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质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岩石学基础1. 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火山岩),如玄武岩;当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全晶质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半晶质结构(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玻璃质结构(未结晶);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等。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
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
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
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普通地质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地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物质、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2.地球由固体地球以及覆盖在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这三个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构成。
3.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
(这三部分构成了地球的内部圈层)4.大气圈在垂向上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逃逸层。
对流层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大,平流层上有臭氧层,大气的循环影响不到平流层。
5.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上的固体地幔,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6.地质学研究内容:组成地球的物质,物质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综合性研究7.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氛围内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圈层相互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两类。
8.地质作用(或地质学)的特点:(1)涵盖空间广阔,具有地域特色,(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过程漫长。
(4)无法再现第二章矿物1.地壳元素丰富度:又名克拉克之,指地壳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2.地壳中元素丰富度:氧、硅、铝、铁、钙、镁3.地球中元素丰富度:铁、氧、硅、镁4.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冰是矿物,冰山也是矿物。
5.准矿物:与矿物具有相同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A 型蛋白石和水铝英石6.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7.8.非晶质体: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9.晶体结构: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序排列的状态。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28:褶皱基本类型概念: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向斜:岩层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是交心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变老。
29:地层新老关系:若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新地层,为背斜构造,若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老地层,则为向斜。
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为地壳均衡)
5.地温梯度: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地热流值: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地热流值)
6: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7: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内层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外层分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
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址作用)
25: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整合 不整合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一致,时代是连续的。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应地壳又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2:丰度与克拉克值概念(克拉克值: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丰度:化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叫丰度)
13:矿物和岩石、解理和断口概念(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谐或矿屑的自然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应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质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地质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地球表面地貌、地球演化、地质过程、地质现象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等的科学。
它广泛涉及地球科学中的许多学科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将重点总结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
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
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大约在45亿年前形成,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凝聚、分化、冷却等一系列过程。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地壳构造的变迁、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地球内部构造的演化等方面。
这些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规律和地质过程。
2.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软流层,由高温、高压的物质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有助于了解地球测震、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3.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形成、运动和演化的科学。
它主要涉及地质构造、地震、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板块构造等方面的研究。
构造地质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壳构造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4.岩石和矿物岩石和矿物是地质学的重要内容。
岩石是地球表面地质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研究岩石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
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的固体物质,研究矿物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5.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层序列的科学。
它主要通过对地质时代、地质年代和地层的划分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地球历史和演化过程的探讨,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
地质年代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过程和资源分布。
6.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矿物和岩石成因以及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地球学的科学。
地质学基础重点 复习资料
一、理解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2、研究岩石或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有构造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区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3、研究地球的历史;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岩相古地理;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1)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支学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2)、研究地质与人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支学科;二、掌握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
三.掌握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难点)。
1、野外观察: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各种野外标本。
2.分析试验:通过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的方法提高对地球物质的分辨能力、穿透能力、鉴定能力、模拟能力。
3. 理论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资料收集2)分析、归纳、推理3)模拟、验证4)得出结论①“将今论古”的方法:即利用现今正在发生地质现象(规律),推测、类比、认识过去(古代环境)。
