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城镇化过程中创业型大学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及对策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是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有力工具。
支撑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创业的是卓越能力以及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感知,必须参照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家战略部署,顺势而为,在个人理想实现和价值创造方面获得更多成绩。
基于此,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吸引与鼓励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但现阶段在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返乡的积极性与思想意愿。
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强化制度保障执行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一、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重要意义(一)满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离不开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更是促进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当中,关键基础在于人才振兴,因此人才振兴不仅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还是广大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主要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学生是年轻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主力军,是具有较强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后备军,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在国家、省市、地区和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教育下,在大学生自觉参加的各项创新创业竞赛经验的指导下,在大学生尝试创新创业的实战体验下,拥有丰富专业素养和相关能力的大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黑龙江省就业问题及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就业问题及趋势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民生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也备受关注。
因此,开展黑龙江省就业问题及趋势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黑龙江省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及趋势、就业政策和创业服务现状、就业市场状况、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
在文献资料法方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纸、杂志等资料,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矛盾。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可以了解黑龙江省就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收集有效的数据和信息。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1)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及其趋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2)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提出相应建议和政策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的重要性及创新点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1)了解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及其趋势,及时发现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和政策建议,有
助于促进黑龙江省就业的可持续发展;3)应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创新性地采集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为黑龙江省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证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个问题涉及了许多因素,如人口结构、教育质量、产业结构等。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来看,加强就业政策的调控和完善,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政策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够快,造成了大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宏观经济政策应加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虽然我国大学的教育资源丰富,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存在一定的不足。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宏观经济政策应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
目前,我国创业氛围逐渐浓厚,政府应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政府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宏观经济政策还应加强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透明度。
当前,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往往让大学生难以获得准确的就业信息,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整合和发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宏观经济政策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就业政策的调控和完善,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传递,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只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也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毕业生就业供求关系失衡,同时,随着学历教育的提升和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特别是近三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挑战。
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而探索大学生就业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境;就业机制[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xgbkt20210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2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加之受经济下行压力、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2】。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急需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以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此外,大学生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来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全国各大高校也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毕业生就业,使得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呈现较好态势。
但新形势下,受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岗位需求缩减2022年以来,世界在地缘冲突爆发、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海外通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新冠疫情集中爆发的背景下,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扩大,宏观经济运行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一些企业出现了缩招甚至裁员的现象。
当今大学生就业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客观上影响就业岗位的需求量,而毕业生的人数却在逐年增多,目前的就业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项目参考选题(哲学社会科学类)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项目参考选题(哲学社会科学类)为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特拟定了本参考选题。
各学院要鼓励各创新团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哲学类: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3.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典型调查4.在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典型调查5.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典型调查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8.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经济类:1.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2.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调查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的调查研究5.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查研究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查9.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0.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1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1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的调查研究15.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创新与改革问题调查研究1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17.各地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调查研究20.积极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研究25.后危机时代利用外资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的调查研究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社会学类: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法律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3.社会主义宪法实践性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调查研究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3.我国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4.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践的调查研究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3.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调查研究4.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5.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7.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调查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12.大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研究13.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状况和推进路径的调查研究14.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管理类:1.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3.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调查研究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状况和新作用调查研究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7.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20.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府的典型调查21.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问题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6)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要求 (7)2.