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习题上课讲义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专题课讲义
第1讲【基础】小标点大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2.掌握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庖丁解牛】一、知识讲堂1.标点符号的分类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
标号包括引号、书名号、省略号等,其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有的也可以表语气。
点号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其作用在于点断,主要用来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2.常见标点符号及其用法(1)句号(。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一般用在陈述句的末尾。
例: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问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设问句的中间。
例:请问你是谁?(疑问句)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反问句)这个奇怪的人是谁呢?是我。
(设问句)(3)叹号(!)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一般用于感叹句或者祈使句。
例: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感叹句)请大家保持安静!(祈使句)(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5)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果园里有桃树、杏树、梨树。
(6)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常用在称呼语后,或者“说、是、证明、宣布、指出、例如、如下”等词语后。
例:老师问:“大家听懂了吗?”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3.引号、省略号和破折号的作用(1)引号引号包括双引号(“”)和单引号(‘’)。
引号的常见用法有:①表示引用的部分。
例: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②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词语。
例:大家都很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
③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例:整天只知道睡觉,你可真“勤快”啊!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他问:“老师,‘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2)省略号省略号的形式为“……”,占两个字的位置。
省略号的常见用法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多种动物。
《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道家所关心的是个人 庄子之不为
第二章
文本解读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
“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 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 清·龚自珍《明良 论四》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庄子思想
1.批判社会现实。庄子极端蔑视礼法权贵,常对 此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
2.向往生命自由。庄子不满现实,却无力改变, 内心非常苦闷
3.提出相对主义。
《庄子》
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 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 大的影响。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庄子》 外篇(15) 共33篇: 杂篇(11)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 “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 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 禽,辨其名物。”
固然:本来的样子。 技:“枝”,经络。 技经肯綮:正好切中事物的关键。 軱:大骨。
翻译文本——第三段
第3段 良庖岁更gēng刀,割也;族庖月更gēng刀,折zhé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岁:名→状,每年。 族:众,一般的。 月:名→状,每月。 新发于硎: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硎、砥、砺:磨 刀石。)
第一章
《庖丁解牛》完整版统编课件
《庖丁解牛》完整版统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庄子·内篇·庖丁解牛》的哲理内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代散文欣赏》中的《庖丁解牛》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三节“自由与必然”,详细内容为庖丁解牛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领悟其中所表达的哲学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庖丁解牛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点:分析《庖丁解牛》中所表达的“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厨师熟练地切菜,引出庖丁解牛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庖丁解牛》,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庖丁解牛的哲学内涵,讲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散文中的哲学思想。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1. 庖丁解牛哲学内涵:自由与必然生活应用:顺应自然,把握规律2. 古代散文欣赏:庖丁解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庖丁解牛》中“自由与必然”关系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道家哲学思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庖丁解牛的哲学内涵,特别是“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2. 教学过程中例题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一哲学观念。
3. 板书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地展示核心概念。
4. 作业设计,需要确保题目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统编新版高中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案讲义
统编新版高中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案讲义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
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二、有关作者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思想主张庄子主张“天道无为”。
“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最新《庖丁解牛》上课教学讲义PPT课件
欣赏“解牛之 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动作描写
触 倚
解履
踦
技术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 极富节奏感、音乐美
探讨庖丁的“解牛经”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 —— “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 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 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小寓言大智慧
——这个寓言对我 们有什么启示?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 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 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B
(2)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B
对照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D
对照检测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B、吾见其难为 动词,解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连词,因为 D、怵然为戒 连词,因为 (2)族 A、族庖月更刀 众 B、虽然,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
1.3《庖丁解牛》课件(共63张PPT).ppt
顺其自然,避实就虚
在大的缝隙处击入, 顺着空隙下刀,还要 躲避脉络相连和筋骨 相结合的地方。
具体内涵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反复实践,方有真知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 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
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 在于长期专注的实践。
一
境 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第 二
) 目无全牛
境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懂得规律
界
)
第 三 境 界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 而神欲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
目有全 牛
(不懂 规律)
目无 全牛 (懂得 规律)
游刃有 余
(运用 规律)
❖ 思考4 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动作描写 解、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绘形)
艺术化 舞蹈化
声音描写 拟声词:砉然、騞然——莫不中音 (摹声)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节奏)
音乐化
明确: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为下文文惠君 的赞叹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铺垫。
❖ 思考2 课文怎样突出庖丁技艺之高?目的何在?