②“以古论今、论未来”的方法:今天的地质作用只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片断,而过去的地质现象却记录了全部过程,认识了过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地壳: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年代较新,构造不复杂。
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主体为中性火成岩,表层为沉积层,下层为深变质岩;年代老,构造复杂。
地幔:1.上地幔:软流圈----1~10%为液态,软化状态。
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基础复习
35
河流阶地
• 若因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状态或使河流侵蚀 基准面下降时,河流的下切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 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一般洪水已不能 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 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 若该区域地壳运动表现为上升—稳定—上升的过程, 沿河谷可出现几级阶地。其中位置愈高的,形成时 间愈早 • 地壳的升降运动会引起河流下蚀作用强度的改变。 因此,常把河流阶地看作是地壳运动的标志之一
•23
• 外力地质作用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沉 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 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 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 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 用而形成新的沉积岩
•24
第二节 内力地质作用
• • • • 一、构造运动 二、岩浆作用 三、地震作用 四、变质作用
•31
侧蚀作用
•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谷 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 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谷展宽,使河床变弯 曲
•32
• 横向环流使凹岸受到强烈的破坏,掏空谷坡下部, 其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崩塌,于是凹岸谷坡便逐渐 向凹岸偏下游方向后退。 • 在凹岸遭受侧蚀的同时,底层水流将凹岸破坏下来 的产物不断搬至凸岸,由于河床摩擦使底层河水动 能降至不能继续再搬运时,便在凸岸的下游侧沉积 下来,于是沉积物便使凸岸不断向河床偏下游方向 扩展 • 由于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谷曲率便不 断增大,变得越来越弯曲,形成弯曲的河流,称为 曲流
•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
•6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震波的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 深度而递增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 级波速不连续界面 •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称为地壳 • 古登堡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 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 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地质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举例。
2.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大约从何时开始诞生?依据?3.举例说明地质学的两大目的(索宝与防害)。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特征:大自然是实验室与博物馆,对基础学科的依赖与促进,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与以古鉴今)。
5.均变论的要点和代表人物。
6.地质作用及其能:内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外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辅助能。
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1.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2.太阳系的七大类成员。
3.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与大小次序(冥王星的特殊性与地位)。
4.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基本特点与差异。
5.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据表2.2)、自转轴与黄道面交角特大的行星。
解释原因。
6.公转轨道偏心率大的两个行星。
7.内外行星的密度差异,密度最大的星球是哪个?密度是多少?8.为什么地球现在是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9.小行星的轨道位置、成因。
为什么形状特殊?补充火星探索最新进展(水)?10 彗星的基本特征(头、尾、核、发等),彗星在天空中的方向及其原因。
11 月亮的地理组成:月海、月陆、月壤、撞击坑等。
补充月球含水的最新成果?12 陨石与流星:陨石的分类及其组成(铁、石、石铁;球粒、非球粒)。
13 为什么月球表面岩石和陨石的年龄可以达到45.5—46亿年,而地球表面的岩石基本上都小于42亿年?14 太阳的表面温度。
为什么月壤中保存了氢离子,而地球表面土壤中却不能?15 太阳系的几个有趣的规律:Titius—Bode Rule与行星轨道分布;万有引力;Kepler’s 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用行星的某些规律解释上述定律。
16 太阳系起源最著名的假说—星云说。
17 地球的形状特点。
用两极与赤道半径的差异说明之。
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三章元素与矿物1.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质子、中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半衰期。
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3、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称为风化壳。
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粗、细、轻、重等各种碎屑本来是混杂在一起的,在沉积过程中却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做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5、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
7、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时间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8、岩石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大小、形态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简单题1、断口和解理的区别与联系。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解理是由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
2、五个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海啸、滑坡和泥石流。
3、煤的形成条件。
⑴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的物质来源.⑵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⑶使成煤作用持续进行,还须经历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4、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进行划分的。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地震等级,其次依次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5、地层接触关系。
一种关系是侵入接触,即岩浆体侵入围岩之中,其特点是围岩接触部分有变质现象,火成岩中还往往有捕虏体存在。
另一种关系是沉积接触,即侵入岩上升地表遭受侵蚀之后,又为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张晖第一章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地幔的特征: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地核的特征: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 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3,地壳均衡的含义;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部则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这种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
4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
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
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2、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3重力异常:往往在现场实测的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且有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普通地质学 复习重点
6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其在地壳中的分布特点?
7 岩石结构与构造的概念?三大类岩石常见的结构构造?
8 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岩浆岩结构构造有何特点?
9 矿床的概念?矿床的主要类型?
第三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代
1 地球的年龄?岩石圈中最古老的岩石的形成年龄?
2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6 断层、节理的概念?断层、节理的区别?
7 断层的类型及组成要素?断层的分类?
8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形式?
9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的建立、板块构造基本思想?
