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南京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露和霜》教案
南京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露和霜》教案一、背景知识和课程目标1.1 背景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露、霜的形成原理及产生的影响。
露是一种气象现象,指在地面气温接近或低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并出现在各种物体表面的现象。
当受光强烈的影响,露可能在日出前就会蒸发。
霜是指在地面上,气温低于0℃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现象。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露和霜的形成原理。
2.了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
3.能够观察和描述露和霜出现的环境条件及特点。
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新课老师出示几张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是什么季节,以及图片中的环境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话题“露和霜”:1. 学生看图描述季节,描绘场景;2.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话题“露和霜”。
2.2 学生观察实验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观察实验。
学生分别取两个饭盒,一个加凉水,一个不加,放在光照充足的室外。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饭盒上有一层水滴或冰晶。
老师带领学生讨论现象,引出“露”和“霜”的概念:学生分组,观察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现象;引出“露”和“霜”的概念:“通过今天的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平常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一些奇妙的现象也在悄悄发生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露和霜。
”2.3 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及影响老师向学生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静态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另外,讲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1. 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静态气象学;2. 了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
2.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露和霜的危害:1. 针对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其中露和霜带来的危害;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霜冻害。
2.5 活动练习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老师设计了多种练习活动:1. 给出形成露和霜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产生露和霜的过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热传导苏教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热传导苏教版热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描述热传导的过程。
3. 掌握热传导常见的实际应用,并能够提出改进的想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传导的过程,热传导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热传导的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热传导相关的实际例子,如:为什么金属的一端加热后,另一端也会变热?为什么我们在碗底插一根木筷子就能感觉到热传导?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热传导的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
引导学生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别,并引入热传导的概念。
教师解释热传导的定义和原理。
3. 热传导的过程(25分钟)利用示意图和实物展示,详细介绍热传导的过程。
特别强调材料的热传导性质和传导速度的差异。
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和示意图,观察和总结热传导的过程。
4. 热传导实验(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热传导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材料进行实验,如金属、塑料、木材等。
利用两个容器装水,一个加热,另一个保持常温。
在加热的容器中放入不同材料的棒状物体,并在另一个容器中测量温度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
5. 热传导的实际应用(20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展示,介绍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保温杯、保温衣物、散热器等。
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这些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构想。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传导的过程和实际应用。
通过提问,拓展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和知识。
四、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笔记,包括热传导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实际应用。
2. 选择一个实际场景,描述其中的热传导过程,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描述热传导的过程。
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
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同时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
2.画一画不同日子里月亮的不同形状,并指出什么是上弦月、蛾眉
月、满月、新月、凸月等。
3.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至少各举2例说明。
4.用什么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小孔成像实验,手电筒和三张小孔纸板实验……)
5.照照镜子里的你,照照镜子里的文字,用镜子对着光,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6.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用凸透镜、凹透镜玩一玩,如让阳光透过透镜,用透镜看看文字或物体,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距离观察影像,会从中知道两种透镜的哪些特点?
8.用三棱镜或其他方法,制造彩虹,并说说其中的道理。
9.拿一个小灯泡,或电灯泡,说说它的构造。
10.做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11.认识不同的磁铁,说出不同磁铁的名称,以及两极名称。
12.磁铁有哪些性质?用什么实验来验证?至少做三种实验。
(如吸铁、磁性传递、指示方向、磁力大小、同极相斥、磁化……)
13.做一个简单的电磁铁,并说说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14.分别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3分钟后,3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你能发现什么?
15.用气球或其他方法,测测自己的肺活量,并说说一个人的肺活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6.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看看能发现什么?
17.举1例说明哪些是观察到的事实?哪些是解释?
