【疾病简介】 手足癣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是发生于掌、跖与指、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 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中医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脚湿气"、"香港脚"。 分类: 手、足癣根据症状不同分为三型: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临床表现: 1.水疱型足底或手掌出现群集或散在的小疱,针尖或米粒大小,瘙痒较重,往往由于搔抓而继发感染,可 引起丹毒和淋巴管炎。 2.糜烂型主要见于足趾间,由于潮湿、浸渍而使表面发白,剥去白色表皮,为基底发红的糜烂,瘙痒较重, 在湿热条件下工作或生活的人多见。 3.鳞屑角化型此型以干性鳞屑、皲裂为主,皮肤角化较重,

干燥、粗糙、寒冷季节多见,多发生手足皲裂。 治疗: 1. 治疗原则除有继发性感染的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以外,以局部外用药为主,应用足够的疗程。 2.治疗药物 分三类: (1)口服药:时下各种抗真菌口服药异军突起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因为这类药必须达到 真菌所寄生的甲板处才能发挥抗菌作用,而且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且慢,吸收代谢又很快,所以用药量大,用药 时间长。另外,口服药均有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2)外用药:一旦发现有耐药现象应及时调整用药。有些病人患癣病在开始涂抹某种激素类抗菌药时感到 效果颇好,时间一长,却感觉“不灵”了。其实,这是由于耐药性造成的。 (3)治疗各类癣菌传统中药是首选:用中药外用治疗各类癣病,主要成份包括:土茯苓、苦参、白藓皮、

僵蚕、全虫、蜈蚣、白花蛇等名贵中草药,采用大剂量、大浓度,先熏后洗,每次洗、泡二十分钟以上。以达 到使药物强力渗透至皮肤角质层,彻底杀灭寄生在皮肤角质层内所有的癣菌,使癣菌得到整体治疗而根治,杜 绝复发的产生。 【模拟情景对话】 药师:您好!小姐,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 患者:我的脚近段时间非常痒,而且还起了小水疱。 药师:那请问您有上医院检查过吗? 患者:还没有,因为这几天真的好忙没时间。 药师:那可以让我看看您的症状吗? 患者:嗯,好的,您看 (药师检查患者的脚) 药师:您出现这样的症状多久了? 患者:一个多星期了 药师:您一开始是两只脚同时出现症状吗? 患者:不是,好像是右脚痒了三四天,左脚才开始痒的

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预防足癣》教案

《预防足癣》教案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课 前川五小王锦 教案背景分析: 小学生对感冒、咳嗽、发烧这样的常见疾病可能稍微有所耳闻,而对于“足癣”这个名称应该比较陌生。据此,可利用儿童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导其认识足癣和掌握预防足癣的常识。 教案目标: 、让学生知道足癣是什么:足癣就是俗称的“脚气”,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 、让学生了解足癣的症状和危害。 、让学生知道如何预防足癣。 教案对象:小学生。 教案活动材料:师生共同准备教材、课件、草稿纸和笔。 教案步骤: 一、热身活动:师生同唱剪切版《我爱洗澡》。 二、引入课题 、课件呈现课本开篇图片,同时提问:咦,小明皱着眉头,他怎么了呢?大家猜猜看。 、综合学生的回答,点题:原来他是得了足癣。同时板书课题。 三、新授内容 、什么是足癣?

()足癣的定义:俗称脚气,是由致病性的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足癣的分布: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相当高。(提问:只有我们中国人得足癣吗?课间展示地图.) ()足癣在脚上的发生位置: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之间,足底也可出现。(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脚丫,请同学指出足癣的大概位置。)()足癣的常见三大类型: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看图、读课本说出三种类型的名称和症状。) 、足癣有什么危害?(张图片展示足癣带给人们的痛苦,以此提示学生总结出足癣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足癣可以产生瘙痒,甚至疼痛。 ()令人在公共场所产生自卑感。 ()其传染性会影响家人的健康,尤其危害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 ()可能引发手癣、体癣、头癣;严重的足部感染还与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如何预防足癣? ()注意清洁卫生。 ()保持足部干燥。 ()改正用手挖脚、剥死皮的习惯,避免自体感染。 ()仔细做好消毒工作。 (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补充提问:预防的方法不难,你能做到其中几条呢?)