10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第十二章 火山活动与岩浆的侵入作用
1 岩浆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一章 地球
1 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磁性等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2重力、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地温深度、地热异常、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古地磁的概念?
3 地球的主要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及其划洋地壳的差异?
5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
第十三章 变质作用
1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3 构造运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及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第十四章 地球的起源与地壳的形成
1 地球起源的现代假说有那些?
2 地球内外部圈层是如何形成的?
2 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与气候的关系?
3 为何说湖泊的地质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
4 湖泊与沼泽的沉积作用产物有哪些?与湖泊沼泽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那些?
第九章 海洋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一、概念1.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4.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7.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8.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9.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
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10.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11.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12.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
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且因此而得名。
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13.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4.变质作用:指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5.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地质学概论复习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名词解释:1.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物性具有相似之处,称之为岩石圈2.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3.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4.河流阶地:河谷中谷坡上或谷底两侧一般洪水淹不到的台阶状地形,称为阶地。
5.岩浆是起源于地下深部、富含挥发性物质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内生矿床的物质基础。
6.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7.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8.解理:矿物晶体受外力敲击或挤压后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能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这些光滑破裂面称为解理面。
9.侵蚀基准面: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它控制着河流下蚀作用的深度。
10.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11.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12.地壳: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主要由固体岩石组成,其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公里到近80km,平均18km13.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14. 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5. 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6. 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17,沉积作用18,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19. 河流袭夺:分水岭的迁移导致一侧的河流夺取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
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扩散层。
水圈: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重力、磁性、弹性和塑性、温度。
重力异常:由于地面起伏甚大,加上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实测的重力值常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
把地球当做一个圆滑的均质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成为理论值,它只与地理纬度有关。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显著不一样的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地磁测站,测量该处的地磁要素数据,然后推算出世界各地的基本地磁场数据,作为地磁场的正常值。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
地面以下按温度状况分为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表现在增温层。
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莫霍面:33km处的界面。
古登堡面:2891km处的界面。
康拉德面:硅铝层与硅镁层的分界面。
地壳:莫霍面以上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为岩石圈。
均衡原理: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
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m、切割深度大于200m的正地形。
高原:海拔600m以上,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较高的高地包围、中间较低且起伏不大的地区。
丘陵:海拔低于500m具有一定起伏(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地区。
平原:海拔低于5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
大陆架(陆棚):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
大陆坡:大陆架以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
大陆基(大陆裙):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坡地带。
海沟:大陆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
岛弧: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
洋盆: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
洋底丘陵:洋底分布有高几十至几百米的火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
洋底平原:洋底较为平坦的地区。
海山:洋底上相对高度超过500m 的孤立高地。
海峰:相对高度超过1000m的高地。
洋脊: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
5.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克拉克值: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基本化学成分:O、Si、Al、Fe、Ca、Na、k、Mg。
地壳中Al、Na、K丰度高;上地幔和地球总成分中Fe、Mg高。
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云母)。
侵入岩:在地下冷凝形成(花岗岩、闪长石、辉长岩、橄榄岩)。
喷出岩或火山岩:涌出地面冷凝形成(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
变质岩: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受地质环境(包括温度、压力、高温气液)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
