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
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
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
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总书记在庆祝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得日益重要。
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了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开拓进取、勇于尝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比赛,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创新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造性思维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实习、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意见。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六、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成果为了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创新项目等多个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付出得到认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石卫星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
”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
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
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
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
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南强中学一、实验意义和研究价值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有广搏高深的知识,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动手创造的潜能”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使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造性人才为目标。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教学已经从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致用、求创、实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对应。
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为鉴于此,我们学校以各科教学为切入口,探索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增强师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1、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设置。
2、校本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关键要体现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4、学校教学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5、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6、学生创新能力在其他学科和其他方面的体现。
7、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之处以教学为切入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1、增强教育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
首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包括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展示“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
研究背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设计并实施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最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结果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活动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4. 科学探索活动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论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验证了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报告应根据实际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撰写。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
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
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
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德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前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重心越来越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倾斜。
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而德育课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和修养。
本文将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潜力德育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潜力不应该被限制。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只有在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德育课的教学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逻辑另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也是关键因素。
在思维逻辑方面,德育课应该注重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让学生从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德育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辩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建立创新思维意识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德育课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意识。
具体的操作可以是,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并且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实践出来。
此外,还可以通过思维创新游戏、互动式探究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德育课也应该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中去。
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活动来感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并增强自己的体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设实践活动除了社会实践外,德育课还可以通过其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英雄事迹讲解,以案例分析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真理、了解世界;或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文化艺术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体验,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其实践能力。
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小学生教学研究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活动内容1. 教师教学研究(1)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2. 学生实践活动(1)开展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活动实施1. 制定活动方案(1)明确活动目标,确定活动内容。
(2)制定活动时间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明确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及职责。
2. 组织实施(1)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2)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5)开展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活动总结(1)收集活动资料,整理活动成果。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引言在过去的学年里,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和积极探索,我对于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本文将总结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我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 探索性学习:我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获取知识。
例如,在地理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收集数据,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项目学习:我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历史课上,我给学生分配了一个研究课题,要求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并制作展板。
这样的项目学习不仅让学生培养了调查研究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展示能力。
3. 实验课程:我在科学课上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深入,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我也尝试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下是我所采用的策略:1. 激发兴趣:我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和学科的兴趣。
我会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例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2. 提供挑战:我倡导学生主动挑战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追求更高的目标。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互相评价。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勇于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3. 创新思维培养: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
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
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
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
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
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
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真正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
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现代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
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却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有很多教师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
绝大多数教师每天都很忙,他们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忙着给学生辅导知识,却很少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他们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这就不符合课改的精神。
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树立适合创造教育的新观念,去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提倡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并不摒弃知识的积累,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
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创新学习侧重于把握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
因此,引入一定的训练机制、策略,用以提高思维的实效有其必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没有得到发展。
在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像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能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有4cm、3cm、2cm、2.5cm、1cm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学科知识作为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利用实际案例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条件。
此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需要教师树立开放包容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创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三、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发展。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探索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四、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方法等,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讨论会、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在实践中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支持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应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实践活动的引导、思维培养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新作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现在,就如何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
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
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而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主动探索、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需要一个没有束缚和压力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造力。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培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创意设计比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其次,学校可以与实际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技能。