手足癣病因

手足癣病因 一些患者感觉自己也比较注意个人卫生,但还是患上手足癣,是什么导致您患上手足癣呢,您知道有哪些因素吗?手足癣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足癣的主要致病菌。手足癣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手足癣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于感染本病本病传染广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再者,由于损害严重性不强,手足癣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不予重视,而未及时就医,因此病变常迁延不愈。 手足癣由霉菌感染,有传染性,多发生在指、趾间和手掌、脚掌上,有时也会蔓延到手背、脚背上。 在指、趾缝间及手、脚掌等处多汗潮湿的地方,发病率较高。 脚癣也叫脚气,初起时多为针尖大小的水泡,水泡不断生出,一阵阵搔痒,抓破后可有小量透明渗出液,数天后脱皮,脱皮后几天后复再起水泡,夜晚痒得更厉害。有时手掌有小块脱皮,又叫鹅掌疯。 手足癣部都比较顽固,传染性比较强,必须彻底治疗。 一般干型或湿型的脚气千草堂皮肤舒涂用局部,每日早晚各用一次,用外喷的,晚上可穿上干净袜子,以免污染被褥。 刺痒厉害时,不要用手抓,可以按揉止痒,要坚持上药约一个月,直到局部不再脱皮为此。第二年天气转暖时,如发现手足癣患处有水疱和脱皮时,需再涂上述药物2-4周,可把小水疱用消毒过的针刺破再涂药,效果更好。 如发现有糜烂或感染应去医院治疗。平时注意保持皮肤干燥卫生,每晚洗脚,袜子每天或隔天洗换,不要用手抓脚,鞋子保持干燥,可以经常在日光下暴晒通风,最好不穿胶鞋。

卫生部诊疗技术指南临床路径2019版295页word

第一篇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一半的中国人有脚气

一半的中国人有脚气! 我国足癣发病率很高 有资料显示,一个人在一生中发生足癣的概率超过80%。目前我国还没有确切的足癣流行病学资料,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很大,东西海拔相差明显,因此局部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发病情况。总体来说,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发病率较高,内陆沿海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超过60%,而我国北方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也在5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罹患足癣,特别是成人中足癣的发病率更高。 有意思的是,我们曾经在一次全国皮肤科年会上对与会的皮肤科大夫进行了足癣的调查,发现足癣患病率达到42%。中华医学会开展的300万人足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超过六成的足病为真菌感染,其中足癣的发病率是45.2%。 足病有五大误区 谈到足病,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癣和甲癣,其实在足病中有接近一半的疾病是一般的湿疹、皮炎或者甲病。常见的足病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感染性疾病,包括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前者最常见的是足癣(俗称脚气)和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后者如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二是局部慢性磨损性疾患,如鸡眼、胼胝(俗称脚垫);三是足部角化病,如掌跖角化病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但大多局限于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上,往往忽略了对足部健康的关注,而且对足病及其防治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足病只是小问题,根本不算病。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足病不仅是一类疾病,而且是常见病、多发病。误区二:足病治不治无所谓。误区三:真菌不会轻易传染。误区四:许多足病不治也能好。误区五:灰指甲很难治愈。 正是人们认识上的种种错误,使得足病不受重视。然而研究显示,足癣和甲癣是可以在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播的,并且足癣和甲癣还可以相互感染。有些足病可以造成双足的承重功能下降,还可以继发细菌感染等。

手足癣的中医治疗方法

手足癣的中医治疗方法 手足癣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日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手足癣是一种皮肤癣菌感染手足部位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发病率居浅部真菌病首位,其发病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有关,而手搔抓足癣部位是引起手癣的主要原因,且该病易复发,国内足癣复发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工作和社交、情绪和心理等。所以得了手足癣为了避免威胁自己的健康影响别人的健康,应该及时选择有效的方法来消除手足癣。 对于手足癣如果长期或短时间大剂量激素药物治疗,其引起的副作用包括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发症。对肾脏也可造成一定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等。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病人还必须牢记过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触,而至病情加重。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并对激素产生了的依赖性,停药后原发病变反跳加重与继发的副作用,可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痛苦,所以要达到安全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需要彻底根除过敏原。病人还必须牢记过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触,而至病情加重。 中医认为手足癣是由于体表皮肤卫生失理,湿、热、虫、毒外侵皮肤所致,故治宜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外洗中药金苦参白花蛇爽肤