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概念 (8)3. 理论基础 (9)三、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11)1.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动机与意愿 (12)2.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现状调查 (13)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4)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6)1. 有利条件 (17)2. 制约因素 (18)五、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19)1. 国内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21)2. 国外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22)3. 对比分析与启示 (23)六、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25)1. 政策建议 (26)2. 教育培训 (27)3. 服务平台 (29)4. 文化引导 (30)七、结论与展望 (31)1. 研究结论总结 (32)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3)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4)一、内容概览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本文首先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主要模式和成功案例。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地域差异、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以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对未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者:张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2期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创业观,在创业中就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这是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就业观念;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图分类号:G647.38 ; ; ;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67-02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 500万人就业,其中青年学生就占56%。
在城镇安排下,每年实际上能够真正就业的人数大约在1 200万人左右,这样看来,就业缺口就达上千万人,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相当严峻。
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市场形成“卖方市场”,经济增长所需人才增幅不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2013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 700 万人,就业率仅为71.9%;2014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初次就业率基本与去年持平[1]。
作为中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施政纲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的一个关键数字引人注目——“1 000万人以上”,它是指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今年高校毕业生为749万人,为历史最高。
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单靠政府、社会力量解决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转变落后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观,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为此政府倡导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就业。
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黑龙江社会转型带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
黑龙江社会转型带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作者:王骏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14期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很多高校提倡大学生进行创业。
但是在是创业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社会转型能够带给大学生哪些创新创业条件,结合不同条件展开论述存在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机会。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31-02黑龙江经济转型必然带动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体现在个体、群体与社会整体三个方面,主要呈现为社会组织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人群构成方式与交往方式的变化,以及个体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我们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带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
一、黑龙江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社区化带给大学生的创出新创业机会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大量的“单位人”已经变成“社会人”。
同时,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
社区客观上就成为城市治理的新载体,社区服务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不少社会治理上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用全新的方式去应对、解决,这其中就蕴含着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
1.在新型城镇化加速实现的过程中,面向政府、企业和百姓的现实及潜在需求,大学生可以寻求在规划设计、教育培训、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机会。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超过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十位。
2014年,黑龙江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0752元,比2010年增加4541元。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针对他们对于房屋舒适、节能、环保等性能的新要求,学习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团队可以谋划开办民用住宅设计店,设计更多个性化的住宅并施工建设。
对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对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简介: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刘成昆,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王雨飞,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本文执笔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加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这表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1]。
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较大,2011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在80%以上,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西部城镇化率却不足40%。
由此应该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以消除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顾虑和担忧。
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35.6%,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293个城市中排名189位[2]。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确暴露出很多问题,但也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齐齐哈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得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推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总结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妥善解决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来到了齐齐哈尔,对齐齐哈尔市的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度调研。
齐齐哈尔市相关领导对本次调研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行程安排紧凑,考察全面高效。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冬炎及市领导王洪生、吴刚等会见了调研小组,并介绍了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战略,双方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重要性;障碍因素;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城镇化是涉及四个要素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镇规模的变化,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实现农民身份转化、生活方式转换、文明素养提升,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①。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在农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农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非农活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的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以及农村地域空间向城镇演变的过程,城镇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和农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重构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②农村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和工业化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
农业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效能的发挥,对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人多地少”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结构优化,激活城乡经济发展,拓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6篇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6篇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篇1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周围就业环境也日益严峻了起来。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讲,就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及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快的生活节奏。
为弄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供需方面双方出现的问题。
如何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增值,更快地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在企业如何有效地发展,我们自发组建了关于大学生寒暑假以及应届毕业就业的暑期实践调研。
队员精心挑选并相互熟悉,成员之间配合密切,灵活性较大,分工十分明确。
有在兼职同时深入企业做调研的,有在暑假专职在工厂做调研人员,有文字处理较好的人员,能第一时间反馈调查结果。
其中张瑜、熊亮、李亚欧、韩传燕利用家乡优势,在当地在家调研工厂现状,发放问卷,了解工厂对学生寒暑假工作的需要状况。
同时利用网络媒体,例如腾讯、朋友网、有我网、社区等大学生网站发放电子问卷。
我是,深入企业一线的同时对工厂进行深入调研的。
原本计划的是在南京统宝光电有限责任公司深入企业一线的同时,对工厂进行深入调研。
但,因为种种原因临时转到了上海昌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入企业一线做调研,我感觉此番来上海非常不虚此行,我收获了许多,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进入公司首先接触到得就是中介,一直听人说黑心中介,这次是深深地感觉到了。
首先就是他们组织特别混乱,特别是乱收费,强制性的购买一些不符合物价的东西。
我想这也是阻止大学生寒暑假就业比较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介行业混乱乱收费现象严重。
为了进入公司,跟我一批来的大学生都忍了。
刚进公司是,认识也认识了一些大学生朋友。
其中一个湖北武汉的朋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俩一起上班下班,但做了几天他留下了一句:“哥们,这里不是我的圈子,我走了”。
好朋友走了,给我的打击也是挺大的。