2.庖丁的回答中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
臣
之
第一
所 好
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者
道 也
第二 境界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
进 乎
第三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
《庖丁解牛》-课件知识讲解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能力拓展: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 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 学,你怎么看?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 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 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 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 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 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 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 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 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 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自我整理
教师补充、更新
重 第一段:
要 1、
词 语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通假字 2、实词 3、文言虚词 4、所字结构
为之
第一段译文
一个姓丁的厨师给梁惠王解牛。手所接触的 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 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 合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 乐曲的节奏。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我看到那 里很难解,就小心翼翼地作为戒备,视力因为 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到一点,动作因为它而 缓慢下来。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疑难句子翻译
1、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1.3《庖丁解牛》第一课时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犹豫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 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犹豫满志, 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 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就谨慎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 个)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为(这个) 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微,豁的 一声(牛的骨和肉)解开了,就象泥土 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 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 (然后)把刀擦抹干净后收藏起来。”
第二境域:目无全牛,摸清规律。 第三境域: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3.庖丁的成长经验有哪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 后……方今之时……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 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 ”——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考查项 考查对象
组(个人)
朗读
释词
揭示语法现象
翻译
得分
展示点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 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 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 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 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 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 豁豁的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 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 《经首》乐曲的节奏。
1-3《庖丁解牛》(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第三段学习
探究庖丁的“成长之道”:庖丁是怎样炼成一代名庖的呢?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 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 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 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 见其难为,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细读庖丁“解牛经”,理解庄子“养生道”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文言文的结枃、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
法,会庄子的养生之道。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顺应规律 生存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 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成语积累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批郤导窾
④“谨行”。虽掌握了解牛之 “道”,但解牛之时仍然小心谨慎。
⑤“藏锋”。虽踌躇满志,却不露 锋芒。
(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
统编版语文《庖丁解牛》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语文《庖丁解牛》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庖丁解牛》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庖丁解牛的故事,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庖、丁、解、牛”等,了解文章背景。
2. 领悟文章的主旨,学会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庖丁解牛的过程,体会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智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厨师的烹饪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庖丁解牛》。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文章背景,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领悟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智慧。
5.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庖丁解牛》。
2. 列出生字词,如“庖、丁、解、牛”等。
3. 用简图或关键词展示庖丁解牛的过程,突出文章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不少于100字。
(3)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庖丁解牛的过程,谈谈你对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理解。
答案:(1)生字词及其含义见课堂笔记。
(2)文章主旨: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如《庄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庖丁解牛》练习课件
选择题及答案
C. 老子 D. 韩非子
答案: A. 庄子
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题2:文章中提到的“解牛之道”是指什么? A. 解牛的方法
B. 解牛的技巧
选择题及答案
C. 解牛的哲学道理 D. 解牛的历史背景 答案: C. 解牛的哲学道理
填空题及答案
填空题1
文章中“____之所在,____之所存也”的空白处应填入什么?
挑战和问题。
顺应自然
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自然、遵 循规律,不要违背事物的本质和 内在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追求道法自然
我们应该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 即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逐渐 达到自然而然的境地,从而更好
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问题。
05
练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题1:《庖丁解牛》的作者是谁? A. 庄子
”阶段。
第三段
描述解牛技术的第二阶 段,即“目无全牛”阶
段。
第四段
描述解牛技术的第三阶 段,即“以神遇之”阶
段。
重点语句分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的道理,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探索的 重要性。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这句话描述了庖丁最初解牛时的情况,表达了对于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
题目深层含义
“庖丁解牛”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 技艺高超的人在处理事情时能够得心 应手,游刃有余。
题目深层含义在于强调通过不断练习 和积累经验,人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 中达到精通和卓越的水平。
02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整体结构
文章整体结构
文章开头
文章《庖丁解牛》采用递进式的结构,从 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展示了 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庖丁解牛》优秀复习课件24张
解牛之后
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 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 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 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 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责任与担当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超越
(4)上述诸作用究竟要答出几点来,或者另有其他作用、好处,当然 取决于标题自身及与文本的关系。
(三)标题比较类
• 答题模式:标题自身比较+标题在意蕴好处方面的比较。 • (1)标题比较题是把标题意蕴题与作用、好处题结合
起来的题目,侧重在“作用、好处”的比较上。 • (2)“哪一个合适”,答案较开放,只要能言之有故,
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5.庖丁解牛
三年之后到达的境界是:
未尝。见6.全庖牛丁也解牛遵循
“
”“依乎天理 ”的规因律其,固由然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
物的规律。
古今异义:
天 古:天然结构
“依乎天理”
理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因其固然”
固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养身之道,后 指保养精神
《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
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是: 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 。2.表现庖 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
是: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表现庖丁 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
是: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4.表现庖丁解牛后怡 然自得神态的语句
(3)注意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答法——
《庖丁解牛》习题课件