18.拿一种模型,进行演示,并说说模型起什么作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
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研究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1. 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极、磁力线等。
2. 学会使用磁铁进行简单的定位和指南。
实验材料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实验步骤1. 将磁铁一端指向铁钉,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 将磁铁在铁板上移动,观察磁力线的分布。
3. 使用指南针,观察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磁铁具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
2. 磁铁的磁力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
3. 磁铁可以影响指南针的指向,因为指南针的磁针受到磁铁的磁力作用。
实验二:探究浮力原理实验目的1. 理解浮力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学会使用浮力计进行浮力测量。
实验材料1. 浮力计2. 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等)3. 容器(如水桶、水池等)实验步骤1. 将浮力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读数。
2. 将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放入浮力计中,记录浮力计的读数变化。
3.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的浮力。
实验现象与分析1. 物体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2. 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 浮力计的读数变化可以反映物体的浮力大小。
实验三:研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学会使用光具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 光具2. 光源(如激光笔、手电筒等)3. 平面镜、凸透镜等光学元件实验步骤1. 使用光源发出光线,观察光的直线传播。
2. 将平面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将凸透镜放入光线路径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现象与分析1. 光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直线传播。
2. 光在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有关。
以上是2024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详尽科学实验报告,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是一种能量转换形式,能够解释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2. 了解光的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能够给出七色光的基本组成;3. 掌握通过光的折射、分解、合成等现象来观察和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2. 了解七色光的组成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演示用光源;2. 七彩的反射条;3. 白纸或白布;4. 水槽;5. 透明物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出课题)T: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S1:光是一种能量。
S2:光能照亮东西。
T:非常好!光是一种能量,而且它可以照亮物体。
那么,我们来通过一个小实验,看看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实验一:光的传播步骤:(1) 一个同学站在教室篮球场的一头,拿着一个手电筒照向另一头,请另一个同学告诉你看到了什么。
(2) 请同学们讨论,光是怎么从手电筒传播到另一头的?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光可以在介质中传播,它是从光源发出的,然后在介质中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眼睛。
3. 实验二:光的分解(1) 取一个白纸或白布,用彩虹色的反射条在阳光下晃动,请同学们观察。
(2) 请同学们回答,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经过反射条的折射和分解,形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七色光。
4. 实验三:光的合成(1) 在水槽中装满水,然后放入一个白纸或白布。
(2) 请同学们分别使用红、黄、蓝的透明物体对白纸照射,请观察结果。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当红、黄、蓝三种光同时照射到白纸上时,白纸会显现出白光。
这是因为三种不同颜色的光合成在一起,形成了白光。
5.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光的特点和性质。
光不仅可以照亮物体,还可以在介质中传播。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光,我们体会到了七色光的奇妙之处。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实验结论:
•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 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
吸引大头针枚数多,磁性越强 。
实验七: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一、实验 1.检查器材,杠杆尺上每一格表示 准备 2.调节杠杆尺至平衡状态。
cm。
1.在杠杆左侧10cm处挂上2个钩码为阻力。
二、实验 操作
2.在杠杆右侧10cm处挂钩码,表示动力,使杠杆平衡,记录 需要挂的钩码的个数。
•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导线、 被检测物体(铁片、铜丝、铝丝、塑料、橡胶、 木条等)
实验步骤:
一、 实验
准备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灯泡装到灯座上。(电池不得装反)
注意:电路 检测器是否 正常工作。
二、实验 操作
1.连接导线,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空出两个导线头。 (电路连接正确,接线方法正确,连线紧固)
5.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凸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6.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凹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三、整理器材以及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
凸透镜具有放大、成像、聚光的作用,凹 透镜具有缩小的作用。
实验四:检测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判断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 会导电。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验证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 实验器材:光源(手电筒)、三块能竖立且带有 小孔的木板(纸板)、光屏。
实验步骤:
一、实验 准备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手电筒能否正常工作。
注意:手 电筒照射 时需对准 小孔。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殖的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学生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生殖的基本过程。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拓展延伸(2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4. 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实验2019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实验2019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实验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实验现象: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实验结论: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实验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实验要求:给钢丝通电,仔细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看看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实验材料:钢丝球、带导线的鳄鱼夹、沙盘、电池等等。
实验方法: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3.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实验现象:细钢丝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实验注意点: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所以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触碰它。
两节电池最好放置在电池盒中。
实验结论:细钢丝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2.光的传播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实验材料: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实验方法:①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实验现象: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实验方法: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实验现象: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研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实验设计所需的材料和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好实验报告的模板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记录本和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板书,讲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验的基本概念框架。