按其成因分成: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
6.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7.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地质营力: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力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类型: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地壳表层,由地球外能及部分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崩滑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内力促使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
而外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的矿物和沉积岩。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8.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反射和折射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以及矿物引起的光线干涉和散射现象,主要包括①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效果。
是最明显、最容易识别的标志)②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鉴定不透明矿物的一种较可靠的特征)③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能力。
鉴定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④透明度(矿物允许可见光波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9. 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物理特性。
包括解理、断口和硬度。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如敲打、挤压等)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这些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
断口:矿物在受外力打击时,不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
是鉴定矿物的辅助依据。
一般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矿物无解理。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10. 岩浆:在岩石圈深处或软流圈内形成的粘稠熔融体。
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活动以及冷凝的全部过程。
(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统称为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源区向岩石圈浅处运动和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岩浆喷溢出地面及其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11. 火山:岩浆流出地表而形成的有特殊机构和形态的地质体。
火山喷发的方式主要受火山通道类型的控制。
火山类型:①裂隙式火山②中心爆发式火山(酸性熔浆喷发);中心宁静式火山(基性熔浆喷发);中心过渡式火山(中性熔浆喷发)。
火山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世界活火山分布:①环太平洋带(板块俯冲带)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板块闭合带)③洋脊带(板块增生带)。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火山颈。
火山喷发的产物:气态喷发物(水)、液态喷发物(熔浆:液态硅酸盐物质。
熔岩:冷凝形成的岩石)、固态喷发物(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灰)。
火山弹:熔浆被抛射到空中,表面迅速冷凝,但内部仍呈塑性状态,经过旋转运动常形成各种扭曲形态。
12. 侵入体的特点侵入岩:离开岩浆源运移到地壳内不同深度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下降而结晶、冷凝形成的岩石。
侵入体:侵入岩构成的地质体。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原有岩石。
接触带:侵入岩与围岩相互接触的部位。
侵入体的产状: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层理或片理的关系。
①不整合侵入体(岩基、岩株、岩墙、岩脉)②整合侵入体(岩盆、岩床、岩鞍)13. 岩浆岩的物质成分造岩元素:SiO2、Al2O3、CaO、Na2O、FeO、MgO、K2O、Fe2O3根据SiO2的含量分为: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3%、中性岩53%-66%、酸性岩>66%。
造岩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次要造岩矿物、副矿物。
14. 岩浆岩的结构:组成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结构类型(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矿物颗粒大小: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颗粒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及似斑状结构。
颗粒的相互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15. 风化作用: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影响下,使原来的岩石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指在气温频繁升降的反复变化的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碎裂的过程。
不改变原岩的化学成分。
类型:①温差作用(剥离作用)②冰劈作用③其他物理风化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
特点:大小混杂,层次不清,岩屑成分与原岩基本相同。
化学风化作用:指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
方式: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其他化学风化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
产物:褐铁矿和粘土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活动对岩石造成的物理(根劈作用、穴居动物破坏作用)或化学(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化壳:地质上把地壳基岩被风化的表层称为风化壳。
古风化壳:被较新的岩石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
风化壳的发育是地表上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研究风化壳的意义:了解地壳运动情况;恢复古地理环境;帮助寻找风化壳型矿产。
风化作用的产物:碎屑物质(是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溶解物质(是化学沉积物的只要来源)、难溶物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岩石特征(岩石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节理发育状况)。
残积物: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残留原地的产物。
铁帽:以褐铁矿为主的残积物。
作为寻找地下隐伏的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标志。
16.地面流水: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
是分布最广的地质外营力。
河流的剥蚀作用:流动的河水对河谷中岩石的破坏作用。
按其剥蚀方向分为:下蚀作用、侧蚀作用。
河流的下蚀作用: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砂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深的作用。
下蚀作用的强弱与河水的流速有关。
瀑布:河床纵剖面上高差突然加大的地段造成的跌水现象。
向源侵蚀(溯源侵蚀):瀑布坎下的河床受到猛烈的冲刷和磨蚀,河床不断加深,同时跌水陡坎下部岩石被掏蚀,造成陡坎上部岩石的垮塌,出现瀑布向上游方向退移现象。
河流的侧蚀作用(侧方侵蚀作用、旁蚀作用):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冲刷并磨损河床底部及谷坡岩石,使谷坡后退,谷底加宽,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这种使谷底加宽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
雍水现象:在弯曲河道中流动的河水,在惯性力作用下水流会径直前冲流向凹岸,使凹岸受到很大的冲击作用,使凹岸不断发生坍塌、后退,流向凹岸的水体相对增多。
河流下蚀的极限:侵蚀基准面。
一般将海平面当做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对河流的侵蚀作用的影响:侵蚀基准面下降,增大了中下游河段的坡降,可导致下蚀作用的加强;侵蚀基准面抬升,会造成下游甚至中游河段雍水,其机械下蚀作用会消失,上游的侵蚀作用也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