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面对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尤其需要冷静,需要清醒。形势越好,越要科学发展;形势越好,越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形势越好,越需要理性发展。
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建设的“泛”与“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宏观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微观和中观层次的科学谋划。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对产业发展细致调研和理性分析,忽视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产业基础,对文化产业把握不精准,笼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理解、界定也不够深入准确。这种对文化产业的“泛化”理解和“泛文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产业蜂拥而起的“滥文化”产业现象,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低层次发展、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屡屡出现。比如,各地“跟风”建主题公园,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又如,各地跟风式的拍山水实景剧,但能挣钱的寥寥。再如,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泛滥,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必要的园区是需要的,但这样一些基地的泛滥,到底带给产业什么?这些浮躁怪相背后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只顾眼前过瘾、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浅目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投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的助力,但也显露出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以电视剧行业为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电视剧总投资约60多亿元,电视剧年产量为1.4万集,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额投资和巨大产量不相匹配的是,据国家广电总局同期数据,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
10∶1.4成多电视剧生产出来,从未播出,投资无法收回,60多亿元投资直接回报给投资者的利润不足17亿元。社会主义文化产品首先需要叫好,如果不叫座,无疑是对国家的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忽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没文化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要有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但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一些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只是披着文化的外衣,曲意迎合,低俗庸俗媚俗,缺乏文化的根与魂,不注重挖掘时代的闪光点和人性的内涵,作品缺乏打动人灵魂的力量。这些现象可概括为文化的“六无”状态:无根、无魂、无序、无声、无力、无信。
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文化产业就是挣钱,文化事业就是花钱。部分文化单位唯钱是问,有企业没文化,有团队没精神,有经营没管理,普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忽视了文化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这一本质特征。
近年来,一些新改制的文化企业,不是集中精力把企业做强,而是忙于“转企、组建集团、上市”三步走。不少企业上市就为圈钱,却没考虑募集来的资金该怎么花,生产什么样的核心产品,更忘了文化单位的立足之本是文化,将文化产业等同于一般产业。作家阿来曾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样下去文化产业发展也会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成为庸俗的叫卖品。
(四)统计不规范,未纳入国家统计系统
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是党和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文化单位进行微观
经营决策的
重要依据。当前,各地在文化产业界定、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上不够规范、科学,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不一、泛化统计、漏统虚报、编造数据的现象。例
如,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在核查出的1.3万亿元GDP增量中,服务业漏统占93.7%,文化产业大部分涵盖其中。
(五)产业发展中的“一刀切”现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一刀切地用统一的路线图推进,盲目、简单的企业化,只会导致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在新闻出版业就存在这种现象,不论当地出版业的发展程度,不考虑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实力,一律部署“走出去战略”.这方面,我们不乏案例和教训。
(六)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错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是我党提高执政水平的一种自觉。
但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却与上述要求有一定距离。比如“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做法,把有关部门从党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从思想文化领导部门变成了直接管理者。多年来,中央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却形成了新的“党企不分”,把党的有关部门推到了行政工作第一线指挥工作,而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则退居到二线。坚持党的领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站到一线具体领导就是“坚持”如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值得思考。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对文化大发展的片面理解密切相关。
(一)忽视了文化基本的教化功能
文化对社会有教化作用。汉语中,文化有“人文教化”之意,“人”是讨论文化的前提,“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十七大报告重点提出并论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的教化作用。对文化产业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还需深化。文化产业也有着把握导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基本职能与义务。
(二)片面理解文化大发展
文化大发展的核心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论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把文化大发展等同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经济利润。当前文化建设中,要谨防忽视文化的传播规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冲动式“文化大跃进”,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产业泡沫。
(三)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必需的发展土壤与环境,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从资金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发展规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例如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上,有条件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能增进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对文化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扩大本土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打开国际文化市场空间。但一些地区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高喊“走出去”,不但不实际、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种种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