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摘要:新闻心理学又称传播心理学,涉及到新闻学与心理学两方面,它以研究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分支,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新闻心理学,获得了众多新闻理论研究人士和新闻从业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实际的采访中,一名记者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适时的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采访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新闻从业者渴望掌握的一门技巧。

如何掌握它为我所用来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从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采访;信息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

所以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内在规律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定势”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定义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通常,记者在采访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线索的分析,对受访者的背景了解等等,由此形成采访计划、采访提纲等,不管是网上查阅还是短暂的冥想,这即是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是心理准备的过程,即通过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较好的采访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心理定势可以称之为记者采访前的“预习”部分。

但现实中采访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时刻都会有新的信息加入,而“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时常会让记者的采访程序化、进而循规蹈矩,难有突破。

在现实中,有的记者包括作者本人在拿到一个选题后,时常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认定新闻事件的走向,自觉不自觉的放弃对其他细节的追问,造成采访的主观倾向,甚至报道失实。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

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

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新闻心理学 学科

新闻心理学 学科

新闻心理学学科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传媒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旨在探究新闻传播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化我们对媒介效应的认识。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人类的信息处理和情感体验与新闻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成为影响公众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涉及到复杂的心理问题,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成为新闻媒体和传媒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的意图和角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内容的主题和价值观等均对受众产生着深远的心理影响。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他们决定着报道对象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以通过报导选题和方式来引导公众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同时,新闻媒体本身也拥有权威和公信力,他们可以对于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前,受众往往存在强烈的认知偏差,如基础认知误差、取消反应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主观解释与意见产生分歧。

因此,新闻传播需要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话语作用,使新闻传播更好地达到自身的目的。

学习新闻心理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对于新闻传播的理性和客观态度和探究精神。

新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与人类心理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与人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对于公众的情感、认知、态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掩盖或披露事实,如何通过新闻呈现方式与手法来制造出各种情绪反应,从而实现新闻媒体自身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这都需要通过心理学来加以分析。

二是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观看行为。

新闻报道的内容如何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推动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1.概念:新闻心理: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2.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期望。

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4.角色交换:又叫扮演他人角色,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职能。

5.新闻采访心理: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6.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7.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8.采访中的人际吸引:记者有意识的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对方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望。

9.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10.印象管理效应: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11.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12.近因效应:在最近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13.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14.放大(收敛)呈现: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5.新闻写作心理: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识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的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6.新闻写作心理状态: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成新闻作品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为完整的心理特征。

17.断裂:记者要写的文章其内容与受众的认识又较大偏差甚至会引起误解,造成逆反心理。

18.新闻编辑心理:研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9.移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

8.1.对读者阅报动机进行调查研究,试列出调查提纲(只考虑学习和消遣两个因素)。答: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
1.【B】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2.一门学科如果没有【D】作指导,就不可能立足于科学领域。A.实践B.计划C.思维D.理论
2.2.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10.12.幽默: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这就是幽默。
10.13.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2.什么是媒介世界?答:媒介世界是为新闻受众所直接接触的,由文字、声音、图象、符号等所组成的总和。
10.14.简述我国心理学家所提出稳定,心境乐观;(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注意力集中;(5)完整统一的人格;(6)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适度的反应能力;(8)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9)自我认知;(10)创造性,成就感。
3.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母体学科新闻学和心理学都已具有【A】的历史。A.上百年B.五十年C.二十年D.七十年
4.著名心理学家【C】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给素质下了定义。A.张伯源B.张骏德C.朱智贤D.刘海贵
5.【A】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A.素质B.思维C.性格D.想象
6.我们现在讲的素质,不仅强调有机体生理方面的特性,还在其【C】都有了变化。A.内容和发展B.内涵和发展C.内涵和外延D.内容和外延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新闻心理学复习试题

新闻心理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答:1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2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

3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答:1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

答:1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2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形式,通过媒体传递给大众。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的话题选择话题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单位,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新闻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个人关注的话题。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选择符合大众兴趣的话题,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新闻的情感表现情感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情感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促进信息的传播。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注重情感表现,将情感元素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让观众在情感上受到冲击,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新闻的语言表达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根据受众特点,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词语,让观众能够轻松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新闻的情境设计情境设计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闻内容。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选择合适的情境设计,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五、新闻的传播渠道新闻传播的渠道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

在当前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兴传播渠道,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受众群体,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传播渠道的选择和运用方式,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观众。

综上所述,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考虑到话题选择、情感表现、语言表达、情境设计和传播渠道等方面,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一、填空题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三、应用题1、评“世间海水知深浅惟有人心难忖量”:议论文的手法,可认同可反对,要说出理由,能证明你的观点;写出人心理的复杂性2、观察一得:自拟题目,描述观察的对象,要写出细节3、熟人一记:同上4、认识你自己: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家庭、教育、社会)。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名词解释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新闻心理学概念、特点等要素的多维理解

新闻心理学概念、特点等要素的多维理解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新闻学和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是新闻学和心理学学科互动形成的比较独特的交叉学科。

新闻心理学兼有新闻学与心理学相关元素,学科内容新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新闻领域后,一直成为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工作者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对象。

认知新闻心理学原理,把握表达特征,使之在新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新闻理论研究质量、丰富新闻工作内涵、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一、新闻心理学相关概念及延伸新闻心理学一直贯穿于整个新闻工作之中,对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过程具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新闻心理学的概念与特点对具体新闻采写与报道的导向作用明显,应用、研究、发展、创新的价值极大,成效不菲。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与新闻的基本概念不同。

它主要利用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反映,通过运用(新闻媒体)、接受(报道对象)、传播(新闻受众)三个关联体的密切互动,以不同的心理对象、不同的心理层面以及不同的心理反映来展示新闻心理的相关表达。