3. 实验设计(1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4.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
5. 实验报告(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提供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6. 实验讨论(10分钟)-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进行实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7.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科学实验。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能够撰写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学生能够参与实验讨论,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参考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8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内容是物体的传热本领。
通过实验,学生将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多人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思维: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 态度责任: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他们对于热的传导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以便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杯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杯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在放热水时,哪个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觉得金属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是良导体,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
学生B:我觉得塑料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容易导热,热量会传到手上。
教师: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金属是良导体,所以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让我们的手感到更烫。
而塑料是不良导体,热量传导较慢,所以手感相对较凉。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台上放置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用相同温度的热水壶倒入两个杯子中。
教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大家看,热水倒入杯子后,金属杯子的表面是否会快速变热?学生们观察后回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4课时,题目为《七色光》。
本课主要通过讲解彩虹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通过直观的示范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分光现象和七种基本颜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彩虹现象的形成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描述和解释彩虹现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光与色彩的基本知识,对颜色和光的分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彩虹现象可能有一些经验和观察,但对其形成原理可能不太清楚。
学生喜欢直观的实验和示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四课时《七色光》。
请先回忆一下,彩虹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学生:红橙黄绿蓝靛紫。
教师:很好!那么,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白色。
教师:实际上,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看一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
第二环节:实验演示教师:现在,我将太阳光照射到这个分光棱镜上,请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七种颜色的光。
教师:非常好!这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分光棱镜的折射,被分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每种颜色的光都有不同的波长。
第三环节:彩虹的形成原理教师:那么,你们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没关系,我来给你们解释一下。
首先,太阳光照射到雨滴上,然后通过折射、反射和折射再反射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彩虹。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在下雨后看到过彩虹呢?学生:有!教师:那太棒了!下次下雨后,你们可以留意一下,看看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七色光苏教版
2.4七色光教学目标:1.知道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能对此进行观察研究。
2.学会做光的色散实验,合成实验并会解释发现的现象。
3.认识色光可以被过滤掉,并会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能对此进行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用实验探究光的色散和合成现象,并会解释。
教学准备:手电筒、镜子、硬币,水盆(装水)、陀螺(涂上七种颜色的圆形纸片)、红、黄、蓝3色玻璃纸和白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1.出示彩虹图片:今天老师带来几张美丽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吗?你对彩虹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
2.教师板书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3.小结:看来,大家对彩虹的形成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制造彩虹吧!二、制造彩虹1.彩虹的形成与哪些条件有关?(阳光水)2. 彩虹怎样做呢?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实验方法。
3. 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教师相机展示图片,提醒注意点。
(1)镜子要斜放在水盆中;(2)手电筒射向水面部分的镜面;(3)白纸放在手电筒的上方并且慢慢调节手电筒直到观察到七色光为止。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交流:(1)刚才的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其他小组补充(2)实验中的七色光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组交流6.小结:白光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光。
7.我们还在哪儿看到过彩虹?(瀑布旁喷水池光碟反面)三、玩陀螺探究光的合成实验1.介绍七彩陀螺:这七种颜色涂在陀螺面上,旋转后会产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3.实验:旋转陀螺并进行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4.研讨:刚才旋转陀螺实验发现了什么5.小结板书:由此说明七色光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合成白光。
过渡:刚才我们我们对彩虹进行的研究其实就是300多年前牛顿探究的实验。
四、了解牛顿与七色光的故事1、视听结合指导学生认识教材58页的“牛顿和七色光”材料,仔细观察两幅插图(根据条件,可利用实物投影图片)。
思考:大家读懂了什么?2、组织交流:牛顿的发现当时有没有受到当时科学界的认可?为什么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后来他有时怎样做的?3.由此你从牛顿身上学到了什么?(坚持真理需要勇气更需要不断地寻找证据说服别人)五、滤光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是热传递中的热对流,属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6课时热对流》,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和热辐射。
本课时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重点介绍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2. 了解热对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热对流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内容,对热传递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然而,对于热对流这一概念和现象,学生可能还不够清楚。
他们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因此,在本节课中,实验环节的设计将是关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知识。
回想一下,你们还记得热传导和热辐射分别是怎样传递热的吗?学生:热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中的辐射传递。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
热对流是怎样传递热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 知识讲解:老师:请看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
如果我们把手伸进热水中,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感觉?学生:会感觉到热。
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我们把手伸进冷水中呢?学生:会感觉到冷。
老师:很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在热水中感觉热,在冷水中感觉冷呢?学生:因为水的温度不同。
老师:不错!水的温度确实是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因素之一。