最终也是坚持了下来,后来一次事件差点没让我精神崩溃,我的手机在职工宿舍被偷了。
父母劝我回家,我认为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没说什么就这样坚持了下去。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3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3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通用3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篇1一、调查概况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
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__届毕业生择业心态。
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
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
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
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
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
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
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自主创业的讨论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自主创业的讨论作者:黄莉倩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1期【摘要】随着高校近些年的扩招,使得大量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这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还有大学生自身条件方面带来的限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对大学的就业观、价值取向及创业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自主创业一、如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1.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就业前,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剖析,做到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
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要为自己进行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完善,要有效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就业的时候,大学生要对自己存在的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认识,要从自我价值出发,对自己的目标进行一个有效的定位。
不要只是单纯从工作条件与工资待遇来考虑,建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考虑这种职业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使得自己可以长久的工作下去,这是我们社会的属性所在。
就业的时候,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眼前,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不要被迫的进行选择。
2. 改变大学生价值观由于当代大学生容易接触各类信息,因此容易受到西方一些观念,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得价值观出现问题。
因此一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的选择的时候,会对那些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行业有着更多的青睐,要求有着更高的待遇与良好的工作条件。
在这过程中,对于那些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因为没有找到这样的工作而随意就业,并且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就业失败的时候,会产生更加迷茫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的自我价值与就业来进行正确的定位,要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知道就业只是一个过程,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养成健康的人格。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1. 引言1.1 绪论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宏观经济政策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途径,以期为实际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将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讨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将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问题。
然后,将提出宏观政策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指出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接着,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探讨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为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计,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创新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更在于促进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就业难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背景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的整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变化。
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逐渐萎缩,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增长态势。
这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技术继续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出重工业比重较大,而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小,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遇到了困难。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着力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 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与就业的不匹配。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侧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着力改革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大学生集体创业就业探讨
科 学 论 坛
大学生集体创业就业探讨
王 文 起
( 中原工学 院信 息商务学 院机 械系 河南 郑州 4 5 1 1 9 1 1
摘 要: 随着中 国经济 的高速发展 , 城市建 设日新月异 , 城 镇化后必然需要大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 。然而, 目前我国城市的服务业一般不 能满足 城镇化 的需要。在 这样的形势下 , 服务业的主体~经过各种专业 教育 的大学生就业 创业就有了用 武之地, 组织各种 具有 专业特色 又具有现代服务意识 的 大学 生融入城 镇社区, 对这些服务业进行创业就业“ 集体承包 ” , 创造 创业 就业新模 式, 不仅 可以容纳 大量的毕业 生创业就业 , 也 能满 足城 市现代化 中现代 服 务业 的需求, 还能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 。 关键 词: 创业就业 { 城市化 ; 现代服务业 ; 服 务 ‘ 集体 承包 ”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不同的区域,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问题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区域差异性不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这些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企业入驻,为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而且,这些企业通常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前来就业。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待遇较低。
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当地可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二、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大学生就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等,这些行业对金融、经济、计算机、传媒等专业的大学生需求量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则以重工业、农业为主,对工科类、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多。
但由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提供的就业岗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期望。
三、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政策环境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落户政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
比如,广州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额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回流,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但由于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宣传推广不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流动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流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流动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和流动性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流动性,并考察其中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指那些毕业生在离校后从事稳定工作,同时与自身专业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机会不足的情况。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增大: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
许多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较高的就业压力。
2. 职业发展不畅:在就业市场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而是被迫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甚至是低技能的工作。
3. 薪资待遇不公:由于就业岗位的稀缺性,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求职时的无奈之情,压低薪资待遇,甚至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
二、社会流动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社会流动性是指一个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社会流动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机会均等性:社会流动性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均等性,使得大学生在竞争中有更公平的机会。
通过提高教育公平和职业培训等措施,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流动性,减少不公平就业现象。
2. 职业成就感:社会流动性能够让大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更加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这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3. 创业机会:社会流动性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社会流动性,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1.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过程中创业型大学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随着教育部颁布的扩大招生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向着大众教育转变,这样一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也出现了快速的增长。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引导大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促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为我市输送优秀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标签:城镇化;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观齐齐哈尔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薄弱,使得齐齐哈尔市的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迟缓,进而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如何改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观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事情。