洗液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配伍金银花清热燥湿作用增强。地肤子苦寒,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其活性成。蛇床子、白花蛇等辛、苦、温,可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杀菌效果明显。外用可治疗各种癣菌病,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苦参、黄连、黄柏、白藓皮、蛇床子、白花蛇等对多种致病性真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以先使用中药外洗,不仅可及时清洗患处,使皮肤渗透性增强,同时可使药效在皮内作用持续时间持久,增强了抗真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手足癣及体股癣选择中药外用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临床路径标准制订方法与实践

临床路径标准制订方法与实践 董军刘亚平周亚春王欣 2009年08月04日17:41 来源:人民网-卫生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 推荐: [关键词]:临床路径制订方法 [摘要]目的:制订科学、合理、实用的临床路径标准。方法:病例组合法、病案回顾调查法、统计学分析、循证医学法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结果:(1)系统地阐述临床路径标准制订主要方法。包括:组织架构、理念与方法、前期准备和制订步骤。(2)以案例方式,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病种选择、诊疗项目和费用标准制定的过程与结果。结论:临床路径标准制订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采用PDCA循环过程,应用循证医学的最新成果,使得临床路径标准更加合理有效。 1 临床路径标准制订方法概要 1.1 临床路径标准制订组织构架 1.1.1 成立临床路经专家团队。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临床诊疗规范,应由具有临床医学资质和经验的临床医学、药学、护理、检验、营养等各专业专家共同制订[1]。由于临床路径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来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因此临床路径制订的专家团队,还应包括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统计学和信息专业的专家。 1.1.2充分发挥医院的各种委员会作用。例如:医院科学委员会、医院质量委员会、药事委员会等。赋予各委员会审核、批准临床路径的工作职能和权限。 1.1.3建立医院临床路径标准三级管理结构。……稿件来源:《中国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 1.2 临床路径标准制订主要理念与方法 1.2.1持续质量改进(CQI)[2]CQI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目标,也是制订临床路径最重要的理念。通常采用PDCA循环法来实现持续质量改进。临床路径标准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总结(action)的循环过程不断修订和改进,使得临床路径标准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和实用目标。 1.2.2数据化与统计学分析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事实依据对制订临床路径标准很重要。因此,要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和病种数据库,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病案回顾性调查分析。 1.2.3循证医学。……稿件来源:《中国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2018最新版)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治疗脚气的综述

中西医治疗脚气的综述 班级:10中医二班学号:10111119 姓名:朱飞腾摘要:目的:探讨近几年脚气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从而减少生活中脚气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有关脚气的文献资料获得脚气病相关的知识,从脚气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进展来分析脚气。结论:手足癣是指发生在指、趾或掌面的真菌性皮肤病,手癣中医称“鹅掌风”,足癣称“脚湿气”。手足癣在西医认为是由皮肤浅层致病真菌感染引起的,多由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所引起,不易控制,中医中认为是由卫气津液搏结,聚而不散,导致皮肤干燥失润所致。 关键词:脚气中医西医治疗进展预防方法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 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 1 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脚气发生的原因多种:人的脚严重缺乏运动,长期穿一双鞋,又不经常洗脚、换袜子,一旦脚周围的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真菌就会乘虚而入,进而脚部会有不同程度的痒痛。轻则偶尔痒痛,严重者痒痛难忍甚至会引起其他疾病。 1、病因病机: 1.1中医病因病机 马少尧[1]认为脚气是由于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或水中工作谁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多数是由脚盆、拖鞋、水池、洗足等相互传染 1.2西医发病机理 西医认为足癣是因为:(1)足趾部皮肤没有皮脂腺,缺乏能抑制真菌的脂肪酸。(2)足趾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造成有利于真菌生长的潮湿环境。(3)足趾部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为真菌生长的营养物。 2、临床表现: 2.1祖国医学中将内治脚气类型分为三类[2]:1、风湿证2、湿热证3、血燥证2.2现代医学根据外治证得特点将脚气亦分为三类[3]:

皮肤科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995年)。 (1)趾间浸渍,覆以白皮,常伴恶臭。或足跖、足缘群集水疱,干燥脱屑。或足跟、足缘甚至整个足跖皮肤肥厚、干燥、皲裂。自觉剧痒,夏季尤甚。 (2)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3)真菌培养或(和)镜检阳性。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必备条件: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辅助条件: (1)水疱型:起病较急,夏重冬轻。足心和趾间成群或散在厚壁小水疱,瘙痒剧烈。 (2)丘疹鳞屑型:多见于趾间,以丘疹脱屑为主。可剧烈瘙痒,也可无任何症状。 (3)浸渍糜烂型: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遭到破坏的角质层容易刮除而露出红斑糜烂基底面。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恶臭。 (4)角化过度型:多见于病程过长者,累及整个足跖甚至向足背蔓延。角质增厚,脱屑,干燥,冬季足跟及足缘可伴皲裂。 (5)混合型:具有以上四型中两型或两型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 2.血虚风燥证: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舌红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案 脚湿气病(足癣)的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以清热燥湿杀虫为治法,可选择具有上述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不同制剂进行外治。对全身证候明显者,医生评价后有必要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一)外治法

1.外洗或浸泡:复方香莲外洗液(丁香、藿香、黄连、百部、龙胆草);或苍肤洗剂(苍耳子、地肤子、百部、枯矾、蛇床子);或丁黄洗剂(黄柏,丁香,枯矾,茵陈蒿,黄精)水煎成药液至1000ml,浸泡患足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4周为1个疗程。可用于各型脚湿气病(足癣)。 2.醋泡方:皂角、大枫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明矾放盆中,用食醋1 50Oml 浸泡48小时,即可应用。每天晚睡前,将患部浸入药液中1~2小时(药液加温到40℃左右,自感舒服为度),连泡1O天为一疗程。 3.对于浸渍发白型足癣可用上述中药做成药散外扑,外扑患处每日1~2次。手足汗较多的患者尤为适用。不宜用于有糜烂及渗液的皮损。 4.对于浸渍糜烂者,可用上述中药做成油剂或消炎散(大黄、黄柏、黄连、乳香、没药)香油剂,局部外涂,一日一次。 5.水疱型可选用土槿皮酊外搽患处,每天2次;对于红斑鳞屑型、角化型足癣可选用土槿皮酊凝胶。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 推荐方药: ①银地土茯苓汤加减。金银花、生地、土茯苓、茵陈、鱼腥草、紫草、石膏、苦参、白鲜皮、薏仁、白花蛇舌草、甘草等。 ②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等。 中成药:四妙丸等。 2.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等。 中成药:湿毒清、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护理 1.注意保持足部干燥,勿与他人共用洗脚盆、浴巾、鞋袜等。鞋袜宜干爽透风,并经常洗涤,曝晒。 2.食醋加温开水等量,每天浸泡足部,要没过足面,每次20一30分钟,泡完后,让其自然干燥。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材料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手足癣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手足癣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手足癣的发生多数是伴随病毒的感染而发病,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很大关系。对于手足癣的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很多患者都是比较模糊,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诊断,以下就是手足癣的具体诊断方法: 手足癣的初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手部,脚部出现瘙痒症状,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者水泡等皮肤性损害,此些症状很容易导致患者与某些瘙痒性皮肤疾病搞混淆,对此手足癣的诊断,我们应该具体从其发病皮损症状以及发病部位与其他疾病进行有效的区分: 皮损诊断: 手足癣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泡发生,伴有瘙痒;继而会出现丘疹、红斑:表现为米粒大小,高出皮肤表面,红斑呈圆形、环形、图环形、半环形发展。另外,手足癣水疱在干涸后会出现脱屑的情况,皮纹增深,触之粗糙,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并逐渐向四周扩大。严重会造成皮肤出现脓包、糜烂、破裂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病发部位诊断: 引发手足癣的病发因素比较复杂,造成其表现的病发症状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鳞屑水疱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三种表现形式。 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三种。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跖干燥脱屑,逐渐扩大,冬季加重,可形成足跟部皲裂,夏季可减轻;水疱型主要表现为足部侧缘的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水疱,泡壁厚,可有痒感,夏季多见,水泡多自行干涸,继发脱屑。如处理不当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化脓性皮疹,患者有疼痛感;浸渍糜烂型也比较常见,而且常常为足癣的首发表现,如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继而剥脱,自觉瘙痒,常常导致搔抓,使表皮剥脱,露出其下新鲜嫩薄皮肤,一般夏重冬轻,足汗较多者,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趾间糜烂往往会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鳞屑水疱型:主要发生于手掌、足跟等部位,患处的皮肤可出现增厚、粗糙、干燥、脱屑、教裂、疼痛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引起瘙痒。在趾间、足跎及其侧峰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疹及疱疹。 浸渍糜烂型:多发生在脚部,常在第四、五趾间发生。表现为角质层浸渍、发白、松软、剥脱,露出红色糜烂状或蜂窝状基底,会有少许渗液。 角化过度型:主要病发于足跟、足跎及其侧缘。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每到冬天易发生皲裂。 温馨提示:由于手足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染,因此患者平时应该多加注