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性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支持体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基地,提供先进的实践设施和资源支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学校还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与实际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将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当今社会中求职和成功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正文:一、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创新精神是指个人拥有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精神是迎接挑战、寻求突破和适应变化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在他们未来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将非常有用。
2. 促进科技进步: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科学和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3. 培养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可以帮助年轻人成为创业者,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并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下:1. 提高学习效果: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增强工作竞争力: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更具竞争力,雇主更愿意选择能够立刻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的人。
3. 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重要。
三、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1. 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可以提供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项目或科研项目等。
这些机会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培养实践能力。
2. 鼓励自主性学习: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 提供创新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既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
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但是,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
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还要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呢?大家都知道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一目标,光培养少部分尖子生是绝对不行的。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当今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浅薄的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谓责任感就是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和负责的态度。
它主要包括责任认识、责任感和负责行为三个方面。
如果学生对责任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地认为那是家长的事,是老师的事,是其他同学的事,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要发生。
因此,责任心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有能动的作用。
责任心强,意志力则强;责任心弱,意志力则弱。
家长在培养小学生意志力的时候,还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首先要提高小学生对责任的认识。
小学生之所以没有责任心,首先是对责任认识不足。
家长有必要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如学习、做家务等的目的明确告诉孩子,使其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如生存、自我实现、报效祖国等,以端正态度。
同时,要逐步培养并不断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家长可以典型的范例、故事和孩子交谈、讨论,使孩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但享受着别人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而且还肩负着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精神与物质财富的责任。
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平阳少艺校教导处》陈碎林一、课题的提出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
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
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
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
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无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并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潜能,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
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
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文标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文标题《嘿,让创新与实践为青春添彩》
咱就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可太重要啦!为啥这么说呢,给你讲一件我经历过的事儿哈。
那还是在上手工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小物件。
嘿,我就开始琢磨了,不能做得平平无奇呀,得有点新意!于是我想到了把一些平时觉得没啥用的小玩意儿都用上,像什么彩色的珠子啦,旧毛线啦,还有一些小卡片啥的。
我就开始捣鼓起来,这儿粘粘,那儿绑绑。
旁边同学还笑话我,说我这整得乱七八糟的。
可我才不管呢,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哎哟喂,在我一阵忙活之后,居然做出了一个超级独特的小挂饰!它有珠子串成的小穗子,毛线缠绕出的图案,还有卡片上我画的可爱小画儿。
看着自己的成果,我心里那个美呀!后来老师还夸我有创新呢,说我的实践能力也不错。
这事儿就让我明白啦,就得勇敢地去尝试新东西,不怕别人说啥,动手去做,才能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蹭蹭往上涨。
咱学生呀,就该多去这样搞一搞,才能给自己的青春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嘛,你说是不?哈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一、课题的提出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
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
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
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
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实验目的1、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
2、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研究方法:(一)实验假设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基本能力,亦有帮助。
2、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把创新性思维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精进性、独创性)与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结合起来,综合培养才能凑效。
3、创设民主、安全、和谐及温暖的氛围是进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必要的环境条件。
4、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差异(认知的、情感的)采取不同创新教育策略,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普遍的提高。
(二)实验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的教师要提高“为创造而教”的自觉性,发挥好主导作用。
2、基础性原则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严格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3、渗透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要将创新思维活动训练的同时,要把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融为一体。
四、实验对象:从小学的五年级两个班中,选定五年(1)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由于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只能分为实验前和实验后班进行比较。
五、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将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培养集中表述为:“四爱”、“六会”。
“三爱”指爱观察、爱发问、爱思考、爱拼搏;“六会”指会观察、分发现、会提问、会想象、会解答、会活动。
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林崇德认为,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是使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二是教学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三是教学使学生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差异。
所以,在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教学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无疑成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当然,这是就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或者途径而言。
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既可以成为培育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窒息创新的坟墓。
所以,我们为搞好这项实验开展了以下工作: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向实验教师印发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学习。
首先,我们搞清两个基本概念的问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它是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它又不同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但有创新意识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还要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冒险精神。
实践能力,它并不是单单指的行动操作的能力,还指它对知识自学探求、综合迁移的能力。
其次,努力转变教师的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我们鼓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允许落后,鼓励冒尖”,主张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又要大力发展个性。
再次,在实验教师自学基础上,进一步将学习引向备课、评课,促进实验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最后,大力倡导教师勇于改革,认真总结创新教育的教学经验。
2、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教师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的一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大脑风暴法”训练学生。
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
对办法或答案正确与否不必考虑,教师也不作任何评价,但要鼓励学生在别人的想法中寻找启迪,一直到再也提不出新想法为止。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修改、合并,从而产生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答案。
因此,对于意在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学过程,我们也将其分为了以下5个阶段:引导唤起、自学探求、多项求解、突破创新、综合迁移。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和教师的辅助要求两方面来反映。
具体见下表:阶段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的活动情况引导唤起在感性接触教学材料的同时,引发质疑、探索求解的兴趣和冲动。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引疑。
自学探求跃跃欲试的情绪高涨,探索答案的激发,通过自学探求答案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出自学提纲,提导学生方法,不断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发、引深、引升。
多项求解充分动脑,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条途径多方面、多角度的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多项求解的机会,师生通过讨论,争疑,引导好学生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综合运用。
突破创新克服思维定势,总结前一段的经验教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纳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图式,优化认知结构。
综合迁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并延伸到课外,强化知识,形成简单的独到见解。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肯定学生的探求结果,让学生在成功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创新作业法创新作业应是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经验等尝试解决的问题(可在校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延伸、展开),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迁移、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教学、教材服务,帮助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可全员参与。
二类是由教材中得到启发引伸的问题,通过课后解决,得出结论,它不是对教材的解释、重复,可学生个别参与。
例如:我们在五年级课文《滥竽充数》教学后,学生纷纷写出了作文《南郭后传》,作文的大意是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终是被斩,然而南郭之妻教他的儿子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最终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吹竽高手。
有的学生还把他取名为《南郭学艺记》写出了南郭总结教训,下定决心学到了真本事,齐溟王看见他这么有长进,不但免了他,还奖赏了他。
这样的创新作业,不但学生乐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结评价,为以后的创新鼓劲。
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时,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只要他的作业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就有机会体验成功,随堂表扬或橱窗展览,对具有独创性质的作品,我总是“小题大做”多加赞扬、鼓励。
这不仅为日后创造新形象作好铺垫,而且,他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设想,也会使班级中的同学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出众的新形象。
4、诱导质疑法诱导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方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选好课题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要鼓励和诱导学生大胆去质疑,去发现问题,向权威挑战,去“疑人之所疑,疑人之所不疑”。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大大培养了学生的爱发问、爱思考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形象直观法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借助实物、图片、音像、模型、标本、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爱观察的能力。
6、想象引导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7、鼓励表扬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这些独到的想法和好奇心。
如:一次音乐公开课上,一位音乐老师放了一段音乐,问学生:音乐里的节奏型模仿了什么动物奔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