《庖丁解牛》习题课件一、导言《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习题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其思想精髓。
二、课文回顾原文节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剖牛,手触到的部位,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音乐的节奏。
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三、重点解析1. 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手法娴熟: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动作协调。
声音和谐: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乎音乐: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 庖丁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庖丁解牛时,顺着牛体的结构进行,不强行切割。
无为而治:通过熟练的技艺,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四、习题设计(一)选择题1. 庖丁解牛时,以下哪项描述最能体现其技艺高超?A. 手之所触B. 肩之所倚C. 足之所履D. 以上都是答案:D2. 庖丁解牛的声音合乎以下哪种音乐?A. 《桑林》B. 《经首》C. 《高山流水》D. A和B答案:D(二)填空题1. 庖丁解牛时,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音乐的节奏,既合乎______舞曲的节拍,又合乎______乐曲的节奏。
答案:桑林、经首2. 庖丁解牛时,手触到的部位、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都发出______的声音。
答案:皮骨相离(三)简答题1. 简述庖丁解牛的技艺特点。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的技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作协调: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动作娴熟自如。
声音和谐: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音乐的节奏。
顺应自然:顺着牛体的结构进行解剖,不强行切割。
1-3《庖丁解牛》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曳尾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 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文惠君的赞颂让我们更肯定了庖丁高深的技艺,
请大家梳理庖丁成为一代名庖的经过。
第一阶段:“所见无非全牛也”,仅仅可以看到牛的外 部结构。(不懂规律) 第二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能将牛的全身结构看成是可以拆解的东西。(懂得规律) 第三阶段:“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只需要用精神和牛进行接触即可行事。(运用规律)
心怀敬畏,戒骄戒躁之道: 不管技艺再高深,如果心态傲慢,恐怕总 有犯错之日。而时刻警告自己谨慎行事,对 世间万事万物多一份敬畏,方为立身之正道!
材料补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 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功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牛,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易举。 犹豫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犹豫,
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犹豫满志,现在指对自己 取得的成绩洋洋得意的样子。
3.文章题为“庖丁解牛”,全文环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1)解题: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 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春秋战国 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 “职业+名”的方式。如师襄(名叫襄的乐 师)、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匠石(名 叫石的匠人)、医和(名叫和的医生)。
(1)臣以神遇而不 解牛的高深技术,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域:解
统编版新教材《庖丁解牛》精品课课件2(共49张PPT)
牛者;三年之后,未 尝 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④ 神遇⑤而 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
不 以 目 视,官 知 止 而 神欲⑥行。依
乎
不用眼睛去看了,感觉器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
天
理,批⑦ 大 郤(xì)⑧,导 大窾(kuǎn)⑨,因⑩ 其 固
《齐桓晋文之事》 结构严谨 气势磅礴 (1)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想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齐 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摩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 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本文巧妙地把握了论辩的主动权,在说 理的过程中,先擒后纵,引人入彀。历来为人称道。
(2)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本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 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 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 “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道”,所以又力论“霸 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 心悦诚服,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 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 成章,逻辑严密。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庖丁解牛的动作时,用“触”“倚”“履”“踦”四个字 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合 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写 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 数语,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 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 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描写写活了庖丁 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 作流畅自如,“砉然”“ 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 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 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其中,前四个四字句写动作,后三个四 字句写声响,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习题
《庖丁解牛》知识点
一、实词
庖.丁解.牛官知
..技经肯綮
....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神欲
恢恢
..大軱.硎.如土委.地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莫不中.音进.乎技矣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善刀而藏之
族:族庖月更刀每至于族
三、虚词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乎
①技盖至此乎
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
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
①奏刀騞然
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
④怵然为戒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
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况大軱乎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四、古今义
天理固然
虽然至于
五、通假字
向:盖:技:善: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履: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
以无厚入有间无厚: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视为止,行为迟
八、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九、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课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
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
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
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
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
”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曰:“敢不承君厚意。
”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
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
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
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时贽母卫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
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
”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罢秩,东归省母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B.及辞,遗贽钱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共短贽于上前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项是
⑴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⑵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⑶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⑷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⑸事有不可,极言无隐⑹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⑴⑷⑸
B.⑵⑶⑹
C.⑵⑸⑹
D.⑴⑶⑷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赏识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部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言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运用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
面对应的序号后。
(5分)
当前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①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②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清除。
③要尽快使国有企业摆脱
困境,④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⑤能实现。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
加以概括。
(不超过50字)(5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
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
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
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翦伯赞
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
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
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
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
进了教材。
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