一、研究当代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义(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对于自身在日后工作中的才华施展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让大学生能够在大一阶段就树立起一定的就业与职业意识,将大学的学习过程与四年后的就业联系起来,积极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的文化与道德素养,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毕业后就职工作的岗位需求。
齐齐哈尔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教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大力引导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能力,是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助推器。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我市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大学生是人才的宝贵资源,大学校园更是重要的人才宝库,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必须依靠大学生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市人才紧缺,正需要大量应用性职业型大学生去为发展日盛的中小企业施展才华。
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因为受到家庭错误教育、不良社会风气以及极度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不愿意到这些岗位上去拼搏,使得许多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人才的眷顾,而真正的人才却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社会对于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人才却被长久地浪费和积压。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就是怎样进行人才资源的市场合理化配置。
然而仅仅通过国家的调控是远远不够的,以往大学包分配的弊端更是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因此,只有做好了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工作,加强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才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才能实现当前人才的优化配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以及就业理想,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多种岗位和不同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积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精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大学生勇敢地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
二、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现状及原因(一)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就业首选沿海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十分不平衡,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则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不少学生由于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把握,或因为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或因为过于悲观,逃避竞争,终日无所。
”〔1〕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纷纷加入了“啃老族”的队伍,他们在严峻的就業形势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在缺少理性思考的情况下,与众多奔向沿海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一样,只身来到竞争压力更为剧烈的沿海地区,认为只有来到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他们并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对于目标城市也缺乏系统的了解,更没有掌握当地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资料,因此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致使在应聘的过程中频频受挫,严重地打击了就业的信心。
(二)择业时个人利益至上,缺少社会奉献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自由竞争、追求效益的社会特点,一度认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物质至上,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严重地缺乏必要的社会奉献精神。
当代大学生受到利益主义影响较深,他们的思想中存在着深刻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思想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思想狭隘,缺乏就业理想、激情与社会责任感。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薪资待遇与福利发放等等,从而判定职位的好坏,并没有看到职位为自身学习锻炼所带来的好处,这种功利化的就业心理,使得大学生完全地抛弃了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没有从自身发展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面对这一情况,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从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引导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还能提高精神层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众化就业观淡薄,缺乏普通劳动者意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就业观十分淡薄,缺乏普通劳动者的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比如工作岗位必须要档次高、地位高、工资高,再比如工作地点不能距离住所太远,工作环境要优越,福利保障要全面,是否有各种补助政策等等,为了找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符合上述条件的职业,大学生错失了很多好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就业机会,还有的一些大学生即便是找到了一个所谓好的职业,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忽然发现自己的选择可能是不正确的,开始怀疑自己,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而频繁地跳槽,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择业过程。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就业的过程中真正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多角度去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客观地解析自己,才能明确自身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从而调整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四)就业单位选择上看重工资待遇,追求稳定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追求稳定,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许多毕业生家长急于为孩子安排所谓的稳定工作,而给大学生灌输许多错误的思想,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偏向于事业单位、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工作条件相对稳定,工资待遇也不会过低,特别是在福利待遇方便相对优厚,并且失业的风险较小,这种追求稳定工作的现象在女大学生中出现率较高,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观念还比较传统,更趋向于追求稳定。
三、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对策(一)改变就业观念当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择业时更加倾向于大城市,追求高待遇以及工作条件的优越,对于这种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理性认识,应该引导大学生意识到理想职业的选择具有相对性的道理,要鼓励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想层次,到国家建设最为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贡献力量。
“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要按公益观、功利观以及利己观三个层面来归类,通常是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
”〔2〕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及民族的命运,从而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神圣社会责任。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和号召毕业生前往西部边远落后地区以及基层岗位发光发热。
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有力地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让大学生明白必须要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更高、更远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群精神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顺利的发挥才能,就必须要具备敬业乐群精神,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情感,才能热爱并忠于自己的事业,由此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敬业乐群精神,敬业乐群能够促使大学生兢兢业业地去工作,让大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的成长更需要敬业乐群精神,才能稳定岗位,实现职业生涯有效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更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敬业乐群精神,这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谋生手段和个人发展,更代表着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群精神,只有通过扎实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敬业乐群意识,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纪律教育在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中要着重培养大學生的廉洁自律的职业精神,要敦促他们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工作中时刻谨记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我改造与锻炼,倡导自律精神,始终把履行职业道德作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廉洁奉公,自重、自省。
只有如此,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用人单位的群体生活,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根基更稳,不仅有效地约束了自己,更能感染其他人,共同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帮助大学生尽量早的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订出行之有效地行动措施与计划安排,更要争取学生对于就业指导服务相关教师教学的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真正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并对自己的学习和目标做出时时的调整。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那么职业规划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面结合社会实情,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做出职业生涯辅导的计划调整。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改善齐齐哈尔市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将成为一项长期问题,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迫切地开展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意识,鼓励他们面向基层择业与就业,从而通过不懈地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社会建设者与劳动者。
〔参考文献〕〔1〕黄妍,钟小川.高效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孙立峰.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J〕.社科纵横,2003,(03).〔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