1.新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新闻心理学又称传播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主要涉及新闻学与心理学两方面,它以研究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及其规律为主,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基本概念的延伸依据目前新闻心理学基本概念的范畴界定、相关指向、新闻心理和受众形态以及概念所蕴含的相关特质,将概念视为“基本概念”,是因为这样的概念依然存在着相当的创意发展空间,在新闻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更多的明显的意义涵指,概念的要素会有新的增加,概念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延伸性将更为突出。

从概念的构架演绎,可以对相关专家提出的新闻心理学基本构架说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即新闻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可以视为由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公关心理学等相关原理形成的五层构架;反之,被视为新闻学边缘学科的时候,可以适用新闻学结构的五层次,即传播者—信息流—传媒体—受众群—实效果。

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一、引言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会对观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观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因此,了解新闻观众心理学及其对观众的影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观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闻报道的情感引导1. 情感引导的定义与作用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引导是指通过报道内容中的语言、细节、视觉呈现等手段,有意识地引导观众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

情感引导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用来增强观众的情绪参与感,激发共鸣并推动舆论发酵。

2. 情感引导的实例分析以报道一起慈善活动为例,通过运用温情感人的文字描写、关爱弱势群体的图片等手法,可以引导观众对慈善活动产生同情、善良、乐观等积极情感。

而如果报道强调慈善机构的不当行为,通过夸大事实、负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引导观众产生愤怒、不信任等负面情感。

三、新闻报道的态度塑造1. 态度塑造的定义与作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塑造是指通过对事件、人物、问题的描述、评价和解读,有意识地塑造观众对相关事物的态度倾向。

态度塑造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影响观众对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和看法。

2. 态度塑造的实例分析假设某个新闻报道关于政治选举,如果报道偏向于积极评价某位候选人,通过对其政绩的强调、人物形象的正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塑造观众对该候选人的支持态度。

而如果报道偏向于批评某位候选人,通过对其失误和负面行为的强调、人物形象的负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塑造观众对该候选人的反对态度。

四、新闻报道的行为影响1. 行为影响的定义与作用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态度,还可以对观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报道中的呼吁、建议、警示等手段,可以促使观众采取特定的行动或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

2. 行为影响的实例分析某个新闻报道关于环境保护,通过透露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倡导低碳生活等手法,可以影响观众的行为,例如减少私家车使用、垃圾分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

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

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

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

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在一定应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

26、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含智力)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

27、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

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28、社会技能:是用于描述个体在人际关系层次上同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术语,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29、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

30、新闻敏感: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

31、自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

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

32、顿悟性: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这种思维活动常常以猛省的形式出现。

33、灵活性:能迅速地从一类对象转到另一类对象,能机动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成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找出独特的新闻角度。

34、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尝试性思考:对于一个新事物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它的实质和特点。

一般要先做出种种猜测和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和现场得到的材料,把不正确的或不确切的猜测和假设排除,在排除过程中进行分析,事物的主要特点就暴露出来了。

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尝试性思考。

36、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你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7、角色:可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况中的行为方式。

“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

”-38、人际关系: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

39、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40、一致吸引律: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性,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

-41、互补吸引律: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

4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

人们普遍有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时空上的接近,有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43、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的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

44、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对后来的信息则不够重视的现象。

43、近因效应:又称“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像对交往关系的影响。

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

46、晕轮效应:认知中的一好百好的思想。

它是由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引起的,可以表述为:他是好的→他的各方面都应当是好的→他不会有什么坏的地方,即使有一点也不算什么。

47、扫帚星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反,用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对于印象不好的人,认为他一切都不好。

-48、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9、新闻写作心理:是从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到新闻作品这一形成过程中,新闻记者写作心理特点、写作心理状态及其思维形式与思维规律。

50、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

51、外化:是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

52、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某一定时间内的完整的特征。

53、新闻写作心理状态: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

54、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5、激情:激烈、短暂的情绪体验。

56、应激: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

57、写作意图:新闻记者通过某一作品写作达到其目的的打算。

58、受众意识:立足于受众、为受众服务的意识。

5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人的话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60、形象思维:是指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61、理性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62、综合思维:既运用形象思维,又运用抽象思维,对具体的话形象进行抽象概括。

63、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64、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话思维方式的思维方式。

65、发散思维:围绕某项任务,进行思维的发散,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观点以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

66、聚合思维: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聚合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规律有透彻的认识或产生某种符合逻辑的结论。

67、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

它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68、材料驱动归纳:根据我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新的考虑。

69、认知因素: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在理智上认识得是否完整、准确,写作目的是否正确,对所报道的后果是否明了。

70、情绪情感: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的体验。

71、新闻编辑心理:一般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新闻编辑心理学主要是从编辑心理角度探讨编辑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等心理现象。

72、胆识:是人格力量的表现,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

73、向性: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

74、独立于场的人:一般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标志,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

75、场依存性者: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

76、意识: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

-77、全局意识:是自觉地从全局出发的心理活动,即人们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

78、受众意识:即为受众服务,尊重受众,自觉地从受众利益和谐要求出发的心理活动。

79、高级情感:是指只有人才能体验到的特殊情感,它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揭示他的个性。

80、心理互动: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心理影响,它即可表现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又可凭借大众传媒互施影响。

81、中介性: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

它既接受信息,又将接受的信息有效地加以传播。

8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

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

83、距离感: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与记者、受众的心理互动会复杂起来。

因此,三者之间既要相互信赖,又要有一种距离感。

编辑是作为整体把关者,而非个人从事编辑活动,个人的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其中,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