-化学换肤

化学换肤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学习化学换肤的一些内容和实践心得。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和主要内容:去年年中屈新华院长赴香港考察,回来时赠我这本英文书,戏谑间谈及翻译,想到国内只有台湾邱品齐教授的一本化学换肤材料学的书,于是在车敦发、刘华绪、齐显龙等教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书,这个是题外话。其次,我来说说我对化学换肤资料整理的一个大致总结:化学换肤治疗,又称为化学剥脱术,通过对皮肤表层的损伤,全面改善皮肤外观,提升皮肤的功能。其作用原理是利用人体创伤后的修复机制,在一定可控范围内的损伤皮肤,使表皮部分或全部破坏,刺激胶原蛋白重组,重建一个健康的表皮和真皮。化学换肤通常是用酸去除皮肤外层。按照皮肤渗透深度,化学换肤可以分为极表浅,表浅,中度,深度四种类型。下表列出了各型化学换肤的常用方法和分类:化学换肤类型浅表换肤剂举例α羟基酸甘醇酸,乳酸β羟基酸水杨酸三氯醋酸≥20%三氯醋酸自行中和的复合酸杰森液(水杨酸+乳酸+间二苯酚)水杨酸+杏仁酸需要中和的复合酸甘醇酸+其他酸维A酸维A酸,视黄醇根据换肤药物在皮肤渗透的深度不同,化学换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极表浅换肤:穿透表皮角质层,可能进

入表皮棘层浅层部分。表浅换肤:穿透表皮全层,可能进入真皮乳头层。中度换肤:穿透表皮全层,可能进入真皮网状层浅层部分。深度换肤:穿透真皮网状层的中层部分。部分化学换肤治疗需要中和反应。中和剂可以是碱,比如皮肤上用10-15%的碳酸氢钠溶液;也可以是稀释的酸,通过提高PH值来中止换肤治疗。例如,在中和剂使用前,甘醇酸能一直在角质层作用,并可以向下渗透皮肤;一旦碱性中和后,甘醇酸迅速被中和,治疗立即中止。另外一部分酸,被称为“能自行中和的酸”,不需要使用中和剂来中止治疗。治疗后区域接触水或者其他物质,这类“能自行中和的酸”能迅速被稀释,中和,治疗反应自动中止。例如三氯醋酸即属于这类酸。化学换肤作用深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化学剥脱剂的类型。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化学换肤液的浓度、酸PH值、作用时间(如需要中和的换肤治疗时,到中和治疗前的酸液停留时间)、刷酸技术(如面部治疗的压力大小,刷酸工具)、刷酸遍数(如酸液完全刷布治疗区域的遍数)、皮肤治疗前准备(如治疗前日常皮肤护理和护肤品的使用)、皮肤类型(如油腻肥厚或者干燥薄皮肤)第三,说说果酸:果酸的化学结构为α-羟酸(alpha hydroxy acids ,AHA),是从水果、酸乳酪中提取,故又称“果酸”。其相对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甘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甘醇酸分子量最小,皮肤渗透性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