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受到热和冷的不同呢?学生:水的流动?老师:非常好!水的流动也会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程度。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
2021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实验器材:尺子、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实验步骤:
1.首先给学生讲解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向学生拿出尺子或直尺等测量工具,让他们亲自体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依次让学生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4.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进行比较和验证,看看他们是否准确地测量出了物体的长度。
5.对于可能出现误差的情况,提出对策并纠正错误。
6.让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和知识。
实验结果:
1.学生了解了如何使用尺子和其他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长度和距离。
2.学生掌握了如何评估和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学生培养了注意力和观察力,学会了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
4.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验启示: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和素质的发展。
3.实验内容必须与对应课程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
4.实验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现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审美和美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学习和探索中。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
②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③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引领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作一次这样的模拟实验会让孩子领略到宇宙的神奇和伟大。
④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对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显得特别重要,也显得特别有意义。
⑤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我们就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②光的反射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③研究透镜。
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④日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
第三单元《电和磁》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电。
这部分内容编成了三课,分别是《简单电路》、《导体和绝缘体》和《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电流能通过时,小电珠会亮。
3、同学们把检测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实验结论:像钢尺、铁钉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 料、橡皮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第八个实验
实验名称: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 与纸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试一试凹透镜能否聚光。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情况。把凸透镜对謓窗户,调节凸透 镜和白纸的距离,使窗户的影像最清晰。再用凹透镜试试。
实验结论: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
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在我们的电路中加入一个开关就可以啦。
实验结论:一个简单电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和开关组成。
开关的作用是方便地控制小电珠的亮与灭。
第七个实验
实验名称:检测区分垂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
实验目的: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制,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掌握一种实 验室检验垂体导电性能的方法。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小电珠、导线、剪刀、钥匙、石子、夹子、 回形针、铁钉、木头、橡皮擦,塑料。
5、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猜想
实验结论:
亮:连接一根导线
不亮:不连接导线
变亮:连接一节电池 变暗:连接一个灯泡
第九个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内容:教科书38〜39页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磁铁性质实验盒,回形针
实验过程:
1、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这说明了什么?
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蛤了什 么?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 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
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
行进的?(直线传播)
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1)不要伤害小动物
(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
(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
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四个实验
实验名称:认识光的反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
实验目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实验器材:镜子、白纸、笔。
实验过程:
1、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3、借助镜子读下面的文字。
4、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
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
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
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3、看磁铁怎样指示方向
4、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
按以上的步骤操作,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活动
实验结论:总结磁铁的基本性质
1、能吸铁
2、砂铁磁性可以传递
3、不同部位的样力有大有小4、能指示方向
5、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第十个实验
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指南针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0页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指南针
实验器材:锋衣针、磁铁、水槽
实验结论:镜子中的物体和本身是上下一至,左右相反的。
第五个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
实验目的: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凸透镜的作用:能放大物体,能聚光,成倒立的像。
3、凹透镜的作用:能缩小物体,可以使光发散。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
实验过程:1、透过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个实验
实验名称:连接简单电路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实验目的: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
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3、知道开关的作用。
实验器材:电流实验盒。
实验过程:
1、 用电池、导线、灯泡、想办法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使小 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2、想让灯泡灭,我们应该怎么办?
实验过程:
1、用磁铁的一端在鏠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
2、 把磁化后的鏠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
的指向。
学生实验后汇报,如有不成功的老师给予指导。
实验结论:磁化后的鏠诱针,具有磁性,这能指示方向
第十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做一个电磁铁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42页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电磁铁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 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实验目的:学会判断未知电路的方法。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小电珠,暗盒。
实验过程:
1、连接电池灯泡,导线组成检验器
2、用检验器检验电路里的连接方式,(注意:检验时不能打开暗盒)
3、把每次检测的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里
4、根据记录,你认为盒子里面的线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先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